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賽道非常火熱,為何在新能源市場獲得一席之地,各種新興品牌的新車下餃子般砸向市場。新勢力們憑藉先發優勢,獲得不小的聲浪。但進入新能源賽道下半場,造車大廠也紛紛出手下場了。新能源汽車原有的格局,就要面臨再一次的重新洗牌了。
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新勢力換賽道逆襲成功,還是車企大廠背靠多年積澱,後發反超?
回顧新能源造車歷史,2013年,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從原來的試點城市推向全國:只要造出一輛電動車,補貼少的五六萬,多的幾十萬。
一時間互聯網造車如火如荼,巔峰時刻,三百多家造車新勢力齊發,爭奪這個大蛋糕。不管原來是搞互聯網的、造空調的、做手機的,統統半路轉行造車!
當然,這肯定避免不了與車企大廠的激烈交鋒。面對新勢力的橫空出世,車企大廠也悄悄拉開了轉型的大幕。紛紛推出了自家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與造車新勢力不同,這批全新的品牌和全新的公司,並非從零開始,不僅有堅強的後盾支持,還有豐富的造車經驗和新能源技術儲備。
其實到底孰優孰劣?咱們可以看看曾經的國產手機市場。
小米手機憑藉互聯網從天而降、降維打擊的時候,傳統的OV系和華為手機最開始也很被動,但挺過去最初的三板斧之後,新手機品牌也發現了真正的問題所在。製造業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到技術研發與供應鏈。
反觀新能源車行業也差不多,新勢力們這兩年不再描繪未來,而是忙不迭地回歸製造;而反應過來的車企大廠們,依託供應鏈優勢,也開始開小號、搞融資、加碼營銷!
而到今年,兩大陣營的勢頭也發生了有意思的逆轉:根據乘聯會1-8月的數據顯示,除了特斯拉,銷量處於10萬+的新能源車全部來自傳統車企。6家造車老炮用實打實的銷量,把新勢力甩在身後,大有逆勢翻盤的感覺!
而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也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飛凡」,卯足勁要衝擊新能源車下半場!
而飛凡拿出的新車R7,不僅號稱是「極智高階純電SUV」,更可以說是智能駕駛界的新卷王。軟件、硬件齊齊升級!
飛凡R7擁有33個業界頂級高階感知硬件,包括采埃孚Premium4D成像雷達,探測距離可達350m,提升了靜態障礙物的檢測能力及應對雨、霧、雪、粉塵等極端天氣的探測性能;還有800萬像素攝像頭、增強版遠距離點雲角雷達、高精度地圖等,這些都在智能駕駛領域樹立了全新的行業標杆。
不僅如此,經過2年半自主研發,飛凡推出了行業首個採用全融合算法的高階智駕系統RISING PILOT。
開創性地將前融合組合、多任務、多特徵網絡、深度神經網絡輸出的探測結果,與後融合多個傳感器獨立輸出的探測結果進行綜合比對,實現前融合和後融合的混合融合,並依靠高帶寬、超算力芯片平台的安全冗餘部署,通過三重融合在毫秒級內,完成感知、融合、預測、決策、執行等一整套應急反應,為用戶帶來可持續進化、更安全、更完備的高階智駕體驗。
在用戶體驗上,飛凡R7也開發到了新高度。創新的RISING OS智艙交互系統,根據用戶習慣打造直覺式UI設計。還有43英寸寬幅真彩三聯屏,圍繞多重感官觸點打造出行交互場景,妥妥的智艙界屏霸!
綜上,毫無疑問,飛凡R7其實就是造車大廠進入新能源賽道中最有力的作品,他們不僅擁有更為雄厚的資金外,也具備更為先進的研發技術實力及經驗,甚至對配套企業的掌控力都要更強。這些優勢的凸顯讓原有的新勢力廠商們面臨不少壓力。不過在我看來,總是它們之間的這些競爭,才讓我們消費者有了更快使用先機科技技術的可能,也為我們國家能在新能源賽道上能領航世界提供了更多助力。
#造車大廠認真起來有多卷#
#飛凡R7為什麼重視智能座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