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評價:新課標的新挑戰。
評價是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新課標提出了「學業質量標準」。有關學業水平考試的要求和標準將對中小學的考試製度改革產生怎樣的影響?在教學中,特別是階段性學習測評中,怎樣落實「學業質量標準」?
新評價:新課標的新挑戰
王旭東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專門把「改進教育評價」單獨列為課程實施的關鍵環節,要求全面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着力推進評價觀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試評價質量。
各學科課程標準都制定了詳細的學業質量標準,讓課程方案、課程標準與學業質量標準、考試評價標準做到整體統一,確保「教—學—評」一致。
這些評價新理念和新技術,要求學校和教師必然開展務實有效的評價改革。
01
區域改進學業水平考試
學業水平考試將嚴格遵守課標規定的性質和目的、命題原則、命題規劃、試題研製等規則進行,試卷質量比較穩定,測評的科學性增強。
整份試卷凸顯育人導向,強化素養立意,注重對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考查;會減少客觀題和機械記憶試題,增加探究題、開放題、綜合題和跨學科試題,優化試題結構,提高試卷的信度和效度;試題情境會涉及大量真實的生活情境,考查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基於新課標和「雙減」背景,有望合理調整試卷的難度。
省市層面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難度值可能從0.70—0.75調整到0.75—0.85,同時會加大高分段學生的區分度。區縣層面的小學生畢業考難度會從0.80—0.90調整到0.90—0.95。
通過試卷內容和難度變革發揮學業水平考試的指揮棒作用,全面推進基於核心素養的考試評價改革,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推進新課標有效落地。
02
學校重構學科評價體系
根據教育部《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各地不得面向小學各年級和初中非畢業年級組織區域性或跨校際的考試;學校和班級不得組織周考、月考、單元考試等其他各類考試和各種名義變相考試。
要把新政策與新課標評價改革理念相融合,學校必須樹立正確的評價觀,重構校本化、過程化、分項化、等第化的學科評價體系。
一要降低期末紙筆評價的權重,加大作業評價、課堂評價、專題評價、表現性評價等過程性評價的權重。
二要大幅度減少傳統的紙筆考試次數,大力開展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口頭報告等多種方式的表現性評價。例如,語文、英語加強聽、說、對話能力的評價,數學加強測量能力、模型製作能力的評價,物理、化學加強實驗操作能力評價。
三要實施分項評價,淡化總分評價。例如,把語文分成基礎知識、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寫作4次評價,每一次評價都側重形成性、促進性和診斷性,通過師生協商評價,促進雙方自我總結、反思、改進。
四要採取等第評價,不要分數評價;消除排名排序的思維定式,保護學生自尊心。
五要從水平評價轉向增值評價,關注學生真實發生的進步,激發所有學生的上進心。
03
教師優化過程性評價
重視課堂評價、作業評價和學習品質等日常評價。我們要增強日常評價的育人意識,注重伴隨教學過程開展評價,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觀察、記錄與分析,捕捉學生有價值的表現,因時因事因人選擇評價方式和手段,增強評價的適宜性、有效性。在課堂上,要評價學生課前準備、聽記表現、提問交流和合作探究等學習行為;即時評價學生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學科素養形成的程度。作業批改要評價學生的作業態度、作業習慣、思維策略、訂正效果和作業規劃等,及時評價學生學的效果和自己教的效果。基於日常觀察,評價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學習毅力和學習專註度、學習體驗和學習情感等學習品質外顯行為。
常態化開展表現性評價。用表現性評價等新方式替代傳統單元考、周考、月考或期中考。表現性評價最適合測評「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場景大多為真實或仿真的生活情境、科學情境,要解決的問題都是現實的、複雜的大問題。通過表現性評價實現「知識立意」轉向「素養立意、能力立意」,實現「重視解答習題能力」轉向「解決真實問題實踐能力」,實現「應試能力」轉向「操作性表現性技能」和必備品格。一線教師要學習表現性評價命題研製技術,學會表現性評價項目策劃和組織。
改良期末紙筆評價。學校期末考試的性質是標準參照考試、過關性考試、低利害考試、校本化考試,不是常模參照考試、選拔性考試、高利害考試、區域性統考,必須嚴格遵守「教—學—評」一致性原則。教什麼、學什麼,就考什麼;重點教、重點學,就重點考;沒有教、沒有學,就沒有考;教得淺、學得淺,就考得淺;怎麼教、怎麼學,就怎麼考。80%—90%的試題來源於課堂、作業和課本,引導學生重視課堂、重視作業、重視課本。嚴格控制難度,讓優生考出危機,讓中等生考出競爭,讓後進生考出希望。建議小學難度0.90—0.95,初中難度0.80—0.95。建議教師逆向設計「教—學—評」,以評定學,以學定教,即先研究「評」,再研究「學」,後研究「教」。先對照學業質量標準和課程內容要求,研製期末試卷、大單元試卷和核心素養評價項目,即把抽象的學業質量標準具體化成典型試題和活動項目;再參照這些試題或項目內容,改編設計成單元作業、課時作業、學科實踐等學生學習活動的重難點;最後結合教材、課時教學目標和學情,備課上課,開展匹配的教學活動。
一線教師普遍存在評價理念落後、評價技術不高的現象。因此,提高教師的評價能力是實施新課標當務之急。
學校要重構學科評價體系,這是實施新課標的關鍵工程;區域層面必須儘快改進學業水平考試,這是引領新課標實施的指揮棒。
作者系浙江省溫州市教育評估院綜合評估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