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一門「大課」產生694個研究課題,學思踐悟環環相扣撬動深層次教改

2025年04月13日11:00:40 教育 9176

復旦一門「大課」產生694個研究課題,學思踐悟環環相扣撬動深層次教改 - 天天要聞

復旦一門「大課」產生694個研究課題,學思踐悟環環相扣撬動深層次教改 - 天天要聞

694個研究課題,由約3700名2023級本科生分組完成,內容從鄉村振興到人形機械人產業發展,從養老政策到兒童先天缺陷的篩查……這是復旦大學前不久進行的一次特殊的作業展示,集中展出該校「強國之路」思政大課一個全新階段的學習成果。

此次2023級本科生課題作業展示嘉年華活動,不僅吸引了眾多師生參觀,選課學生也紛紛來到現場,在自己欣賞的作業海報上貼上「我最喜歡」「交叉碰撞」「觸發靈感」等標記,對作業進行「票選」。

復旦大學教務處負責人林偉介紹,學校的各類本科生科研計劃也會對這些課題開放申請,「對於優秀的課題,我們將支持學生繼續研究,接下來還會為優秀學生在相輝堂開設風采分享專場。」

用一堂名師薈萃的思政大課,牽引學生思考強國之路如何走,感悟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青年學子的責任所在,並鼓勵學生真正走上強國之路,同時撬動學校的本科生教學改革——這正是這門為期2年、2個學分的課程的價值之所在。

「學思踐悟」環環相扣,探究式學習受歡迎

在作業嘉年華上,生命科學學院2023級本科生禹慧澤和同學的研究課題——淡水生態系統浮遊動物多樣性探索,引發不少師生的興趣。這個課題正是來源於思政大課上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講解與討論。

復旦大學從2023年底推出思政大課改革,對原先的「形勢與政策」課程進行升級,由院士、知名學者和專業教師、思政教師、行業專家共同組成「天團」,同上一門以「強國之路」為主題的思政大課。

區別於普通課程,思政大課按學、思、踐、悟四個階段設計,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探究式學習。去年底,在完成了學、思、踐三個環節之後,思政大課師生們的1146項課題開放申請。而眼下正在展示的思政大課「悟」階段的課題,均是2023級學生分組後在老師指導下做的課題研究與項目學習的成果。

「一改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模式,這門特殊的思政課讓我們真切意識到,年輕人有很多可為之處,也促使我們更渴望學以致用。」禹慧澤說,在思政大課上,除了老師授課,小組討論、實踐環節也讓同學們印象深刻。結合授課內容,老師帶着他們調研了上海多處濕地,這也促成禹慧澤和夥伴們深入思考,該如何把自己所學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

師生互相啟發,發現真問題着眼大課題

強國之路上,大學生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又該如何肩負起責任?不少授課教師都認為,一門思政大課要讓學生真正走心、有獲得感,教學組織形式很關鍵。

記者發現,此次作業嘉年華展示的課題,多數是由不同學科的學生「組團」完成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強國之路」思政大課不僅組建了多學科背景的授課團隊,在討論課上,學生也來自不同的學科背景——這樣的組織形式有助於讓更多學生在初始學習階段就淡化學科邊界。

現代物理學研究所青年教師楊洋主持的討論課上,就有文理醫工不同學科的學生,「這當然對老師來說是一種挑戰,我在講課時,必須考慮到不同學科背景學生的接受能力。」不過,令他驚喜的是,學生在實踐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互相啟發碰撞出了不少靈感。

他此次指導的一個無人機相關的課題項目,是由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學生和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學生合作完成。「理工科的學生對於技術更熟悉,而文科的學生對於應用場景更有想像力。他們在一起豐富了無人機平台,對未來無人機在各種場景中的應用提出了修改方案。」楊洋說。

除了把專題大課講好,2023級約3700名學生還分為188個小班,分別由國家級人才、書院導師和思政老師組織開展3次小班討論課,由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髮現真問題、探索好議題、着眼大課題。

在現場教學環節,學生們按照分組,前往全市193個現場教學基地。出發前,基地行業專家與學校思政老師共同設計、確定若干思考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學;現場教學時,又分為專家授課、互動交流、參觀實踐三個環節,讓學生理解科研之用,激發他們對「強國之路」的思考。最終,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課程學習,凝練出調查研究的課題並完成。

提升提問能力,「大課」撬動教學變革之思

值得一提的是,思政大課改革還牽引了學校的小班課教學改革:如何通過小班討論課提升學生的思辨和提問的能力。這也是很多高校一直在探索卻未能解決的問題。

「如果說思政大課上學生的提問,提醒我們認真思考日常教學該如何讓學生學會提問、敢於提問,那麼小班討論課則讓學校意識到,提升小班討論的質量迫在眉睫。」復旦大學教務處相關負責人徐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實際上,「強國之路」思政大課的首次小班討論課結束後,老師們發現,討論課存在一些共性難題:老師組織討論課的經驗不足,而學生參與討論課也同樣如此。長期以來,老師們習慣了在課堂上「唱主角」。但眼下,隨着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客觀上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在當下顯得至關重要。

此前,不少高校分管教學的負責人也都談到,高校開設討論課,一個主要難點就是很多老師習慣於問「是什麼」而不是「為什麼」,一些高校即便開出了討論課,深度討論往往也比較少。復旦大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思政大課也將作為學校抓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致力於提升學生提出問題、回應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更多有理論深度、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動派」。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教育部迎來新司長! - 天天要聞

教育部迎來新司長!

教育部官網截圖教育部官網「司局機構」欄目最新顯示,王日春已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王日春(資料圖)公開資料顯示,王日春,男,漢族,中共黨員,1974年2月生,江蘇揚州人,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學位,1997年8月參加工作。王日春曾任教育部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教材局副局長。2023年3月,王日春任人民...
重慶大學通報:已成立專項工作組 - 天天要聞

重慶大學通報:已成立專項工作組

5月8日晚,針對網傳「本科生已發14篇SCI論文」事件,重慶大學發佈情況說明:關注到網絡上有關2021級本科學生劉某喬發表論文等情況的討論。學校高度重視,已成立專項工作組進行核實。若發現有不當行為,將按有關規定處理。感謝社會各界的關心和監督
人民日報調查:中小學春秋假,如何放得好推得開?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調查:中小學春秋假,如何放得好推得開?

引 子「杭州中小學有春秋假?」2018年從外省考入浙江大學,在杭州生活了近7年的朱梓熒第一次聽說這個假期時,頗感新奇,「杭州的孩子真幸福。」「很多地方還沒有春秋假?」26歲的杭州姑娘富樂寧也很意外,「我還以為這是全國中小學生都有的假。」杭州
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培育高鐵行業大國工匠 - 天天要聞

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培育高鐵行業大國工匠

4月末,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以下簡稱「唐山工職大」)的動車組檢修技術專業群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里,一群身着藍色制服的學生,正在通過智能實訓系統,學習動車組檢修技術,模擬動車組駕駛。21歲的王功鐸和老師一起調試高鐵轉向架的裝配精度,他的動作熟練
一陣猛烈咳嗽後,高三學生左肺「消失」了,專家:或與備考壓力過大有關 - 天天要聞

一陣猛烈咳嗽後,高三學生左肺「消失」了,專家:或與備考壓力過大有關

一陣猛烈的咳嗽後,左肺「消失」了一大半?這樣的「怪事」近日就發生在了長沙一位高三學生的身上。據介紹,長沙高三學生胡瑞(化名)近日因感冒後劇烈咳嗽,突發胸悶、呼吸困難,經長沙市中心醫院胸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診斷為左側氣胸,左肺壓縮達80%。醫療團隊緊急為其實施胸腔鏡下肺大皰切除術,患者3天後即康復出院。該...
高三學子18歲生日「摘鏡」,陽光愛眼關愛計劃助他圓警校夢 - 天天要聞

高三學子18歲生日「摘鏡」,陽光愛眼關愛計劃助他圓警校夢

極目新聞通訊員 崔麗5月2日,武漢高三學子尹俊翔在18歲生日當天,在武漢普瑞眼科醫院通過全飛秒手術擺脫多年近視。這場特殊的「成人禮」,是他邁向警校夢想的關鍵一步。尹俊翔從小受父親影響,立志成為警察,「父親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夢想,我想替他圓夢,也為我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然而,500多度的近視成為阻礙,尹俊...
教育部公布優秀案例!濟南入選 - 天天要聞

教育部公布優秀案例!濟南入選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區域優秀案例名單,濟南市申報的案例《書香滿泉城 悅讀潤人生——濟南市創樹中小學「泉悅讀」讀書工程品牌》成功入選,成為全國推廣的典型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