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實施三周年,三年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不斷解鎖教育新範式。
在高中數學課上,「ai教師助手」將三角函數的知識點拆解為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學生每答一題,系統會自動分析薄弱點,推送針對性練習。
不僅是教學助手,「ai教師助手」還能幫助教師提升能力。通過採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將教學全過程轉化成「可視化」數據,教師可以精準了解自己教學上的優勢與不足。
數字化也在助力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賦予「教」與「學」更多可能。
青海西寧市陽光小學依託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放學後,學生們可以自主學習剪紙、刺繡等50多種特色課程,讓課後學習實現數字化煥新。
在深圳市,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們通過頭環等設備採集腦電波信號,經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解碼,將其轉化為控制信號,驅動機械手運動,在實驗中感受人工智能的奇妙。
經過持續探索創新,深圳市南山區二外海德學校已開發了6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特色課程,為不同年齡、興趣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平台,全方位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三年來,全國已遴選出184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紅利正在被更多師生共享。
鍛造ai時代能工巧匠 「數智」技能促進產教融合
當職業教育遇上人工智能,會碰撞出怎樣的創新火花?「數智」技能如何鍛造ai時代能工巧匠?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不乏亮點。
在這個模擬的沉浸式數字課堂里,國內外知名景點被「搬」到學生眼前,讓南充文化旅遊職業學院的同學們有了更豐富的實踐機會。
另一邊,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聯合相關企業打造的5g智能無人機ai災害預警平台,已經應用在了農產品生產、森林防火、消防救援三類低空經濟場景。
這些展項都是職業教育探索運用數智技能的生動實踐,而在成果展外,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最近聯合頭部企業研發的職教專有大模型,為企業生產線上的機械臂規划出最優的傳送路徑,實現了從教室到生產線的無縫對接。
在專有大模型的助力下,學校創新構建700餘個智能體組成的「智能超市」,就像給每位學生配置一位了專屬導師,在不同的實訓項目中給予個性化建議。同時,着力打造了多個「數字工坊」,通過數字賦能,打通從教室到生產線的路徑。
數字賦能終身教育 實現「時時處處」可學
教育數字化為全民教育、終身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撐,實現「時時處處」可學。
在杭州開放大學的教室里,十幾位老年學員正在學習非洲鼓,他們都是在「杭學通」小程序上完成的選課報名。
「杭學通」平台是杭州開放大學建設的面向全體市民的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台,整合了各類優質學習資源,集培訓課程開設、教育培訓報名、學員簽到等諸多功能於一體,實現學習服務管理全流程數字化。目前,「杭學通」註冊用戶已經達到230萬人,入駐的社區教育機構超3000個,培訓場次超過13萬次,累計服務市民超過1893萬人次。
而發揮數字技術優勢,這個由國家老年大學平台打造的「智慧書法」軟硬件設備,不僅能打分,還能點評。據介紹,目前,國家開放大學終身教育平台已服務近6100萬人次,老年大學平台服務1.85億人次。
(總台央視記者 李晶晶 韓冰 姚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