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菌之前接診過一個小患者,一個月就診兩次,都是因為胳膊肘脫臼。
剛開始菌菌還是以為是家庭暴力,詢問之後才知道,罪魁禍首是「活潑」的寶爸。
他最喜歡的親子活動是......轉圈圈......
其實有很多家長,都會將類似的遊戲當成是逗孩子的方式,通常情況下孩子也會玩的很開心。
但家長不知道的是,寶寶的韌帶是真的hold不住呀!
一個不小心就會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胳膊肘脫臼」。
很多情況下,胳膊肘脫臼只是因為家長的牽拉姿勢不正確。
所以它還有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牽拉肘」!
1 兒童脫臼
一項非常容易被延誤治療的急症!
這種病在4歲內的寶寶身上很常見。
因為小孩子胳膊肘的橈骨形態發育不成熟,周圍的韌帶也比較鬆弛。
一旦受到不恰當的外力拉扯,就會出現韌帶拉傷、部分橈骨滑出、附近軟組織被卡進關節的情況,造成脫臼。
一般情況下,脫臼的孩子因為疼痛會大哭,但因為年紀小,又很難表達是哪裡出了問題。
這時候家長就會覺得孩子是簡單的磕碰,疼一會兒就好了,從而放任不管,導致病情延誤。
而孩子長期處於脫臼狀態,患處周圍的韌帶和軟組織,也會慢慢習慣脫臼狀態下的鬆緊程度,形成習慣性脫臼。
所以說,脫臼這種病,還是越早發現越早治療越好!
2 這些常見的行為
很容易讓孩子脫臼!
◆ 用力拉孩子小臂
平時大家拉扯孩子手臂時都會下意識動作放輕。
但有時候着急或者生氣,難免就會控制不住力道,很大概率就直接把孩子扯脫臼了。
而且因為大部分家長更習慣用右手,所以孩子的左臂發病率更高一些。
日常生活中,家長們需要注意避免用力拉孩子小臂。
要拉孩子起身時,盡量拉孩子的衣物或者上臂;抱孩子時,可以抓住TA的身體(即手臂以下的胸腔部位)。
◆ 睡覺姿勢不正確
說來也有些好笑,很多孩子可能會在睡夢中發生脫臼。
這是因為孩子可能在睡夢中壓到了手臂,想翻身但卻沒有意識去把手挪開,於是自己就給自己擰脫臼了。
這時就需要家長及時觀察孩子的睡眠狀態,一旦發現孩子壓到了手臂,可以輕輕幫TA挪開。
◆ 穿衣姿勢不正確
如果家裡寶寶太小,不能自主穿衣,需要家長幫助穿衣服的話,很容易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胳膊卡在袖子里,拽不動就使勁兒拽……
快住手!孩子就是這樣被拽脫臼的啊!
菌菌提示,幫助孩子穿衣服時,動作一定要輕柔再輕柔,拽不進去就別硬使勁兒了。
◆ 危險性親子遊戲
家長與孩子之間,流傳着一種永不過時的遊戲:人體鞦韆。
就像這樣:
大家也能發現,玩這種遊戲的時候,孩子身體的重量全部集中在兩條手臂上。
用力不當的話,很容易就會造成脫臼。
所以,親子遊戲時就盡量避免這種類型的危險遊戲吧!
◆ 運動時不做防護
孩子年紀小,玩着玩着就玩「瘋」了,不僅容易對同伴下手沒輕沒重,還通常會對自己的力量產生誤解。
對同伴拉拉扯扯,單手吊個單杠,拉着吊環試圖做個「引體向上」等情況都時有發生。
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幫助孩子做好防護,提醒孩子玩的時候注意保護手臂。
3孩子脫臼了家長如何發現?
很多孩子發生脫臼時,可能不會選擇第一時間告訴家長,或者還沒有語言表達能力。
這時候他們就會選擇保持一個讓自己不那麼疼的姿勢,夾着手臂等等,活動會受到限制。
但孩子的患處關節可能會畸形或腫脹。
如果碰一下,孩子會喊疼或者哇哇大哭,稍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嘗試引導TA說出來。
比如:
最近有沒有摔倒啊?有沒有磕到哪裡啊?有沒有人用力拉你的手臂啊?
也可以引導孩子做抬手或舉手的動作,看看孩子的動作是否自如。
對於不會表達的孩子,如果活動受限,且哇哇大哭的話,建議直接送醫院尋求正規的檢查。
4孩子脫臼家長應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確實存在活動受限,手臂一碰就疼的情況,那麼很可能就是脫臼了。
經驗不足的家長,建議不要自己動手,直接送醫院,以免耽誤病情或造成二次傷害!
在送醫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 不要用力拉扯活動孩子手臂,讓孩子保持手臂處於最舒適的程度,直到就醫。
● 可以在患處放一個冰袋,但如果孩子感到不舒服,也不需要強制。
通常情況下,有經驗的醫生治療孩子脫臼,也就是「分分鐘」的事兒。
但儘管胳膊肘已經複位,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家長還是要避免拉扯到孩子受傷的一側手臂。
避免再次脫臼或形成習慣性脫臼,雖然問題不是很大,但孩子疼啊!
胳膊肘脫臼看上去不太嚴重,畢竟在醫生面前,輕輕旋轉一下孩子手臂就好了。
整個過程甚至都用不上兩分鐘,也幾乎不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但對小孩子來說卻非常痛苦,特別是形成習慣性脫臼,稍微碰一下就可能造成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