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記者 張屏
通訊員 吳祖勝
「我與心中的『三味書屋』的小故事,講故事錄音頻班級分享」「讀《論語十二章》,在書中搜尋成語;為《西遊記》中的人物寫小傳」「讀報紙,關注新聞人物或熱點事件,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並進行評價。」這些是10月12日武漢市江夏區第一初級中學(後文簡稱為「江夏一初中」)七、八年級一些班級10月12日的語文作業。學生們說,這個作業好做,很快就能完成。

學生語文作業:取經地圖
在江夏一初中,語文老師們布置作業的目標就是「是所有學科作業中最少最有趣的」。「很多人覺得語文學習浩瀚無邊,在閱讀寫作上投入很多時間不說,有時成效還不明顯,對語文能否響應『雙減』提出的減量提質目標有疑惑。其實,只要抓住語文學習的牛鼻子,是可以做到的。」該校校長阮正林介紹,如在該校,通過聚焦「培養思維能力」這個語文教育教學中最重要但最易被忽視的任務,各年級語文學科平均分穩居全區公辦學校第一,高出全區平均分7分以上。

學生校園賞花、記景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假期,該校七年級學生的作業閱讀七年級上冊必讀名著《朝花夕拾》和《西遊記》並製作對應的思維導圖。「我們的要求很寬泛,學生可以做大綱,也可以聚焦某個或某群人物、某次事件等,但不管他選哪種,都必須要動腦筋,經歷思維梳理和產出作品的過程。」七年級語文教研組組長蔡華說,動腦動手,實際上是鍛煉語文的核心素養。該校八年級語文組組長李紅艷說,語文課在布置分層作業時也是按思維能力分,對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加量和提高要求,讓他們多讀多寫,做到思考後再輸出;對弱一點的學生,則定位專項知識點突破,讓他們多吸收,多輸入。

課本表演讀
多位語文教師說,最少最有趣的語文作業必然植根於重視思維能力的語文教學,這樣的教學發生在課堂上,也在生活中。「學生的生活三點一線,如果沒有養成觀察和思考生活的習慣,一定會覺得沒話可寫,也理解不了他人的作品,所以我們在教語文時非常重視創設情境。比如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雪地捕鳥一段動詞用得好,我們要學生也學會這樣用動詞,就會當堂辦掰手腕大賽,一組比一組看,觀察過後學生寫起來很快;寫周記,七年級學生第一個月寫學校生活,第二個月寫家庭生活,第三個月寫上下學路上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學習與人共情。」蔡華說,學校還鼓勵學生做課前三分鐘演講、寫「日行三省」,輪流記班級日記,開展書法、誦讀等比賽,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思考和沉澱。

學生每天都寫「日行三省」
江夏一初中副校長、語文教師胡麗萍說,該校能真正做到語文課的減量提質,正是因為全校師生真正形成了「課文絕不是語文課的全部,語文課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動起來」的共識。由此破題,學生減輕了學語文的畏難心理,老師教學也更有成就感、獲得感。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