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瀋陽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生劉甜靜來到平陸縣第一初級中學進行非遺文化大單元教學實踐活動,將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泥皮畫」與永樂宮壁畫藝術融入初中美術教育,打造「賞析+實踐+創新」三維課程體系,讓學生在筆墨丹青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永樂宮壁畫賞析課——解密藝術密碼:眼睛與心靈的對話
課程以永樂宮壁畫《朝元圖》為切入點,解碼《朝元圖》中細膩的人物刻畫、豐富的色彩層次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深深吸引學生的目光。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們不僅了解到壁畫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意義,更學會了如何從不同角度欣賞壁畫之美。在賞析過程中,學生們彷彿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了一場眼睛與心靈的對話,深刻體會到永樂宮壁畫所蘊含的藝術魅力。非遺「泥皮畫」,讓學生了解到泥皮畫作為山西省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着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泥皮畫的製作工藝獨特,色彩鮮艷且富有立體感,更是讓學生們大開眼界。
聚集非遺實踐三部曲:從壁畫到泥皮,從傳統到創新
1.泥皮畫製作:雙手觸摸歷史的溫度
制泥皮:帶領學生用(黃土+細沙+麻纖維)調和泥料,親手鋪制泥板(比例提前調試,適合初中生操作),感受古代畫工「三分畫,七分底」的講究。學生學會了如何將黃土、細沙與麻纖維按比例混合,還體會到了泥料在手中逐漸變得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奇妙變化。鋪制泥板時,學生們小心翼翼地操作,生怕破壞了這份歷史的質感。每一次按壓、每一次抹平,都彷彿在與古人進行着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着那份對藝術的執着與熱愛。這種親身體驗,讓學生們對泥皮畫的製作工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泥皮畫繪畫:色彩和線條對學生學習的啟發與引導
在泥皮上作畫,不同於普通的畫布或紙張,它要求學生們更加細緻、耐心地運用色彩和線條(老師提前準備好拓印的線稿)。每一種顏色的搭配,每一條線條的勾勒,都需要學生們深思熟慮,以確保作品既符合永樂宮壁畫的藝術風格,又能展現出自己的獨特創意。這個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色彩感知能力和線條把控能力,更激發了他們對美的追求和對藝術的熱愛。看着學生們在泥皮上專註地繪畫,彷彿能看到他們內心世界的豐富與多彩,以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傳承。
3.文創再造: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拆解壁畫中的元素,引導學生用扁平化設計、撞色搭配,老師給同學們準備好素材貼紙等多種材料,學生可以小組合作製作團扇、小木片、賀卡、貼紙等。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如何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每一件文創作品都蘊含著學生們對永樂宮壁畫的獨特理解和情感,它們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再現,更是新時代精神的體現。看着學生們手捧着自己製作的團扇、小木片、賀卡等文創產品,臉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悅,彷彿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青春的力量在交織、在碰撞。
非遺進校園:當泥土遇見青春,美在真實生長
這場與永樂宮壁畫的「對話」,是一次文化傳承的啟蒙。當看到學生們捧着自己製作的泥皮畫,眼中閃爍着對傳統藝術的熱愛時,我們確信:美術教育的價值,正在於讓非遺從「博物館裏的展品」,變為學生指尖可觸、心中可感的文化生命。
【來源:平陸縣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