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賞析對比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古文《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為例
一一文/踏沙行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是國家教育大綱中的明確要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審美的教育,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在教學中善於將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從常規化推向縱深化,是審美教育發展之要求所在。也就是說,我們不只是簡單地對某一篇文章進行賞析,而是有意識地將多篇文章聯繫起來,在對比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現在,我們就以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岳陽樓記》(以下簡稱《岳》)和《醉翁亭記》(以下簡稱《醉》)為例,談一下怎樣在對比中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范仲淹的《岳》文和歐陽修的《醉》文都是傳頌千古的美文。凡讀過兩文的人無不為之剛勁秀美文字所傾倒。一個是為天下分憂的范文正公,一個是能於吏民同樂的歐陽文忠公,一個將八百里洞庭湖寫的迴腸盪氣,一個將秀麗無比的琅琊山寫的細膩迤邐。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兩位文學家如椽巨筆下寫的猶如有七十二般變化的孫行者,讀來令人嘆服,引人遐思聯翩。《岳》文是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就的。所以作者並未親臨岳陽樓,然僅憑一幅圖,再融入作者豐富的想像,就使得岳陽樓更加聞名天下,成為我國四大名樓之一,範文功不可沒。范仲淹曾長期置身軍旅,戍守邊關,抗擊西夏,時人稱其「胸中自有十萬甲兵」,可見其文韜武略非一般人所能媲美。由於長期的軍旅生活,所寫文章往往能使讀者能看到其軍旅生活的影子。所以在《岳》文中所寫之景雖極寫岳陽洞庭湖之壯闊浩美,卻又閃現着濃郁的軍事氣息。我們不妨尋作者的筆跡來細細追尋。
《岳》文第二段寫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句雖從空間、時間角度概寫八百里洞庭湖壯闊畫面,卻又如一副規模宏大的閱兵圖。「沙場秋點兵」那氣勢吞吐山河,就像士氣飽滿整裝待發的士兵。
《岳》文第三段寫洞庭湖「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商旅不行,檣傾楫摧」。此段寫景極寫洞庭湖之惡劣景象,雖為遷客騷人登樓之悲鋪路,卻又像一副慘烈無比的戰爭場面。兩軍廝殺昏天黑地,凄慘無比,昏昏兮萬馬嘶鳴,獸鋌亡群,久久不分勝負。
《岳》文第四段中寫洞庭湖春風和煦,陽光明媚,鳥兒時飛時歇,魚兒游來游去,岸上蘭草香氣濃郁,儼然一副絕美的春景圖。所以此景雖為寫遷客騷人登樓之喜鋪設,卻又像一副得勝歸朝圖。春色宜人,鮮花盛開,終於迎來凱旋的王者之師,喜悅掛眉梢,豪氣沖雲天,走在春風裡。
所以,八百里洞庭之景在《岳》文中就像是一幅軍旅圖,縱橫千里,氣勢恢宏。日常的教學中,我們不能總是單純地圍繞寫景的文字來分析、來審美,有的教師認為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就是將寫景文段拆開來做,如從時間、空間、感官等方面來分析。殊不知這樣的分析有時會使學生如墜五里雲霧,不辨東西,事倍而功半。在審美能力培養中,教師要善於想像。既然范仲淹能憑一張圖想到洞庭湖的壯闊畫面,我們在教學中聯繫范仲淹的經歷,就可引導學生將自然之景橫向聯繫到軍事畫面,這樣不但加深學生對洞庭湖印象,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再看《醉》文。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由於為范仲淹等人辯護,觸怒當政者被貶到安徽滁州。《醉》文就是作者在滁州任上寫的。滁山景色秀麗,四季皆佳,滁人十分喜歡到那兒遊玩。歐陽修被貶滁州做官,心情鬱悶,由於政治上的不得志,他便將情寄托在釋家和山水之間。但我們並不能就此認定他消沉失意,他還是有所作為的,不然怎能與民同樂呢?《醉》文開篇以簡潔的語言描寫了琅琊山之景色,由遠及近,由面到點。接着詳寫了琅琊山四季之景。秀美的景色,再加上鐫美的文筆,使琅琊之景呼之欲出。這樣的美景怎不吸引人呢?接下來就是滁人游,太守宴及游之樂。古人有踏青的習俗,每至春暖花開,男女老少,相互提攜,傾城而動,山野之間到處是踏青的人們,滁人也不例外。從滁人游、太守宴、賓客歡及太守醉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畫面,試想,沒有政通人和的局面哪會有如此場景?縱觀全文,琅琊之景在歐陽修筆下寫得細膩生動,有如綉婦一針一針綉成的錦緞。琅琊美,滁人樂,太守更樂,滁州處處呈現出祥和安樂的局面,太守功不可沒。然將此和諧圖與《岳》文中軍旅圖一對比,我們便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兩篇美文意境之美。所以,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着眼點是要有豐富的想像,並且善於運用豐富的想像能力。平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避免簡單以文說文,以景解景,不妨拓開一下,或許更能體會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此文曾獲忻州市「三優」論文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