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體記者 黃曉燕 通訊員 施遠圻 文/圖
玩有趣的提線木偶、賞精美的金蒼綉品、聽朗朗上口的閩南童謠……每天下午5點多,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的孩子們便能在校園內學習體驗非遺技藝,感受閩南文化之美。
原來,這是該校依託課後服務工作,為學生們打造的非遺體驗課堂。「我校一直以來都很重視非遺進校園,不僅開設有提線木偶、金蒼綉等特色校本課,也有梨園戲、南音等社團項目。為了讓更多學生了解非遺文化,我們在課後服務中推出了7節非遺體驗課堂,學生們在完成當天作業後,可以走進非遺體驗課堂體驗學習一項非遺技藝。」學校校長曾鳳蓉介紹道。

學生在操作提線木偶
身高不夠無法練提線木偶 老師抱學生到椅子上操作
「老師,這兩根線纏在一起了,怎麼弄?」「老師,你看我已經能同時操作5根線了。」……在提線木偶體驗課中,總能聽到不同的學生與老師的對話,有的好像初學者般頻頻出錯,有的則像老演員一樣能熟練掌握操作技巧。
「因為這是體驗課,所以一個教室里會出現不同年段學生同堂學習的情況。我們希望能利用好課後30多分鐘的時間,普及提線木偶這項非遺的同時,儘可能地讓孩子們去操作提線木偶,感受它的魅力。」提線木偶體驗課教師林茵告訴記者,哪怕年齡較小的學生,因身高不夠無法操作提線木偶,老師也會抱他到椅子上嘗試操作。
利用課後服務時間體驗學習非遺技藝,學生們都感覺非常輕鬆、有趣。因為這樣的體驗課不僅沒有壓力,還能觸摸到一些有趣的道具、學到一些經典的技藝,讓他們回家後「有資本」和小夥伴分享。
今年8歲的林妍辰同學,從剛開始提線時容易打結,到現在已經能熟練操作兩根線讓木偶走路,這也讓她信心倍增。愛上這項非遺文化的她也決定要報名參加學校的木偶社團,系統學習提線木偶表演。

花燈體驗課
學生體驗感好 深入學習非遺
像林妍辰這樣,因為在非遺體驗課上有好的體驗感,進而選擇學習一項非遺技藝的學生還有很多。學校及家長們也共同為孩子們興趣「助力」,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深入學習非遺文化,為古老的非遺藝術培養潛在傳承人才。
「我很喜歡刻紙花燈,所以報名參加學校的花燈製作社團,學習設計製作傳統花燈。我已經學會在卡紙上刻一些梅花、蘭花、菊花等圖案,再拼裝成花燈,非常喜慶。」該校六年級學生陳詩銘告訴記者,「蛇」年即將到來,她也打算以「蛇」為原型,刻一些創意圖案,組裝成傳統的刻紙花燈。
今年7歲的張樂欣同學在非遺體驗課上學習閩南童謠後,一回到家便會搖頭晃腦地表演給家裡人看。發現孩子對閩南童謠感興趣,家長便搜羅一些閩南童謠教她。她最近學的是一首題為《古城探尋記》的閩南童謠,童謠里介紹萬應神曲、清源茶餅、春生藥酒等泉州知名中草藥品牌,讓她感覺很新奇。
「我們很高興孩子們通過非遺體驗課,能喜歡上某個閩南非遺項目,並選擇深入學習。相信在一次次的感悟、創作中,大大地增強審美能力和自信心。」曾鳳蓉告訴記者,學校將繼續豐富活動形式,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為閩南非遺文化培養更多潛在傳承人才。
編輯: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