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包入烏金紙,竭力揮捶打成。
人這一生總是在不停地積累財富,朝朝暮暮,暮暮又朝朝,總想着擁有的能多一些。誰也不願意看到手上的財富縮水。不過,這世上縮水的東西不在少數,比如看得見摸得着的,我們身上穿的衣料就容易縮水,也有看不見摸不着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市場也會縮水。就連我們常說的「真金不怕火煉」的金箔也會縮水。不管你們信不信,曾經就有一位老農挖到11斤金箔,半年過去少了3斤,為什麼少了這麼多金箔呢?少了的部分去哪兒了呢?
老農挖出3個罐子
在1970年10月5日,陝西省西安市的何家村一帶,有幾個老農正在打地基,大家都知道西安作為千年古都,考古出來的墳墓一座又一座,文物一堆又一堆。人們戲稱稱這座城市是「建在墳墓上的城市」。同樣如此,這幾位老農在打地基的時候也發現了寶物,他們意外的挖到兩個不小的陶罐和一個銀制的罐子,打開以後,裏面藏着的東西讓人眼花繚亂。
這三個罐子看似平平無奇,但是內藏玄機,裏面裝滿了寶物。各種珍貴的材質都有,金盆、銀盤、玉帶、琉璃瓶、水晶盞,甚至還有一些古錢幣,一看就是非常值錢的東西。當時老農也不敢大意,立刻把這一發現報告給了當地的博物館。博物館立即派出了專家親臨現場指導,經過一番鑒定以後,發現這些寶物是唐朝時期宮廷才能使用的生活用品,文物意義重大,堪稱國寶。其中有一部分珍品在全球範圍內都找不出第2件,這三個罐子中的文物約有1000多件,不過這還不是最讓專家們感覺驚奇的。
發現金箔
專家們打開了其中一個罐子,發現這個罐子里不僅盛着水,而且在水上還漂浮着數目可觀的金箔,就連金箔的上面還井然有序的站着小金龍。這些小金龍有足足12條,另外在水中,人們還發現了一些紅藍綠色各樣寶石。
金箔實際上就是用黃金捶打而成的薄片,這種材質有很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最早發現製作金箔的其實並不是我國,而是古埃及尼羅河流域。傳到中國以後,逐漸成為一種傳統工藝品。金箔性質穩定,不容易變色,也有很好的抗氧化,防變霉,耐腐蝕,等優良特點,純度越高,製作工藝越複雜,保值、收藏、鑒賞的意義越高。在距今約3000年的歷史中人們就已經擁有了金箔製成品。唐代時期,秦韜玉就寫過「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詩句,可憐那些做着昂貴禮服的女子通宵達旦地制衣,也只是為他人而做,換取一點微薄的收入。
半年後發現金箔變少
如今這些出土的文物中,漂浮於水上的4團金箔極具參考價值。人們將漂浮在水中的金箔撈出,但因為當時的技術不發達,工作人員甩干以後,就直接稱下了當時的重量,稱重完以後就直接記錄下來,足足有11斤。時間一晃就過了半年。博物館的人員再一次取出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11斤金箔已經縮成了8斤,那3斤金箔去哪兒了呢?有人懷疑是不是工作人員偷走了一部分,嫌疑最大的就是專家韓偉,因為他是直接負責金箔的考古事宜的,當時他對這些金箔研究時,曾多次自己單獨工作,他最為可疑。
博物館將金箔減少的情況如實上報。在這期間,四團金箔中有兩團被調去故宮做展覽。上級指示要求對4團金箔再一次清查。這一次,博物館的人員把剩下的兩塊和故宮展覽回來的兩塊放在一起,再一次進行稱重,發現這一次金箔的重量又減少了。
很顯然,那兩團被拿去做展覽之用的金箔沒有人有機會做手腳。難道這些古代金箔真的會縮水嗎?為了能夠證明自己的清白,韓偉又一次做起了研究,他把4團金箔又一次放入水中,浸泡了三天三夜,之後晾乾取出稱重,發現這4塊金箔的重量又神奇地回到了11斤,原來金箔真的會自己縮水。至於為什麼會如此,人們猜想也許是金箔的厚度太薄,再加上層層疊疊,所以內部沾上水漬,沒有干透,才會有多出來的分量吧,而這一次韓偉也終於自證了清白。
結語
大家如果有機會,不妨去博物館裏走一走,領略古人豐富的文化智慧。至於金箔為何會縮水,屏幕前的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一起探討,共同解開困擾人們的謎團。
參考文獻:《天工開物》
唐代秦韜玉《貧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