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至23日,首都圖書館攜手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市公共圖書館文化志願服務總隊東城區圖書館分隊、通州區圖書館分隊及專家志願者團隊,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展「春雨工程」系列文化志願服務活動。

本次活動聚焦文化資源精準輸送、傳統技藝活態傳承、公共文化服務協同發展三大維度,捐贈圖書2000冊、數字閱讀卡500張、優質展覽資源包等豐富文化資源,舉辦學術講座、非遺體驗、VR體驗、手語教學、館員沙龍等27場精彩的文化服務,吸引5000餘人參與。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王能憲帶來「《世說新語》與魏晉風流」專題講座,從談玄、品題、任誕三大視角,結合典故,解析南朝宋劉義慶編撰的這部志人小說,揭示魏晉名士的思辨精神、審美風尚與放達行徑。清華大學哲學博士黃競歐以《志願服務是為己 還是為眾》為題,援引薩特存在主義及亞里士多德「最高善」理論,系統闡釋志願服務中個人價值實現與共同體構建的辯證關係,為基層文化志願工作提供理論支撐。專家志願者面向幼兒教師與家長,開展《讀懂繪本——發現圖畫書的教育力量》主題講座,解構繪本畫面敘事、色彩隱喻及跨領域教學策略,助力縣域早期閱讀教育專業化發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泥塑(北京泥人張)傳承人姚曉靜、北京皮影傳承人韓冰,分別開設「大師工作坊」,以「泥塑+手工」「皮影+講座」的體驗活動,向青少年系統傳授傳統工藝技法,讓青少年與非遺大師面對面,親手製作非遺作品,沉浸式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同時,「指尖拾遺·匠造古今」系列活動帶來兔爺、漆扇、雕版印刷等製作項目。

首次落地來鳳縣圖書館的「天工開物·造竹紙」VR體驗項目,藉助虛擬現實技術還原古代造紙工藝,再現《天工開物》記載的傳統技藝。「中國民族典籍文化展」「京華舊影·逐光漫遊」電子展,以數字化手段活化《天工開物》《京杭運河輿圖》等珍貴文獻資源,讓古籍「活態」走進讀者。

志願服務團隊走進來鳳縣中小學,構建起「知識傳授—技能培養—情感共鳴」三位一體的文化傳播模式。首都圖書館專家志願者宮孟和以「朗誦的力量」為主題,系統講解了氣息控制、咬字技巧、韻律把握等專業知識,並讓學生現場互動,引導青少年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語言藝術的魅力與朗誦的情感感召力。首都圖書館手語專家志願者范嬌嬌開設的「無聲星河·共愈學堂」成為活動亮點。她專為聽障學生及教師設計手語教學,打破溝通壁壘,推動無障礙文化服務向縣域延伸。
「楚韻燕風·書林共楫」館員沙龍匯聚京恩兩地公共文化工作者,搭建跨區域交流平台,多方觀點碰撞交融,實現智力資源共享與賦能。活動中,東城區圖書館館長左堃以《書海聽濤 大有「科」為》為題,系統介紹科普資源配置與隊伍建設經驗;通州區圖書館館長魏紅帥提出「大運河文化帶閱讀推廣」跨區域融合路徑,倡導構建恩施土家文化與運河文化的對話機制;首都圖書館業務骨幹分享志願服務、閱讀推廣、非遺傳承、文創開發等領域的實踐成果,帶來可借鑒、可複製的「首圖經驗」。

首都圖書館副館長劉朝表示,數字資源捐贈並非簡單的物理遷移,而是通過本土化改造,讓文化成果真正嵌入地方生活場景。首圖將繼續深化「志願服務+文化援建」模式,不斷探索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路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