「到你的大學逛逛」獨屬於高校學子的深度游

2025年07月09日08:20:19 教育 1261
「到你的大學逛逛」獨屬於高校學子的深度游 - 天天要聞
「到你的大學逛逛」獨屬於高校學子的深度游 - 天天要聞
「到你的大學逛逛」獨屬於高校學子的深度游 - 天天要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到你的大學逛逛」獨屬於高校學子的深度游 - 天天要聞
北京外國語大學世界語言博物館
「到你的大學逛逛」獨屬於高校學子的深度游 - 天天要聞
中國地質大學
「到你的大學逛逛」獨屬於高校學子的深度游 - 天天要聞
國際關係學院
「到你的大學逛逛」獨屬於高校學子的深度游 - 天天要聞
北京大學
「到你的大學逛逛」獨屬於高校學子的深度游 - 天天要聞
蘭蘭在北京語言大學校園文化節上與該校留學生合影

「有沒有人想互相串門,去對方學校逛逛?」「尋能互逛高校的搭子!」——近來,一股「高校互逛風」正興起。

不少大學生化身「探校博主」,用圖文、短視頻等形式記錄和分享其他高校的校園環境、特色美食、生活設施與文化氛圍。

從線上發起到線下成行,「高校互逛」正成為大學生課餘生活中的一種新型社交方式,也是大家對開放交往、自主探索與文化認同方面的新追求。

探索新的校園

他們用腳步丈量京城大學版圖

在網上搜索「北京高校互逛」「北京高校參觀」,跳出來的帖子五花八門、數不勝數。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閱讀量已突破300萬,相關分享筆記超過3萬條。中國政法大學、北京服裝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多所高校的學子自發當起了「探校互逛博主」,從北大、清華,到人大、北航,再到礦大、北林,逛過的一所所學校,串聯成了他們的「腳程版圖」。

這些「互逛族」每到一所校園,都會詳細記錄參觀體驗:從路線規劃、美食推薦,到文創店打卡、入校方式,再到紀念品購買與小貼士,內容詳盡且風格各異。他們不僅在標題中編號打卡進度,還會認真打分,分享自己的經驗,方便後來者參考。

有人偏愛高校博物館,沉浸在不同校園的文化氣息中;有人喜愛運動,熱衷於在不同的操場上揮灑汗水;還有人自稱「吃貨派」,立志吃遍北京的每一所高校。

大學生們通過實地探索得出的互逛攻略,漸漸被發現比網絡搜索更值得信賴。在這些互逛帖下,不少學生積極互動起來:有人留言提問,為即將展開的互逛做準備;有人看到自家高校被「種草」而感到自豪;還有人互相羨慕、調侃,氣氛熱烈。

隨着參與者不斷增多,這一原本線下進行的「高校互逛」活動逐漸在網絡上佔據一席之地。

陌生人變朋友

互逛成當代大學生社交新方式

隨着「高校互逛」逐漸升溫,這一原本以參觀校園為主的活動,正在悄然轉變大家的社交方式。有學生乾脆自發組建起「高校交友群」,將互逛、約飯、讀書、劇本殺等活動統統納入其中,讓大家可以「一站式」結識新朋友、發起聯動。在社交平台上,尋找「校園互逛搭子」成為不少人參與其中的第一步。

「北京高校特別多,我想都逛一遍,也能藉此認識不同學校的同齡人。」北京服裝學院研一學生蘭蘭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自去年假期起,她先後走訪北京交通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並逐步形成「找本校學生帶路」的固定模式。

「一個人逛會錯過很多細節,但本校學生會提前規劃線路,還會講很多只有他們才知道的趣事。」蘭蘭回憶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次經歷,當時帶路的同學還專程帶她前往一處「隱藏打卡點」——一間帶有桃子味香氛的校園廁所。「這種隱蔽特色,如果我自己逛肯定不會發現。」蘭蘭說。每參觀一所學校,她都會記錄下來並發帖分享經驗。

作為一名性格外向、樂於交流的學生,蘭蘭通過互逛結識了不少新朋友。參觀結束後,她常會與「互逛搭子」繼續保持聯繫,交流彼此學校的最新動態。「感覺就像是多了很多其他學校的『校友』。」她說。

相比之下,中國政法大學研一學生子豪,更傾向於邀請熟悉的老同學做嚮導。「雖然自己也能逛,但很多校園建築和文化背景看不懂。有同學講解,會告訴我這裡那裡的來歷、適合拍照的地點、值得嘗試的食堂,就不會踩雷。」子豪認為,互逛也為他提供了與朋友敘舊、交流學習生活的契機。

同樣是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的馬明,則更偏好以「獨行」的方式參觀。但他通常會在出發前通過社交平台或同學推薦了解目標高校的信息,制定參觀路線後獨自出發。儘管「獨行」圖的是安靜,但他表示,無論是在評論區留言,還是在校門口等待入校時,仍會結識一些同樣準備互逛的同齡人,與他們交流攻略、推薦路線,也能意外地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無論是尋找「搭子」結伴同行,還是在獨行中自然結識夥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在「高校互逛」的過程中建立起新的社交連接。這種融合興趣探索與人際互動的新方式,正在成為當代大學生獨有的青春社交場景。

從打卡拍照到沉浸式

高校資源激發深度互逛熱情

相比最初以拍照留念為主的打卡式參觀,如今的「高校互逛」正朝着更具沉浸感與文化厚度的方向延展。越來越多學生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而是主動將校園活動、學術資源、文化設施納入互逛清單,開啟一場「深度體驗型」校園探索。

馬明就是這樣一位「深度型互逛者」。去年,他未能搶到北京語言大學校園文化節的門票,今年看到同學轉發門票信息後,他立即搶票,終於如願前往。

「在北語的校園文化節上,各國文化氛圍非常濃厚。學生遊行、語言體驗、印章打卡、展台互動,每個展位都有不一樣的特色。我在裏面待了兩個多小時,還覺得意猶未盡。」他說。

除了節慶活動,他還習慣在互逛中「補體驗」。因為本校缺乏標準操場,他常去其他學校參與開放夜跑活動。「比如北大,操場夜跑配合歌單,大家跟着節奏跑步、唱歌,特別有氛圍。」在他看來,這類活動是了解他校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之一。

此外,課程、講座和博物館也是他在「高校互逛」中關注的重點。每次探校,馬明會提前查好路線,爭取聽一節公開課,或安排一場有主題的館藏參觀。他表示,中央民族大學的民族博物館、北航的航天館、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展品,都讓他印象深刻。

在參觀地質大學時,他曾花了近一個小時駐足於一個1比1還原的恐龍骨架前,「不僅是科普展示,更像是學校底蘊的一個縮影。」在他看來,如今高校中的博物館已不再是「隱秘角落」,而是打開校園文化的一把鑰匙。

除了靜態展覽,馬明也很看重能在校園中親身參與課程和講座。他還記得,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參觀時恰巧偶遇一場公開課,他只短暫停留了片刻,便被教授的教學氛圍所吸引,「後來我才知道這位教授是名院士。雖然很多內容沒完全聽懂,但那種嚴謹的學術氛圍特別打動人。即使只是旁聽了一會兒,也覺得受到了某種鼓舞。」

粉絲製作吃喝清單

校園美食不可辜負

在「互逛族」眼中,沉浸式的校園體驗遠不止於課堂與展覽,美食同樣不可或缺。校園食堂,是他們深入了解高校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入口。相比走馬觀花式的校園遊覽,不少學生更傾向於通過「品嘗一頓飯」來感受一所學校的氛圍與生活節奏。

中國政法大學的子豪就是「美食派」中的一員。目前,他已實地打卡過北京十餘所高校食堂,還在社交平台上更新着自己的「高校食堂探索日誌」,這份「校園吃喝清單」成為一些粉絲心中的「美食導航」。

「去一所學校前,我會提前查好攻略,尤其會關注食堂有沒有特色菜。」在他看來,一頓地道的校園飯,不只是味覺體驗,更是了解這所學校生活氣息的一種方式。北林的椰子雞、農大的豬排飯、人大的小炒黃牛肉……子豪如數家珍,有些高校甚至因為菜品「過於驚艷」,他還會專程「二刷」。

今年清明節,他特地在人大排了40分鐘隊只為買上一份青團,「帶回寢室和朋友們一起吃,感覺比單純看展更有節日氣息。」吃一頓飯、逛一逛文創店、帶回幾樣紀念品,對於這些「互逛青年」而言,這不僅是一次走訪校園的旅行,更是一場沉浸式的高校生活體驗。

除了「吃好」,不少人也希望「帶點什麼回去」。文創與小物件成為高校「深度游」中附屬的另一種紀念。蘭蘭偏愛草稿紙和信紙,子豪更鐘愛帽子、帆布袋等實用型文創,馬明喜歡收集校徽和定製信封,在逛得多了之後,他對於高校文創品類已經瞭然於胸,「希望各學校能結合自身特色,做出更有辨識度、更讓人想帶走的紀念品」。他說。

·逛校指南·

如何進入校園提前做好功課

隨着「高校互逛」成為不少大學生日常社交和出行的新方式,各高校的入校政策也成為影響體驗的關鍵因素。

「北京不同高校的入校方式差異挺大,有的是刷身份證,有的需要預約,有的甚至還有名額限制。」北京服裝學院的蘭蘭告訴北青報記者,她在自己的每篇「逛校園攻略」中,都會單獨標註該校的入校方式。「總有很多人留言來問,我乾脆直接都寫在帖子里,方便大家參考。」

政策不一、變動頻繁,是「高校互逛」中不少學生面臨的「第一道門檻」。

有時為了順利入校,馬明會求助老同學幫忙預約。他坦言:「其實進校門是整個互逛流程中比較麻煩的部分。有時候工作日限制更嚴,我覺得可以理解,學校也需要維持正常教學秩序。」據他觀察,中國政法大學只需在門口進行實名登記即可進入,而北京語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學院路高校,周末刷身份證即可放行。

不過,一些高校的入校政策時常變動,為學生出行增加了不確定性。「比如我去逛的一所高校,之前刷身份證就能進,後來忽然改成必須找校內同學預約。」馬明表示,這類不確定性讓他逐漸養成了出行前「先問人」的習慣,「找本校同學確認一遍更穩妥。」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多數高校主要通過線上預約系統開放校外訪客入校,一般需提前填寫身份信息、選擇時間段、審核通過後方可進校。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為代表的高校,預約系統常在放號後數小時內即告滿員,熱門時段「一票難求」。

此外,也有部分高校採取刷身份證直接進校的方式,如北京語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在周末和節假日相對寬鬆;還有一些學校則需校內師生協助登記,憑「邀請」入校。對於熱衷「高校互逛」的學生而言,了解這些規則,並摸索出一套高校的入門「經驗流程」,幾乎是每次出行前的必修課。

在校門開放政策不一的背景下,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校間日益緊密的合作關係,也為「高校互逛」提供了更多便利與可能。以中國政法大學與北京理工大學為例,雙方開展了跨校選課合作,選課學生可獲得對方學校的校園卡,實現校園出入、食堂就餐、圖書館借閱等功能的打通。

類似的機制不僅推動了高校教學資源的共享,也讓「高校互逛」在更深層次上連接起青年群體對知識、文化與校園生活的探索願望。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文/本報記者 葉婉

統籌/林艷 張彬

圖/受訪者供圖、網絡截圖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中考成績出分 如何填報志願靠譜?看這→今晚四場大型講座在島內外同時開講! - 天天要聞

中考成績出分 如何填報志願靠譜?看這→今晚四場大型講座在島內外同時開講!

中考成績即將放榜即便在完成模擬志願填報後仍有部分家長對規則存在理解偏差比如對定向生捆綁填報、填報志願數量要求等有疑問每年都有因填錯志願影響考生升學的案例在「知分知位」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平行志願填報?面對如此關鍵的一步,考生家長應該注意哪些細節?小編給各位考生家庭整理了填報指南Q&A大家一定要認真觀看並收...
安慶師範大學你,安慶師範大學本科招生章程 - 天天要聞

安慶師範大學你,安慶師範大學本科招生章程

一、學校全稱安慶師範大學二、辦學層次本科三、辦學類型公辦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四、辦學地址安慶市菱湖南路128號安慶市集賢北路1318號五、計劃以各省級招生部門公布為準。六、錄取規則及要求錄取工作按照教育部及各省(區、市)招生委員會有關政策及規定
黃河科技學院舉辦第八期應用型高校課程體系開發與建設工作坊 - 天天要聞

黃河科技學院舉辦第八期應用型高校課程體系開發與建設工作坊

7月5-7日,黃河科技學院成功舉辦第八期「應用型高校課程體系開發與建設工作坊」。本次培訓為昆明文理學院專場活動,主題是教學管理與評價。學校執行董事、校長楊保成出席開幕式並作主題報告。本次工作坊特邀河南省教育評估中心副主任張新民教授、荊楚理工
大學學生宿舍該不該裝空調? - 天天要聞

大學學生宿舍該不該裝空調?

炎炎夏日,實在難熬。雖然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登陸溫州了,但是還是熱得離不開空調。我感覺現在夏季如果沒有了空調,我是過不下去的,一天也過不下去[大笑]。最近看到幾個新聞熱點,讓我這個畢業近三十年的老學生感到很驚訝。
30人!這家省屬事業單位公開招聘 - 天天要聞

30人!這家省屬事業單位公開招聘

一、單位簡介濟南大學是山東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綜合性大學、山東省重點建設大學、山東省高水平大學「沖一流」建設高校,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大學2025|專訪田剛院士:做研究不是趕時髦,新型研究型大學要做強選定學科方向 - 天天要聞

大學2025|專訪田剛院士:做研究不是趕時髦,新型研究型大學要做強選定學科方向

【編者按】在人工智能與人形機械人的一騎絕塵中,中國大學迎來2025。2025年,註定要成為變革的年份。是以戰略敏捷贏得戰略主動,還是在延誤中錯失轉型機遇,中國大學踏上征途。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學科建設?人工智能技術給創新人才培養帶來哪些啟示?澎湃新聞特推出「大學2025」專題,以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學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