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木凡.高校教師教學科研「雙優」為何不宜強求[EB/OL].(2023-08-25)
https://mp.weixin.qq.com/s/ffWjoZJoUTlpFIIEjUVW2w
好的研究者同時也是好的教師完全靠運氣嗎?這個討論問題或許可以轉變幾個問法:好的研究者是否就是好的教師?教師的教學能力可以培養嗎?如果能,怎麼培養好的高校教師?
這些問題都指向了高校教師所面臨的教學與科研的衝突,反映了學校管理「重科研輕教學」帶來的影響。有鑒於此,下文將從「概率」「文理」「培訓」和「異化」四個方面,詳細闡釋高校教師教學科研「雙優」為何不宜強求。
雙優雙劣皆有:
教學和科研得分有高度相關性
在《世界一流大學:校長必須是科學家嗎》這本書中簡單提到過一些有關於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教學和科研之間有聯繫,但證明這個問題的證據較為有限。一所大學在英國研究評估考核(RAE)中的得分與其在教學質量評估(TQA)的得分之間存在關聯,兩個得分之間的相關度很高。該書作者也為了驗證這個問題,對北美某大學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的得分進行了數據分析。結果是:「差老師」組,科學家占絕大多數;而「好老師」組則人文社科老師居多。
「雙優」的狀況體現出良性循環的邏輯。Henry Rosovsky指出:「從事研究,尤其是學術研究,是對人類持樂觀態度的一種方式,...,相信進步並因此擁有理性樂觀特質的人,也就是學者教師,更有可能充滿風趣並成為更優秀的教授。他們較不可能用一些憤世嫉俗的或是反動的術語來教授自己的學科。」所以,科研優異的高校教師,在個人特質上更有優勢,能夠將科研轉化為教學,實現能力的遷移。與此相反,「雙劣」的狀況顯然也是惡性循環的結果,甚至導致和加劇學者的消極和悲觀。除了「雙優」和「雙劣」的極端狀況,其他大部分狀況都屬於「單優」,也就是教學和科研得分並不一致。
學科差異明顯:
人文學者理想主義更有感染力
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什麼是好的高校教師」,或者說,從教學視角出發,好的教師應當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好的高校教師授課擁有足量的知識儲備,可以將高深的理論知識講得淺顯易懂;授課過程中的話語表達邏輯性和條理性強,擁有能夠帶動學生情緒的能力——這四點是首要,因為這直接關乎教師是否具有授課技巧。接下來才是「人際交往與復盤能力」,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學生需求進行內容比重的調配。至於「幽默風趣」等等教師的性格和個人魅力屬於錦上添花的部分。這樣看來,教師本人在人文社科研究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帶有一種對社會、文化等精神文明的關注,帶有一種屬於人文學者的「理想主義」,而這種「理想主義」在授課時很容易感染學生。有了這一部分的預設,「為什麼差老師組多是科學家,好老師組多是人文社科老師」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得到一部分的解答。
培訓空間有限:
教學培訓更有必要但並非萬能
在描述過「什麼是好的高校教師」後,針對上述高校教師應當具備的能力,可以得出「好的高校教師是可以培養的」這一結論。人的性格無法靠培訓改變,培訓無法強迫教師變得健談或變得幽默,好教師的性格也不完全是千篇一律的。但教師的人文素養可以強化(人文底蘊是授課的情感基調);如何把腦中的邏輯表達出來也可以通過訓練優化。其實這裡理應寫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科研較強教學能力較差的教師如何進行培訓,另一方面是如何對教學較強的教師進行學術培訓,但其實在現如今能在研究型大學任教的教師一定有「擁有學術能力」這一前提,因此對於學術能力提高這一方面,更傾向於這是對研究型大學的學者型教師的共同要求。
筆者並不否認韋伯的觀點,甚至還頗為認同——要同時成為一名好的研究者和一名好的教師,的確是有運氣的成分在。但就如課上大家討論的一樣,什麼是「運氣」,運氣不是毫無準備的「撞大運」,而是在基於自身條件進行準備後「盡人事、聽天命」。
強求導致異化:
重科研輕教學亟需為教師鬆綁
在之前的「不發表即出局」的討論中,筆者也提到過「非升即走」制度的異化,這種一定程度上體現學術績效主義的現象。在高校教師被發表「綁架」,學術績效主義在學校行政化背景愈發嚴重的環境下,諸多大學其實並未對教學產生較大重視。從概念的嚴謹性言,教學與人才培養是從屬關係的概念。由於教學是人才培養最為重要的載體,其唯一的功能就是為人才培養服務。所以對大學而言,教學具有不能替代的首要性[1]。科研和教學可以說同時是研究型大學的核心使命,但這兩者之間又存在一種張力,當下的趨勢是「科學受到推崇,教學受到冷落」,那麼就應該重新思考兩者關係應該如何調整了。除了從教師教育角度入手考慮培訓方式,或許從制度層面入手為教師「鬆綁」又是一個角度。
總的來說,無論是科研與教學能夠兼顧的「雙才教師」,還是只能夠側重一面的「單才教師」。高校可以發揮的作用,除了提供能夠使教師自我完善的培訓之外,還要為其提供能夠發展的空間。營造一種「無論教師比較擅長做科研,還是比較擅長教學,都可以在當下的高校環境中生存和生活」的氛圍。教師為才,而如何發揮才的作用,則需要高校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對教師積極性的調動,是高校運轉的關鍵,也是學術和教學創新的來源之一。
[1]俞婷婕,眭依凡. 大學課程與人才培養——基於大學教學理性的思考[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3(6): 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