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作為爸媽,不可不知的「恆河猴實驗」

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洛(Harry F. Harlow)及其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與其母親分離,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用鐵絲和絨布做成。

實驗者在「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而「絨布母猴」則沒有。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着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

剛開始,嬰猴多在「鐵絲母猴」身旁,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嬰猴只有飢餓時才去「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更多的時候是依偎在「絨布母猴」身上。此外實驗觀察發現,嬰猴在遭到陌生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為什麼絨布媽媽比鐵絲媽媽更能讓嬰猴產生依戀和安全感?哈洛和他的同事給出了答案:「接觸」、「溫暖的觸感」。

恆河猴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所以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雖然實驗對象是恆河猴,實驗結果同樣可以適用於人類。

哈洛的發現對當代的育兒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許多孤兒院、社會服務機構都或多或少地依據哈洛及其同事的研究發現調整了自己的關鍵政策。部分是因為哈洛的緣故,醫生現在知道將新生嬰兒要直接放在母親的肚子上;孤兒院的工作人員知道僅僅向嬰兒提供奶瓶是不夠的,還必須抱着棄嬰來回搖動,並且要對其微笑。

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嬰猴渴求的「溫暖的觸感」,其實就是人類孩子們經常渴求的「抱抱」。有時我們會看到,一個孩子伸出雙手向爸爸媽媽要一個「抱抱」,可是爸爸媽媽卻覺得孩子太粘人,或自己很忙而拒絕。殊不知,你拒絕的不僅僅是一個「抱抱」,還有一份孩子對你的安全依戀,和他/她面對這個世界的基本安全感。

01

擁抱讓孩子產生安全感、信任感

當孩子還是一個胎兒時,生活在媽媽溫暖的子宮中,被羊水環繞,這對胎兒來說是一個安全的環境。當孩子呱呱落地,失去了媽媽子宮的庇護,孤身暴露在陌生的環境中,孩子會產生一種無助和恐懼感。所以這時媽媽或他人溫暖的擁抱,會讓孩子感到安全,能更快更好地適應這個陌生的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假如孩子摔倒或受到某事物的驚嚇,一個溫暖的擁抱,能讓孩子的情緒很快地平復下來。因為在擁抱中,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被呵護的,是被愛的,是安全的。

02

擁抱可消除孤獨感,讓孩子感到有支撐

孩子對父母擁抱的渴望,其實就是愛的確認。擁抱是一種無言的交流。幾乎百分之七十的交流都是無言的。身體語言可以依賴於一個動作,而擁抱是無言表達自己的最好方法。

當孩子受了委屈,一個暖心的擁抱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支持,就會更願意表達自己的「遭遇」,化解「傷痛」,然後又能能量滿滿地去探索這個世界。

03

擁抱讓孩子遠離不良情緒困擾

研究證實,擁抱會促進機體產生多巴胺。多巴胺是腦內的一種神經遞質,主要傳遞亢奮和歡愉的信息,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所以常常被擁抱的孩子會更多地感受到快樂,感受到支持,從而遠離不良情緒的困擾。

04

擁抱孩子,父母也可感受到愛的滋養

擁抱是一個相互的動作,給予擁抱同時也獲得了他人的擁抱。愛是流動的,當父母擁抱孩子,傳達給孩子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孩子給你的愛的回應。

此外,孩子真摯的笑容,溫暖的擁抱,有着治癒一切的魔力,它們能洗滌成人心上的疲憊與繁雜。

所以,爸爸媽媽們,多多擁抱你們身邊小小的人兒吧~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