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張淵
通訊員 程麗鵑 徐銀霞 任欣
日前,湖北第二師範學院第八屆「青春榜樣」年度人物評選結果出爐,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教授、物理與天文系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長江大學兼職博導來小禹獲評「教書育人好榜樣」。為了支援西部建設,來小禹曾不顧家人反對遠赴新疆潛心科研,攻克一項項科學前沿問題;為了點亮更多學生的「天文夢」,來小禹又勵志反哺家鄉,培養一大批新時代的「大先生」。身形單薄卻信念堅定的她,在荒野沙漠、田間地頭、高山峻岭、三尺講台留下了無盡的汗水與足跡。

來小禹在新疆時的留影
為了天文夢舉家遠赴新疆
「天文學作為最古老的學科,沒有終極答案,值得天文工作者窮其一生去探索,我想一直在這個領域深耕下去。」
10年前,29歲的來小禹結束了在北京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工作,面對留在北京或其他大城市的諸多選擇,以及名企的高薪誘惑,她絲毫不為所動。憑着對天文學的熱愛,她毅然決定遠赴天文物理領域人才稀缺的新疆——支援西部建設。
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來小禹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但她的決心很堅定,「新疆天文台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綜合性天文研究機構,我想在這裡奉獻所學、實現理想。」父母被她的決心所打動,最終選擇了理解和支持。就這樣,她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進到新疆大學任教,舉家支援西部建設。

帶病堅持備課
初到新疆,她和家人住在學生宿舍,面對條件簡陋、水土不服、語言不通、飲食不習慣等問題,她沒有任何怨言,而是迅速投入到緊張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中。她擔任學生班主任,與學生「一對一」交心談話,主動體貼關心學生。因白天教學事務繁雜,她利用晚上的時間開展科研工作,經常加班至深夜。她說:「我是做理論研究的,研究周期很長。擔任班主任後,勢必會佔用研究的時間。但是慢一點兒沒關係,只要我堅持就一定能做好。」
她的辛勤付出結出了累累碩果。2012年,來小禹入選新疆「百人計劃」,積极參与「新疆大學——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聯合天文中心」建設,獲得「西部之光」項目資助,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高等教育、科技進步和科學普及作出突出貢獻,獲得2014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勵志服務基礎教育
幫更多學生點燃科學夢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2016年,她所帶的第一屆學生畢業,卻鮮有學生從事教育行業。當前,國家天文學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天文學發展的主要障礙。於是,她決定從新疆回到武漢,到湖北第二師範學院任教。
「選擇師範院校,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傳幫帶』成就更多的師範生,幫助更多的學生點燃科學的夢想,這樣就會有更多人為祖國天文事業添磚加瓦。」來小禹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十分認同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服務基礎教育的辦學目標,堅信在這裡弦歌不輟、滋蘭樹蕙,一定能為國家偏遠地區的基礎教育貢獻力量。雖然工作地點發生變化,但她奉獻天文學和教育事業的初心始終不變。
為了讓天文學研究基礎落地生根,她將基礎天文學引入物理學教師教育專業,成為湖北第二師範學院物理學專業的一大特色。近年來,該校物理學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湖北省優秀基層教學組織」「湖北省天文學楚天學者設崗學科建設點」「湖北基礎天文教育基地」,順利通過教育部師範專業二級認證。2021年,該專業成為學校首批承擔湖北省地方「優師計劃」培養專業。

來教授指導學生科研
「來老師身上的純粹特別打動我,她從未計較過福利待遇,心思全部花在教學和科研上,每次都是學校主動問她需要什麼幫助。」湖北第二師範學院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院長李莎介紹,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來小禹是科技部「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專項」骨幹成員、中英引力波合作聯盟會會員、多個天文觀測設備的國際合作項目專家,在天體物理研究領域一直處於國際學術最前沿。
「在天文科研上取得這樣的傲人成就,但是來老師自己卻很無私,珍貴的教學經驗和科研前沿信息,十分樂於和同事們一起分享,沒有說藏着掖着,經常主動組織開展學術交流。」李莎說道。

在科研上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
為幫學生捐出半個月工資
據了解,來小禹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湖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1項,發表高水平SCI學術論文20餘篇,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在脈衝星類天體和相關高能天體物理領域實現了一系列的突破。她預言了大質量脈衝星的存在並被隨後的觀測證實;克服了傳統理論模型的局限性,首次在固態星體框架下系統地解釋了脈衝星周期躍變的觀測性質;緊跟雙中子星併合的引力波事件熱點問題,研究了星體內部的奇異物態對於引力波和電磁信號的影響,挑戰了傳統中子星模型,為奇異物態開拓了研究前景。
在學生口中,小禹老師不僅是這樣一位學術大咖,也是一位知心姐姐。得知學院一名2019級學生家庭遭遇變故時,她毫不猶豫地捐出半個月的工資。來老師並沒有買大房子、沒有買新車,一家三口至今仍擠在學校不足60平方米的公租房,但卻每年拿出自己的項目經費單獨設立科研助理崗位,指導和資助貧困學生參與科研。

持續開展「黨建」活動
作為教師黨支部書記,她積極與學生黨支部結對共建,構建「輔導員——班主任——導師」三級聯培模式,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全方位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構建了「支部人人是導師,學生事事找老師」的師友、學友互聯新局面。她指導學生100餘人次先後獲得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獎項,物理學專業考編、考研錄取率連續多年位居全校前茅;她指導學生共建社會實踐項目「星空計劃」公益科創營被團中央授予「2022年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科技『三下鄉』優秀實踐團隊」以及2022年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項目TOP100等榮譽。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