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試題卷
考生須知∶
1.本試題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2.選擇題的答案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卷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要改動,須將原填塗處用橡皮擦凈。
3.非選擇題的答案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寫在答題卷上相應區域內,答案寫在試題卷上無效。
選擇題部分
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868年出版的英國海軍部某文獻中提到屬於我國固有領土的某島∶"漁民以捕取海參、介殼為生,各島都有其足跡,也有久居島礁上的","在該島上的漁民要比其他島上的漁民生活得更加舒適,與其他島相比,該島的井水要好得多"。1933年9月在法國出版的《彩繪殖民地世界》雜誌也記載了該島∶"島嶼上植被茂盛,有水井可飲用,種有椰子樹、香蕉樹、木瓜樹、菠蘿、青菜、馬鈴薯等,蓄養有家禽,適合人類居住」。完成下面小題。
1. 該島是( )
A. 太平島(約10°22′38"N) B. 釣魚島(約25°44′36"N)
C. 赤尾嶼(約25°53′54"N) D. 黃尾嶼(約25°55′24"N)
2. 根據文獻所述,該島環境承載力較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 土地資源 B. 漁業資源 C. 水資源 D. 植物資源
【答案】1. A 2. C
【1題詳解】
該島種有椰子樹、香蕉樹、木瓜樹、菠蘿,說明該島位於熱帶,釣魚島(約25°44′36"N)、赤尾嶼(約25°53′54"N)、黃尾嶼(約25°55′24"N)位於亞熱帶,故該島最可能為太平島,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題詳解】
島嶼地形限制人類活動的因素主要為水資源短缺,而該島有水井,水資源豐富,與其他島相比,該島的井水要好得多。所以該島環境承載力較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水資源相對豐富,C正確;與其他島嶼相比較,該島的土地資源、漁業資源、植物資源沒有明顯的優勢,ABD錯誤。故選C。
【點睛】太平島位於南海南沙群島北部中央鄭和群礁西北角,東距中洲礁約3.1海浬(5.7公里)、敦謙沙洲約7.1海浬(13.2公里),西南距南薰礁16海浬(29.6公里)。
下圖為世界某區域陸地自然帶分佈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3. 圖中①地多雨的月份及主要影響因素是( )
A. 1月赤道低壓帶 B. 7月赤道低壓帶
C. 1月盛行西風帶 D. 7月盛行西風帶
4. 影響②③④自然帶變化的主導因素為( )
A. 洋流 B. 海拔 C. 水分 D. 熱量
【答案】3. D 4. C
【3題詳解】
結合圖中緯度可知,①地位於30°S到40°S的大陸西岸,應為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結合所學可知,地中海氣候受到副高和西風的控制,冬季多雨,南半球的冬季應為7月份,D正確,ABC錯誤。故選D。
【4題詳解】
結合圖片可知,②③④自然帶分別為闊葉林帶,草原帶和荒漠帶,結合位置可知,②③④逐漸靠近內陸地區,降水逐漸變少,故主導因素應為水分,C正確;洋流對於當地的影響較小,A錯誤;從圖中看不出海拔的變化,B錯誤;緯度差異不大,熱量沒有明顯的差異,D錯誤。故選C。
【點睛】影響緯度地帶分異規律的主要因素為熱量,影響經度地帶分異規律的主要因素為水分,影響垂直地帶分異規律的主要因素為水熱條件。
山東省「海洋銀行」根據生產中的碳匯量為水產養殖戶提供貨款支持,並建立了我國首個國家級5G海洋牧場示範區。完成下面小題。
5. 「海洋銀行」的運營將( )
①增加固碳水產,調整養殖的結構②加快海面上升,增加海洋空間③促進退耕還草,緩解土地荒漠化④增加生產投入,提高養殖技術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製作海洋牧場分佈圖可利用( )
①GIS採集位置信息②GNSS獲取位置信息③RS獲取國界線④GIS疊加岸線信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5. B 6. D
【5題詳解】
山東省「海洋銀行」根據生產中的碳匯量為水產養殖戶提供貨款支持,並建立了我國首個國家級5G海洋牧場示範區。可知海洋銀行鼓勵水產養殖戶提高碳匯,從而增加固碳水產,調整養殖的結構;同時也會增加生產投入,提高養殖技術,①④正確。能夠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從而減緩海平面上升;不能緩解土地荒漠化問題,②③錯誤。故選B。
【6題詳解】
製作海洋牧場分佈圖需要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獲取位置信息,地理信息系統GIS疊加岸線信息,②④正確;採集位置信息不能用GIS,不需要RS獲取國界線,①③錯誤。故選D。
【點睛】RS是指從高空或外層空間接收來自地球表層各類地物的電磁波信息,並通過對這些信息進行掃描、攝影、傳輸和處理,從而對地表各類地物和現象進行遠距離控測和識別的現代綜合技術。GIS就是一個專門管理地理信息的計算機軟件系統,它不但能分門別類、分級分層地去管理各種地理信息;而且還能將它們進行各種組合、分析、再組合、再分析等;還能查詢、檢索、修改、輸出、更新等。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又稱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間的任何地點為用戶提供全天候的3維坐標和速度以及時間信息的空基無線電導航定位系統,其包括一個或多個衛星星座及其支持特定工作所需的增強系統。
我國某中學地理研學小組成員在我國不同地區進行地貌考察,下圖為考察過程中拍攝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題。
7. 取景於我國西北地區的照片可能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受暴雨威脅較嚴重的地貌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7. B 8. B
7題詳解】
由圖示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圖示景觀①為沙丘,屬風積地貌;圖示景觀②為象鼻山,屬喀斯特溶蝕地貌;圖示景觀③為海灘,屬海積地貌;圖示景觀④為風蝕城堡,屬風蝕地貌。我國西北地區深居內陸,氣候乾旱,風力作用強,因此圖示景觀①④符合題意,B正確,排除ACD,故選B。
【8題詳解】
圖示景觀①④為風成地貌,主要分佈在乾旱半乾旱氣候區,降水少,因此不符合題意,AD錯誤;圖示景觀③為海灘,而海灘通常位於海岸區域,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發生堆積,形成的海積地貌,因此不符合題意,C錯誤;圖示景觀②象鼻山是長期受雨水沖刷風化而脫落,造成崩塌殘餘型的石樑穿洞類景觀。暴雨受重力作用對該地貌的節理裂隙侵蝕作用較強,尤其對離岸較遠的象鼻岩體威脅大;暴雨使灕江水位升高淹沒水月洞,由溶洞流入裂隙中的流線補給了岩溶水;而且暴雨增強了河流的流動性加大了對該地貌下方岩體的流水溶蝕作用,從而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B正確。綜合所述,故選B。
【點睛】從外力作用的分類來看,我們把地貌分為流水地貌、風成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這些地貌分佈在特定的區域。形成各具代表的景觀:風蝕地貌(風蝕蘑菇、風蝕壁龕、風蝕柱、風蝕城堡、雅丹地貌)、風積地貌(沙丘)、海積地貌(海灘、沙嘴、離岸堤)喀斯特溶蝕地貌(溶溝和石芽、峰林和孤峰 、溶斗和地下溶洞)。
下圖為世界局部區域簡圖。完成下面小題。
9. 圖中爪哇海溝的形成原因是( )
A. 亞歐板塊的張裂 B. 太平洋板塊俯衝
C. 印度洋板塊俯衝 D. 大洋洲板塊隆起
10. 甲、乙兩地1月的盛行風向依次為( )
A. 東北風西北風 B. 東北風西南風
C. 西南風東南風 D. 東南風西南風
【答案】9. C 10. A
【解析】
【9題詳解】
結合所學可知,爪哇海溝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印度洋板塊俯衝形成的,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0題詳解】
結合圖中位置可知,甲位於北半球,1月份受到東北信風的控制;乙地位於南半球,由於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形成西北風,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海底地形的成因:內營力和外營力作用的結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力作用的直接產物,與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是上涌的熱膨脹地幔物質的反映。海底在向兩側擴張的過程中伴隨着冷卻下沉,自中脊軸帶向兩側,隨着海底年齡變老,水深加大,沉積層加厚;相應地大洋中脊過渡為大洋盆地,中脊頂部崎嶇的地形被深海丘陵以致深海平原所代替。海嶺和海山的形成多與火山、斷塊作用有關。較強盛的沉積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嶇的火山、構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峽谷則是濁流侵蝕作用最壯觀的表現。
由於鹽度的異常變化,海水中可能會出現削弱上下層海水熱量交換的障礙層。下圖為某海域12月海水溫度和鹽度隨深度的變化及障礙層分佈圖。完成下面小題。
11. 該海域最可能位於( )
A. 熱帶太平洋西岸暖流流經處 B. 副熱帶大陸西岸暖流流經處
C. 溫帶印度洋東岸寒流流經處 D. 溫帶大西洋西岸暖流流經處
12. 若秘魯沿岸海域出現較厚的障礙層,則秘魯沿岸海域( )
A. 降水減少 B. 漁業資源增多 C. 水溫升高 D. 海水污染減輕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題詳解】
讀圖可知,該海域表層水溫為30℃左右,水溫高,應可能位於熱帶太平洋西岸暖流流經處,A正確;副熱帶大陸西岸應為寒流流經,B錯誤;溫帶印度洋東岸寒流流經處水溫較低,C錯誤;溫帶大西洋西岸為寒流流經處,D錯誤。故選A。
【12題詳解】
由於鹽度的異常變化,海水中可能會出現削弱上下層海水熱量交換的障礙層。若秘魯沿岸海域出現較厚的障礙層,則秘魯沿岸海域深層冷海水與表層海水熱量交換減弱,因此表層水溫會升高,C正確。空氣對流會加強,降水增多,A錯誤;深層冷海水上涌減少,營養鹽類減少,漁業資源減少,B錯誤;海水運動減弱,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D錯誤。故選C。
【點睛】漁場產生的原因:寒暖流交匯,海水受到擾動,海洋下層的營養鹽類被帶到了海洋表層,有利於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了充足的餌料。另外,離岸的東南信風,也會將表層海水吹拂,使得深層的海水上涌,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到海洋表層,為魚類提供餌料。
我國某中學研學小組對雲南城子古村進行實地考察,圖1、2是他們對該村部分景觀的手繪圖。完成下面小題。
13. 造成該村稻田與房屋布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A. 平地熱量充足 B. 坡地土層深厚 C. 土地資源緊張 D. 地質災害頻發
14. 有關該村房屋特點與地理環境關係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布局緊湊,鄰里關係緊密②屋頂平坦,大氣降水較多③以梯代路,地形起伏較大④用土築牆,土壤深厚肥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題詳解】
該村稻田與房屋布局緊湊,主要原因是此地位於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發展立體農業。平地較少,耕地不足,土地資源緊張,因此稻田與房屋布局緊湊,土層受雨水沖刷嚴重,土層淺薄,故C正確,AB錯誤,我國西南山區地質災害頻發,同時地質災害和稻田與房屋布局無關,D錯誤。故選C。
【14題詳解】
該村房屋布局緊湊,鄰里關係緊密,關係融洽,①正確;南方大氣降水較多,屋頂坡度大,有利於排水,②錯誤;南方多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較大,以梯代路,交通不便,③正確;黃土高原用土築牆,此地位於雲南,土層受雨水沖刷嚴重,土壤並不深厚肥沃,④錯誤,B正確,排除ACD;故選B。
【點睛】北方的房子由於考慮到禦寒,牆壁都是比較厚,南方的房子牆壁比較薄,屋頂坡度大。我國南方多低山丘陵地區,種植水稻,養魚,種桑樹相結合,發展立體農業。
甲、乙、丙農業灌溉區屬於我國第四大灌區,從上游到下游依次分佈於塔里木河某支流。三個區地下水埋藏深度依次變大,且都有逐年加深趨勢。下圖為這三個區地下水埋深年內距平變化數據。為協調當地水資源、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的關係,當地政府優先考慮在兩個農業灌溉區分別採取技術投入和縮小農業規模的措施。完成下面小題。
15. 影響三個農業灌溉區地下水位季節性變深的主要原因是( )
A. 氣溫較低,積雪較厚 B. 灌溉所需,開採地下水較多
C. 降水較少,下滲量少 D. 氣溫較高,蒸發(騰)量大
16. 政府選擇的農業灌溉區與對應的措施相對合理的是( )
A. 甲-技術投入、丙-縮小規模 B. 甲-縮小規模、丙-技術投入
C. 甲-技術投入、乙-縮小規模 D. 乙-縮小規模、丙-技術投入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題詳解】
讀圖可知,三個農業區在冬春季節地下水位變深,尤其是春季時,氣溫回升,且多大風天氣,蒸發量大,D正確。氣溫較低,積雪較厚,地下水的消耗少,A錯誤;冬春季節,不是農作物的生長期,B錯誤;該地區地處我國西北,終年少雨,降水少不是農業灌區地下水位變深的主要原因,C錯誤。故選D。
【16題詳解】
甲、乙、丙農業灌溉區屬於我國第四大灌區,從上游到下游依次分佈於塔里木河某支流。三個區地下水埋藏深度依次變大,且都有逐年加深趨勢。甲乙位於河流上中游,地下水埋藏深度較淺,應加大技術投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丙地處河流下游,且地下水埋藏深度大,說明該地區農業生產規模大,對地下水的開採量大,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因此應縮小農業規模。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氣象資料顯示,西北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僅為155—656毫米,而西北地區水面蒸發量可達1000—2600毫米,西北屬於資源性缺水區,同時又是生態脆弱區。西北地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應該借鑒以色列的農業發展經驗,發展節水農業。
下圖為某地地質地形圖,其中K1和K2為水平岩層,未發生彎曲。完成下面小題。
17. 甲、乙兩地之間地層剖面示意圖最有可能的是( )
A.
B.
C.
D.
18. 岩層K1形成之前,該區域經歷地質作用順序為( )
A. 地殼抬升-外力沉積-風化侵蝕 B. 風化侵蝕-地殼抬升-岩層彎曲
C. 岩層彎曲-地殼抬升-風化侵蝕 D. 風化侵蝕-岩層彎曲-地殼抬升
【答案】17. B 18. C
【解析】
【17題詳解】
結合圖片可知,甲乙兩地之間依次經過C2、C1、P1、P2岩層,且C2的岩層海拔高於C1,P2的岩層海拔高於P1,故AC錯誤;乙處對應的岩層應為P2,B正確,D錯誤。故選B。
【18題詳解】
結合題1可知,該地岩層結構為中老翼新,因此為背斜構造,結合所學可知,背斜構造形成過程應為岩層彎曲褶皺,地殼抬升,風化侵蝕破壞形成如圖地貌,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地球表面的形態在不斷地變化。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於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於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於平坦。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是在內力和外力長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點和時期往往以某一種作用佔主導。
北京時間2022年7月14日2點38分,年度「最大滿月」亮相夜空。下圖為四位同學繪的此時地球和月球的相對位置示意圖(陰影代表黑夜)。完成下面小題。
19. 繪製正確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接下去一個月,溫州( )
A. 日出的方位逐漸偏東 B. 日落的方位逐漸偏北 C. 白晝的時長逐漸變長 D. 地球逐漸遠離近日點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題詳解】
結合材料可知,北京時間為7月14日2點38分,應為夜半球,而①③圖中120°E經線位於晝半球,AC錯誤;滿月時月球和太陽應在地球的兩側,且在同一直線上,②正確,④錯誤。B正確,D錯誤。故選B。
【20題詳解】
結合材料可知,該日為2022年7月14日,接下去一個月,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日出方向由東北逐漸轉為正東方向,A正確;日落的方位逐漸偏西,B錯誤;白晝時間逐漸變短,C錯誤;1月份為近日點,7月份為遠日點,地球逐漸遠離遠日點,D錯誤。故選A。
【點睛】從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晝長夜短,地方時6點前日出,18點後日落,緯度越高白晝越長,緯度越低白晝越短。其中從春分日到夏至日日落時間越來越晚;從夏至日到秋分日日落時間越來越早。從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晝短夜長,地方時6點後日出,18點前日落;緯度越高白晝越短,緯度越低白晝越長。其中從秋分日到冬至日日落時間越來越早;從冬至日到春分日日落時間越來越晚。二分日永遠晝夜等長,地方時6時日出,18時日落。該月從1日到28日日出時間在6時前且日出越來越早,說明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動。
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21. 圖1為我國某地區河谷型城鎮分佈圖,圖2為該地區不同海拔高度河谷型城鎮的統計。河谷型城鎮主要分佈在東南地區的主要原因是東南地區( )
A. 地形平坦 B. 植被稀疏 C. 降水較多 D. 海拔較低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圖中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可以判斷出河谷型城鎮主要分佈在海拔1000到3000米的地區,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區城鎮數量較少,由此可以判斷出城鎮的分佈與海拔高度有關,所以河谷型城鎮主要分佈在東南地區的主要原因是東南地區海拔較低,D正確,圖中信息無法反映出河谷型城鎮的分佈與地形,植被和降水的關係,ABC錯誤。故選D。
下圖為不同城市一日游和七日游覆蓋的高等級景點數量統計圖。完成下面小題。
22. 各地一日游的景點覆蓋數量存在明顯差異,主要影響因素是( )
A.景點分佈 B. 經濟水平 C. 交通條件 D. 人口密度
23. 高鐵通車後,各地旅遊景點覆蓋變化及對旅遊市場的影響是( )
①七日游空間差異擴大②七日游空間差異縮小
③市場競爭將趨向激烈④市場競爭將趨向緩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22. A 23. C
【解析】
【22題詳解】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各地一日游的景點覆蓋數量差異較大,杭州、南京、合肥等地的一日游景點數量較多,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旅遊景點數量較多,A正確;上海的經濟發展水平最高、人口密度最大,但是其一日游景點覆蓋數量較低,BD錯誤;上海的交通運輸條件優於杭州,但是其一日游景點覆蓋數量少於杭州,所以交通運輸條件不是主要影響因素,C錯誤。所以選A。
【23題詳解】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高鐵通車前,各地的七日游旅遊景點覆蓋差異較大,高鐵通車後,各地的七日游旅遊景點覆蓋差異減小,①錯誤,②正確;各地七日游旅遊景點覆蓋數量差異減小,且高鐵通車之後,運行速度較快,各地幾乎都可以覆蓋大部分著名景點,所以各地之間的市場競爭區域激烈,③正確,④錯誤。所以選C。
【點睛】高鐵壓縮了小城市到大城市的時間空間距離,三個小時,兩個小時,一個小時路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大大縮短了城市之間的通行時間,減少了交通運輸的時間成本。
下圖為我國某次冷鋒過境前後,華北某氣象站氣象數據圖。完成下面小題。
24. 某同學判斷冷鋒過境的時間是甲時段,其依據是該時段( )
A. 氣溫變化 B. 風向變化 C. 風力最大 D. PM2.5變化
25. 該氣象站乙時段氣溫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先受暖氣團影響,後受冷氣團影響 B. 大氣逆輻射先減少後增加
C. 先受冷氣團影響,後受暖氣團影響 D. 太陽高度角先變大後變小
【答案】24. D 25. D
【解析】
【24題詳解】
根據圖中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可以判斷出甲時段氣溫升高,無法作為冷鋒過境的依據,A錯誤。在甲時段風力變大但沒有達到風力最大,C錯誤。風向變化不明顯,無法判斷出是冷鋒過境,B錯誤。由於甲時段PM2.5迅速降低,可以判斷出有冷鋒過境吹散PM2.5,所以某同學判斷冷鋒過境的時間是甲時段,其依據是該時段PM2.5變化,D正確,故選D。
【25題詳解】
根據圖中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可以判斷出出乙時段是冷鋒過境後受冷氣團控制的時段,AC錯誤。在圖中可以判斷出乙時段的氣溫先升高後降低,大氣逆輻射先減少後增加會導致氣溫先降低後升高,B錯誤。由於乙時段是從11日的5點到11日的14點,在正午12點時達到一天中太陽高度角最大的時間,所以乙時段太陽高度角先變大後減小,導致乙時段的氣溫先升高後降低,因此該氣象站乙時段氣溫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太陽高度角先變大後變小,D正確,故選D。
【點睛】冷鋒是指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形成的鋒。冷鋒是我國最常見的一種鋒,它可以活動於全國各地。由於冷鋒和高空槽的配置,移動快慢等不同,冷鋒附近雲和降水的分佈也有明顯的差別,有的主要出現在鋒後;有的則主要出現在鋒前。
非選擇題部分
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45分)
2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咸潮入侵是指外海高濃度鹽水隨着漲潮流到達河口地區造成水體鹽度升高的自然現象。上海市青草沙水庫為上海全市提供了50%的用水,咸潮入侵對青草沙水庫供水有顯著影響。圖1為長江口咸潮入侵路徑及青草沙水庫示意圖。
材料二∶圖2為上海市冬半年風頻玫瑰圖。
(1)上海冬半年的主要風向為____其風力加大將____(填「加強」或「減弱」)咸潮入侵。
(2)從水循環角度分析青草沙附近水域冬季鹽度較高的原因。
(3)從社會經濟角度指出上海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並從水庫建設和運行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
【答案】(1) ①. 偏北風 ②. 減弱
(2)降水少,地表徑流量小,水位低,咸潮易入侵。
(3)原因∶人口密集,經濟發達,需水量大;生產和生活污水多,水污染嚴重。對策;增加水庫數量;擴展現有水庫庫容;加強水質管理。
【解析】
【分析】本題以長江口咸潮入侵路徑及青草沙水庫示意圖與上海市冬半年風頻玫瑰圖為情境,設置三道小題,考查水循環角度分析青草沙附近水域冬季鹽度較高的原因與上海水資源短缺的原因等知識點,重點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以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
【小問1詳解】
根據風頻玫瑰圖中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可以判斷出上海市冬半年最大風頻出現在北方,所以盛行北風,上海冬半年的主要風向為偏北風,與咸潮入侵方向相反,所以會減弱咸潮入侵。
【小問2詳解】
青草沙附近水域冬季鹽度較高的原因主要從降水,地表徑流與咸潮入侵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從降水的角度的來說,青草沙附近水域冬季降水少。從地表徑流的角度來說,青草沙附近水域冬季地表徑流量較小。從咸潮入侵的度來說,青草沙附近水域冬季水位較低,所以咸潮易入侵,因此青草沙附近水域冬季鹽度較高。
【小問3詳解】
上海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主要從需水量與污染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從需水量的角度來說,由於上海人口密集,經濟發達,所以需水量大。從污染的角度來說,由於上海生產和生活污水多,所以水污染嚴重。上海水資源短缺的對策主要從水庫建設與水質管理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從水庫建設的角度來說,應增加水庫數量,擴展現有水庫庫容。從水質管理的角度來說,應加強水質管理。
2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熱浪是氣溫持續高於門檻溫度並造成破壞的災害性天氣,一般來說當地氣溫越高,門檻溫度越高。甲地是重要的小麥產區,2022年5月2日甲地遭受嚴重的熱浪。圖1為科學家研究熱浪時對各地設定的門檻溫度。圖2為新德里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1)圖示區域門檻溫度分佈____(填"均勻"或"不均"),門檻溫度高於40℃地區的主要自然帶是____、____。
(2)從資源角度,分析此次熱浪對甲地農業生產的危害。
(3)增加火力發電是當地政府應對突發熱浪的緊急措施,請從能源供需角度說明採取該措施的理由。
【答案】(1) ①. 不均 ②. 熱帶荒漠帶 ③. 熱帶草原帶
(2)加劇水資源短缺加劇蒸發,加劇土壤鹽鹼化,耕地質量下降降低產量降低品質。
(3)電力需求增加水資源短缺,造成水電供應下降火力發電見效快。
【解析】
【分析】本題以印度區域圖和新德里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為資料,涉及了空間分佈,溫度對農業的影響和資源供應的知識,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及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了綜合思維能力的學科素養。
【小問1詳解】
結合圖片可知,該地門檻溫度分佈不均勻;門檻溫度高於40℃地區位於印度西北側,當地自然帶應為荒漠帶和熱帶草原帶。
【小問2詳解】
結合材料可知,熱浪會帶來溫度上升,蒸發加劇,水資源短缺嚴重;土壤缺水嚴重會加大灌溉農業的發展,加劇土壤鹽鹼化,造成耕地質量下降,降低農業產品的品質。
【小問3詳解】
熱浪來襲會加大蒸發,水資源短缺,因此水電發電量變小,造成了能源供應短缺,因此需要加大火力發電來供應電力,保證經濟發展。
2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蘇拉威西島鎳礦資源豐富,主要儲存在紅土中。近幾年,印尼政府宣布鎳礦原礦不可直接出口,只能出口鎳製品。下圖為蘇拉威西島及周邊略圖。
(1)評價蘇拉威西島開發鎳礦的自然條件。
(2)從交通運輸角度,說明雨季對蘇拉威西島鎳礦出口的不利影響。
(3)從產業結構調整角度,說明印尼政府禁止鎳礦原礦直接出口的原因。
【答案】(1)有利∶鎳礦資源豐富;埋藏淺,開採難度小;不利:植被覆蓋率高,高溫多雨,地形崎嶇。
(2)鎳礦出口採用海運方式多雨的天氣減少海運次數,降低運輸速度,減少出口運輸量雨季滑坡、泥石流、洪澇災害多發,阻礙礦區到港口的陸路運輸降水增加貨物重量,增加運輸成本。
(3)印尼產業結構單一;鎳礦禁止出口後吸引投資,承接相關產業轉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延長產業鏈發展鎳礦深加工,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優化產業結構。
【解析】
【分析】本題以蘇拉威西島的鎳礦開採為材料,涉及工業區位因素、產業結構調整等知識點,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及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
【小問1詳解】
分析蘇拉威西島開發鎳礦的自然條件從當地的資源儲量、地形和開採難度分析,當地開發鎳礦的有利條件有當地的鎳礦儲量較多,資源豐富,同時蘇拉威西島的鎳礦埋藏較淺,易於開採,不利條件從當地的氣候可以看出,蘇拉威西島是熱帶雨林氣候,氣候高溫潮濕,並且當地的地形崎嶇,不利於大規模礦產資源的開發。
【小問2詳解】
當蘇拉威西島是雨季時,當地降水較多,過多的降水會引發當地的泥石流和滑坡,阻斷島上的公路運輸,而較多的陰雨天氣也會阻礙運輸鎳礦的船舶的出港,蘇拉威西的鎳礦主要是通過海運運輸出去,同時伴隨着多雨的天氣,雨水會混合在鎳礦產品中,增加運輸的重量,進而增加運輸的成本。
【小問3詳解】
結合材料和已學知識,印尼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如果當地長期以鎳礦的原礦出口,不利於升級當地的產業結構,因此當地政府會禁止原礦的出口,通過生產鎳製品,印尼政府會吸引眾多外資,從而提升當地的產業結構層次,也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外資的進入,會使當地的鎳產業的加工鏈延長,拓展了眾多的就業崗位,會促進當地產業結構的整體升級。
2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2017年以來,貴州省大力發展交通建設,增強了我國東、西部的聯繫。下圖為貴州省及其周邊地區簡圖。
(1)從地形地貌角度分析貴州交通建設的困難。
(2)貴州辣椒種植面積穩居全國第一。指出貴州交通建設對該省辣椒外銷的積極作用。
(3)貴州交通的發展,將明顯加強我國川渝地區與____(填「珠三角」或「長三角」)地區的聯繫,請從位置與地形角度說明原因____。
【答案】(1)地勢起伏大,多岩溶地貌,陸路交通建設難度大;河流流速快,內河航運不發達;地處內陸高原,缺乏海港。
(2)加快外銷速度,提高外銷量,擴大外銷範圍,及時獲取市場動態信息。
(3) ①. 珠三角 ②. 貴州地處珠三角與川渝地區之間,貴州地處高原,阻礙川渝地區與珠三角的聯繫。
【解析】
【分析】本題以貴州省大力發展交通建設的相關資料為背景信息,考查交通建設的區位因素、交通建設的影響等知識,要求考生準確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回答問題。
【小問1詳解】
讀圖可知,貴州海拔高差大,地勢起伏大,石林及峰林分佈多,多岩溶地貌,地質條件不穩定,陸路交通建設難度大;地勢落差大,因此河流流速快,內河航運不發達,水運條件較差;地處內陸高原,不臨海,缺乏海港,海運不發達。
【小問2詳解】
貴州交通建設有利於該省辣椒外運與銷售。貴州交通條件不夠發達,影響貴州辣椒外運和銷售。交通建設有利於加快辣椒外銷速度,同時提高辣椒外銷量,擴大外銷範圍,有利於貴州及時獲取市場動態信息,利於辣椒銷售。
【小問3詳解】
貴州地處珠三角與川渝地區之間,地處高原,地勢起伏大,交通不便,阻礙川渝地區與珠三角的聯繫。貴州交通的發展,將明顯加強我國川渝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的聯繫,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