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近日一考生在填報志願時,發現上海興偉學院每年149985元的學費,媒體文章瞬間引爆了輿論場。這個數字意味着什麼?它約等於三個復旦大學學生的學費總和,是普通公辦本科院校學費的十倍以上。難怪有網友在評論區直白地算了一筆賬:「四年60萬,加上生活費4年估計得80萬,畢業送外賣至少20年才能賺到80萬。」巨大的數字落差,讓「天價學費」迅速成為焦點。
校方招辦人員詳細解釋了高昂學費的用途。英語專業的學生有一個學期需要在海上「漂」一百多天,停靠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進行沉浸式語言學習,學校稱為此項目每名學生需補貼20多萬元。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則需在大二真實運營管理一個公司,並在大學期間進行三次研學,包括一次為期21天的歐洲研學。這些項目的費用,由學生公司盈利和學校補貼共同承擔。招生辦工作人員強調,學生實際四年總支出「並不多」,畢業生「基本沒有」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且師生比高達1:7.8,提供的是「三星級酒店標準」的兩人間宿舍。
然而,校方的解釋卻遭遇了網友的質疑。
其一,其宣稱的「補貼」邏輯難以驗證。學校由上海興偉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舉辦,財務狀況缺乏足夠的公開透明度。公眾無從得知這些高額「補貼」具體流向了哪裡,是否真正足額惠及了學生。
其二,學校的硬件投入與其高昂收費形成鮮明對比。有細心的網友查閱資料後,在評論區指出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0.01億元」,並調侃道:「想着今年賺100萬,年底一算才賺了99萬,逢人就是『今年不賺錢,虧了一萬』。」
其三,學校開設的專業僅為英語和國際商務兩個,被普遍認為屬於建設成本相對較低的文科專業,無需大量昂貴的實驗室設備投入,這與其宣稱的巨大成本壓力似乎存在矛盾。
更關鍵的是,校方「畢業生不愁就業」的承諾與嚴峻的招生現實形成了刺眼的悖論。
公開信息顯示,上海興偉學院2024年在十個省市計劃招生300人。但網絡消息稱,其在上海本地投放的95個招生計劃,即使在徵集志願階段也無人問津,一度被稱為「2024全國唯一0投檔」大學。該校雖然發佈聲明否認「沒有招到人」,但最終極低的實際報到率(去年僅畢業30多人,目前在校生一百多人)是公開的事實。如果教育質量真如校方所說如此優異、就業前景一片光明,又怎會面臨如此嚴重的生源危機?市場用腳投票的結果,似乎比任何辯解都更有力。當然,不能忽視高學費阻擋的原因。
這場圍繞天價學費的爭論,撕開了民辦高等教育領域幾個深層次的痛點。它殘酷地揭示了教育選擇權的階層分化。評論區里,認為「十五萬一學年不算貴,國際幼兒園一學期都四五萬」的聲音,與「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貴族學校」的標籤並存,反映出不同財富階層對教育投入的巨大認知鴻溝。
它也暴露了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在政策與實踐之間的模糊地帶。《民辦教育促進法》鼓勵非營利性辦學,但在實際操作中,像上海興偉學院這樣宣稱「非營利」、「需補貼」卻收取市場最高端學費的情況,其監管和補貼機制是否真正落地、有效運行,引發了公眾的廣泛質疑。更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盈不盈利那是你分配的問題,錢都流到誰的口袋了,跟學費高不合理又不衝突。一句不盈利就可以解釋了嗎?」
上海興偉學院的個案,是當前部分民辦高校在激烈競爭中尋求差異化、高端化突圍的一個極端縮影。它試圖以「小班精英」、「全球實踐」、「貴族體驗」為賣點,瞄準特定高收入群體。然而,當高昂的定價嚴重脫離普通民眾的承受能力,宣稱的「高投入、高回報」又缺乏足夠令人信服的成果支撐,甚至遭遇生源市場的冷遇時,其模式的可持續性就畫上了一個巨大的問號。招生辦那句「我們還得補貼」的回應,在不少網友看來,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商業話術,而非真誠的解釋。
教育的價值,本不應由學費單上的數字來定義。當一所大學的門檻高到需要家庭以二十年普通勞動收入為代價時,它宣稱的「非營利」與「高額補貼」陷入自證困境時,上海居民最終用「零投檔」表達拒絕時,這場圍繞「14.9萬學費」的爆款爭議,最終叩問的是: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象牙塔的塔尖,是否只能由金磚砌成?而教育的本質,又是否在追逐「貴族」標籤的過程中被悄然異化?這些問題,遠比一個簡單的學費數字更值得深思。(源自縱覽新聞等媒體)
有人認為『貴族學校』是市場選擇,也有人批評它加劇教育不公。你如何看待高收費民辦高校的存在意義?
(圖源網絡,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