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良師成長指南」欄目長期面向一線教師徵集專業成長方面遇到的困惑、問題,並從中選出代表性案例,由學校教師、教育專家等進行回答,分享有效經驗,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對策。每周一期,每周日於「光明社教育家」公號、學習強國號推出。投稿被選用者將獲贈《教育家》文創產品。文末附下期徵稿話題,歡迎投稿。
當前,教師除了需要完成教學任務以外,還得服從學校的安排,完成非教學性的「特別任務」。在實際工作中,領導安排的任務往往是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為了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有些老師往往需要去參加開會、投票的活動,不去領導不願意,去了課上不了。請問老師,如何平衡二者之間關係?
——山東省聊城市冠縣萬善鄉中心小學 宗老師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種工作和生活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對於老師而言,在完成好教學任務的同時,還需要處理一些與教學無關的事務,這就使得許多老師感到焦慮和困惑。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好教學任務與非教學任務之間的關係呢?
一、區分教學任務與非教學任務
首先,在處理這兩種類型的任務之前,必須先明確它們之間存在什麼區別。通常情況下,「教學任務」指課程內容、家庭作業、考試等與正式課堂相關聯的事情;而「非教學任務」則指日常瑣事、社交活動、兼職工作等與正式課堂無直接關聯,但也需要完成且有時影響到正式課堂表現或狀態的事務。
二、制定明確的計劃
為了更好地處理好教學任務和非教學任務之間的關係,首先需要制定一個明確、詳細且合理的計劃。在日常工作中,建議老師抽出一定時間進行規劃和安排,並根據每個階段不同需求進行調整。例如,在備課時間段內盡量不參加其他會議或處理非緊急事務;或者是在上課後留出專門時間用於回複電子郵件等。
三、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
對於不同性質和重要程度不同的工作或活動,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類,並給予不同比例的時間和精力。在安排時間時,可以採用優先級法則:把最緊急最重要的事項放在第一位;其次是重要但沒有那麼緊迫的;再次才是緊急但並不重要的;最後才是既不緊急又不重要的。
當然,在實踐中可能會出現各種意外情況導致原計劃被打亂,這時就需要做好適當調整以保證各項工作都能夠得到妥善處理。
四、同步化管理
現代信息技術極大地方便了我們進行日常辦公和管理。老師可以使用各類軟件、平台,收集自己設備記錄下來的數據信息(如:語音筆記、圖片記錄)並上傳至雲端存取,以便隨時調用,查看進度、更新狀態。
五、避免過多壓力
為了達成某些目標,人可能會產生很大壓力,但是過高期望反而會影響效率,造成焦慮,減慢進度。因此,我們在制定計劃時應注意把握好平衡點,不斷調整細節,以達到舒適穩定的狀態。
六、 管理好個人情緒
壓力往往由不穩定的心態引起,老師要保持積極樂觀態度;對待他人也盡量保持耐心友善。
七、 善於利用資源支撐
除了通過制定良好計劃和合理安排外,老師可以藉助校園資源以及他人力量降低自身壓力(如:請求行政部門協助、增加助手),也可以向領導彙報當前狀況,以獲得更多支持。
以上七點僅是解決問題過程中比較通用的方法,具體實施還需視情況而定。使用這些方法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只有通過溝通才能夠順暢地交流意見並達成共識。
曾經有老師說:「如果每天只是教書,那該多麼幸福呀。」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教師除了需要完成教學任務以外,還得服從學校安排,完成非教學性的「特別任務」,為了完成這些任務,還會耽誤上課。為此,我也苦惱過,慢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一、向領導說明情況
如果領導安排的任務與我的課發生衝突,我會向領導說明情況,如果申請得到批准,就嚴格按照承諾的時間完成任務;如果申請未得到批准,也要理解並接受領導的決策,並繼續尋求其他解決方法。有的學校會有一套機制應對突發情況。例如,設立ab崗,即當某位教師因為上課等原因無法完成非教學任務時,可以由另一位教師替代完成。
二、提前謀劃必做的事
當我剛跨入教師行列時,常常陷入一種被動的狀態,總是被突如其來的任務弄得手忙腳亂。有一次,學校要進行一次教學檢查,由於沒有提前做好準備,我不得不在檢查前的幾個晚上通宵達旦地整理資料,結果不僅身心疲憊,而且效果也不理想。
後來,我開始嘗試提前規劃,做到未雨綢繆。比如每個學期開始之前,我都會列出詳細的工作計劃,包括每周的教學任務、備課內容等。慢慢地,我養成了提前規劃的習慣,現在每周開始前,我都會自覺安排好下一周自己要做的事情。老實說,自從用上提前規劃的方法,我就沒有熬夜整理過資料,而且因為提前安排好了教學任務,即使遇到突發事件需要處理時,我也能夠迅速調整計劃,不會耽誤課程。
三、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經常需要填寫各種表格、參加會議、處理學生事務等,如果做事拖沓,工作效率不高那是相當痛苦的。因此,教師平時要多學習一些辦公技能,當處理一些填表問題時,就會輕鬆不少,提升工作效率自然不在話下。
另外,還要養成合理利用時間的習慣。上學期,我被選為學校一個重要課題項目的小組成員,需要多次參加會議,討論項目進展。然而,這些會議常常安排在我的上課時間,讓我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我不希望錯過項目的討論;另一方面,我更不能耽誤學生的課程。面對這種情況,我決定改變策略。提前了解每周要討論的時間、內容,如果不需要我發言時,我就不去開會,等會議結束後,及時了解討論內容;需要我發言時,我就提前調好課,查找好相關資料,做好發言準備。同時,在等待開會的過程中,我會帶上一些不急但又必須要完成的工作,如批改學生作業、整理教學資料等,這樣,即使在等待開會,時間也不會白白地浪費。
下期徵稿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