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機最大的悲哀,就是一直沒有被人認可過。
內燃機銷量仍然在持續下滑,全新能源正在蠶食內燃機市場,即便是對於體量巨大的汽油機來說,其前景也存在種種不確定性,更別說從來沒有被人接受過的汽油機。
其實,我們不應該將內燃機分為汽油機和柴油機,並且區別對待,因為在成熟的市場中,汽油和柴油,都是非常優秀的動力來源。
比如說歐洲、美國,這些市場的汽油機和柴油機銷量都非常平衡。
之所以平衡,是因為柴油和汽油屬性的問題,讓他們擁有各自的優缺點,比如說汽油機,擁有更平順、更安靜的特點,而柴油機則擁有動力強、經濟性能更加出色兩個特點。
這些特點註定了在市場中,他們擁有不同的客群。
中國乘用車市場中,其實早期柴油機還是有市場的,比如說路虎就曾經進口一批柴油機,大眾也量產過柴油版本。
但最後都退出市場了。
原因非常複雜,的確當年的燃油供應量分配不均勻,存在過加油站無柴油供應的尷尬情況,同時早期油品提煉問題,給用戶造成了一些困擾。
因為相比於汽油機點燃的方式,柴油機的壓燃的確對油品要求更高。
但這些年來看,國內柴油供應非常充足,且提煉水平提升,在滿足乘用車用戶出行這件事兒上並不困難,但市場仍然不接受柴油。
當下不接受柴油機,最大的問題,是從企業源頭就已經不推行柴油機。
柴油作為戰略能源,是農用車、重型機械、重型卡車的基本口糧,石油提煉出來的汽油、柴油應該合理分配,將柴油分配給重型機械,將汽油分配給乘用車,保證消化、供應上的平衡,是調控的一種手段。
另一方面,排放法規越來越嚴格,柴油機的確更加被動一些。
柴油機雖然熱效率更高,但因為燃燒不充分,很大一部分柴油機存在尾氣不達標的問題,所以想要排放更好一些,必須要添加尿素,這無疑讓用車更加複雜。
最為關鍵的是,中國乘用車消費者在這麼多年的引導消費下,根本沒有消費柴油車的意識。
即便柴油機擁有油耗更低、動力更強兩個特點,但在小排量渦輪增壓時代,1.5T發動機可以做到200匹馬力的時代,柴油機的動力優勢也不復存在。
最為關鍵的是,如今在市場中根本找不到柴油機,除了重型機械主推柴油機之外,乘用車市場中的柴油機露出量,少得可憐。
在全新的新能源市場中,柴油機更是不可能有任何的發展空間,中國消費者也將會永久無緣柴油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