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聽完我的故事,也可以坦然對待並接受自己的背景。無論你的出身如何,只要能在職業生涯中不斷進取就好。」
----《講好你的故事:66個小行動改變人生劇本》【新加坡】沈文才【新西蘭】西蒙·莫特洛克
一名14歲少年,在一場重要的滿分100分的英語文學的考試中,他只考了28分。
高中成績報告單上,老師給曾經的少年寫這樣的評語:柔聲細語、膽小的你,建議多與同學打成一片。害羞、學習成績差、不擅長運動、顯得不合群是同學們給到他的反饋。
不知不覺,曾經的少年已大學畢業,得到銀行面試機會的他卻對正裝一無所知。在一家減價慈善商店買到一件大得可以藏住一隻雞的二手外套去面試,失敗的結果受到缺乏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但衣着外觀,顯然也沒能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有多少人像曾經的少年一樣,從學生時代起,就一直努力克服自卑感、思考如何獲得成功?
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初入職場、摸爬滾打,看遍人情世故,卻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活出真實的自我?
儘管家庭中有房子、孩子、車子,工作上平步青雲,但仍然很難體會到生活的幸福感?
如果你好奇曾經的少年後來怎麼樣了,
如果你對人際交往、職業發展存在困惑,
如果你想捕捉更多生活中的幸福感、提升自我,
。。。。。
推薦閱讀書籍《講好你的故事:66個小行動改變人生劇本》。本書由中國工信出版集團、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書中彙集能夠喚起讀者共鳴的從普通職員到職場自由人的精彩故事,有自我成長類的行動乾貨,如個人品牌如何塑造、擴大人際網絡和溝通談判的方法,也有獻給職場打拚者、生活熱愛者的心得箴言。
本書作者即是曾經的少年,現是投資銀行專家、特許金融分析師、領英中國專欄百萬粉絲作家和大學客座講師沈文才先生。
相信你和我一樣,都很好奇作者是經歷了什麼、他是怎麼做到的?有沒有行之有效的經驗可以參考借鑒的?
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我並不是一個特別勇敢的人,也從來沒有做過真正大膽和冒險的決定,我採取過很多小行動,是他們的積累疊加,最終把我推向成功,小行動也許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最終把我們帶向成功。」
行動方向之一:成為複合型人才,做自己的CEO
恰是學生時代的自卑感,給到了沈先生不斷學習各種科目知識的動力,從銀行專業知識積累、金融市場分析到寫作、演講、積極心理學等不同領域,沈先生踐行成長目標:成為複合型人才!
正如職場中的年輕人關於職業規劃發展的提問:「我應該做個通才還是專才?」沈先生的回答是:「最好不要輕易給自己定性,哪個極端都不好。」
如何成為複合型人才?
作者在書中提出「套餐理論」,即套餐中的漢堡是個人王牌特長,比如作者為客戶提供適合的投資銀行解決方案是他的「漢堡」;銷售技能是「薯條」,即次要專長;而對博客寫作的興趣成了他的「可樂」,也就是興趣愛好。
這讓我想起在上海工作的一個朋友,她的本職工作是財會,各種表格、數據分析、業務發展戰略的制定即是她的漢堡,隨工作及拓展業務的需要,員工培訓和其他會展等演講成了她的次要專長;生活中的她擅長插花,這份「可樂」可謂是給她的生活帶來許多愉悅。
世界變化如此之快,擁有自己的才藝組合,在面對挑戰時才會遊刃有餘,適應各種生存環境,在職場中的價值也更大。
職場中價值最大化的重要思維就是「做自己的CEO」思維,即:我對我自己的工作負責,把公司看成「客戶」而不是僱主,我們為客戶工作、付出時間、提供服務,公司付出的是「諮詢費」而不是工資。把自己看作是CEO,考慮的是如何與我的「客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哪怕是自掏腰包進行自我培訓、提升學習等。
就像我一個做運營的朋友,跳槽到B公司後,看準公司運營的平台與機會,入職前先自費學習相關知識與技能,主動攻克新環境建立人脈、搭建關係、拓寬渠道等難題,意料之中的,一年後成功晉陞到管理層。
作者在書中還舉了許多關於職場中面試求職、與領導相處、部門間高效溝通、提高自身附加值等故事例子,也有落地可行的技能指導,對職場新人和遇到瓶頸期的工作者,很有閱讀價值。
行動方向之二:利用社交媒體樹立個人品牌
「社交媒體可以改變你的職業發展軌跡,它是建立外部和內部品牌形象的完美工具。」—沈文才
不管你承認與否,社交媒體發展讓每個人都有成為獨立品牌的機會,是的,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本書作者曾經也認為自己寫作缺乏文采、不知道寫什麼、如何在網絡平台發佈等,但偶然的機會,在分享一次自己的演講、寫了一些關於自己的故事後,就一發不可收,直到成為領英專欄兩百萬粉的專家。
關於寫作,作者沈文才先生在書中分享自己寫了6年多文章的心得:我意識到社交媒體的讀者其實更關心我所寫的內容,而不是我的語言技巧。所以,即使語言不是你的強項,也不要讓它擋住你的腳步。
社交媒體的內容怎樣才能吸引人?作者講了這幾條寫作乾貨:
- 講能普遍應用的個人故事(①有背景 ②有衝突 ③有解決方案)
- 始終提供閱讀價值(多想想寫作傳遞的價值)
- 給文章(帖子)起個好的開頭(在10秒內抓住讀者眼球)
- 多用對話形式(把讀者帶入描寫的場景)
- 生活中多做有意思的事情(新想法、新內容吸引更多讀者共鳴)
「重要的故事,是你跟你自己講的那個故事。」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帶着不完美的勇氣去嘗試,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出版商」。
個人品牌的搭建不僅是寫作,圖文及視頻同樣是作者推薦大家去學習的新技能,不僅有方向、方式指導,還有很多實操的具體做法。比如,為保持品牌形象的連貫與統一,以下3個策略很重要:
策略一:選擇一個平台作為引擎,推動其他渠道。
對沒有足夠多的時間關注多個社交平台的自媒體創作者來說,選擇一個平台作為引擎,再把相關內容延展到其他平台,推動個人品牌建設。
作為職業人士,所寫文章要有啟發性、能激發讀者思考。
策略二:在各個平台的形象要保持一致
比如個人名稱、頭像、相關履歷資料等保持一致,這會讓對自己感興趣的人在多個平台方便找到自己。
策略三:提供符合平台特點的內容
根據自身的特點及優勢進行圖文、視頻等創作的同時,也要根據每個平台的調性調整所要發佈的內容,例如不同的時間、讀者偏好、標題、配圖、視頻封面等。
利用好指尖上的科技,這會幫助你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行動方向之三:樂在工作,幸福生活
我們醒着時的一多半時間都在工作,工作影響着我們的生活質量,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都希望從工作中得到快樂,但僱傭合同中並未提及幸福感。
相對比我們熟知的「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觀念,作者提出「追求工作與生活的節奏感」觀點,認為工作安排可以時緊時松、勞逸結合,興趣可以融入工作之中。而且節奏感適用於人生的多個階段,比如職業生涯早期,你可能需要長時間工作,積累專業經驗;工作穩定後尋找人生伴侶,便會多一些社交活動。一旦關係伴侶關係穩定後又會把重心放在工作上。有了家庭、孩子後,部分精力被轉移到家庭上,而此後對工作的重心又會有所調整。
作者還在書中提到類似拓展興趣、寫感恩清單、到大自然中去、健康運動等方法來提高生活的幸福感,都值得讀來踐行。
和閨蜜聊天時,她問:「有沒有一本書,看完後讓你決定要做出一些改變?」
我說,「有很多,手邊在讀的就是其中一本,比如跟歲作者的分享,調整早起的時間,高效利用早起時間和自己待在一起、或者看書寫作等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一本好書,是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
無論我們是帶領他人走向卓越,還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實現遠大目標,「目光長遠」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還有日積月累的小行動。
一些看似小行動的職場行動,可以讓你在事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是富有創意、充滿機敏和時機恰當的行動,還能持續影響你的自我成長,在面對不確定性和危機時,為職業之旅保駕護航。
趁現在,大膽想,儘管做,用小行動也能讓你串起開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