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出行在外,想喝茶了怎麼辦?別慌,手把手輕鬆教你泡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喝茶習慣的人,幾乎一日不可無茶。

只要閑下來有空,就會不由自主的坐到茶桌邊上,泡上幾沖茶,悠哉悠哉地打發時間。

收拾茶桌,擺置茶具,翻找茶葉,賞茶聞香,出湯觀色,啜茶細品,感受回味。

沉浸其中,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轉眼間,四月已到尾聲。

春色已暮,春夏之交的景色正好。

趕上五一假期,很多人都有出行遊玩的打算。

前兩天去武夷山時,同一車廂內,遊客群體佔了大多數。

去漂流、去爬天游峰、去看大紅袍、去白雲寺……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然,出門在外時,很多茶友會有這樣的喝茶遺憾。

感覺隔一天、兩天沒喝茶,總感覺心裏空落落的,彷彿缺少了什麼。

但隨便用保溫杯泡茶吧,哪怕再好再貴的茶,悶上幾小時後茶味也變了,喝不到乾淨純粹的鮮醇爽口感。

試問,假期坐動車長途出行,怎樣才能「有質量」的用保溫杯泡茶喝?

《2》

一、選對適合泡茶的保溫杯。

遠的不說,用保溫杯泡茶的底線在於內膽材質要符合食品專用級。

否則,別說用於泡茶,哪怕日常喝熱水,也是能不用就不用。

身邊有朋友分享過,他現在遇到禮品式免費贈送的中低端保溫杯,都是婉拒。

因為即便收下了,自己也不會用。

早些年,家裡攢了不少這樣的雞肋保溫杯。

有樓盤活動送的,有積分免費兌換的,也有網購茶葉時商家送來的。

但這些贈品保溫杯多數是雜牌,並且還沒有材質標識。

有些甚至一打開,裏面還有一股怪異的金屬味,根本不敢放心用。

於是閑置下來,早三、四年前因為搬家換地方,索性徹底斷舍離,將它們全部當成廢品,沒有繼續再留。

朋友的這番經歷,頗為典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保溫杯泡茶之前,一定要確保內膽材質過關。

選食品級不鏽鋼內膽,或者高溫陶瓷內膽,用於泡茶接觸茶水,更能添一份基礎保障。

《3》

二、保溫杯的杯底與螺口要清洗到位。

市面上的保溫杯,多數是直筒造型,直筒大肚、直筒窄口、直筒直身……

外形看起來,具有流暢的現代線條美感。

但可惜,內壁難以清洗,容易留衛生死角。

許多人用保溫杯之後,往往是往裡裝入清水,擰上蓋子。

再拿起來隨便晃一晃,倒掉廢水簡單沖洗一番之後了事。

如果僅是喝熱水,這種「簡單洗」的模式也就算了。

泡過茶葉、咖啡、菊花茶、紅棗枸杞之類的飲品後,再重複上述動作,隨便沖洗100%洗不幹凈。

杯子的內壁與底部,會留下殘留氣味與痕迹。

旋蓋式保溫杯的螺口,也容易藏污納垢。

使用完畢,在清洗的時候,需要藉助工具認真多次刷洗。

杯底刷、縫隙刷等,不可不備。

不然用布滿茶漬污垢的髒兮兮保溫杯泡茶,哪怕再好的茶也會受到污染。

被沾上悶味等不良氣息後,何談風味水準?

《4》

三、投茶量別太多。

保溫杯泡茶要想好喝,不能放太多茶。

單次泡茶用量,宜少不宜多。

哪怕少放,也別多放。

不然,茶味很容易悶得「濃、苦、釅」,刺激性非常強。

喝上一口,全是濃苦味道,全然體驗不到好茶的柔潤細膩。

通常,泡一杯350-500毫升左右的茶水。

單次干茶用量,僅需2-2.5克左右。

由於保溫杯泡茶,屬於長時間高溫持續悶泡。

茶葉內部的低沸點芳香物質,容易受影響,悶到最後難以體現清香、花香、鮮香等風味。

同時,內在的茶味物質也會一股腦兒悉數浸出。

原茶味物質的浸出,與泡茶水溫呈現正比。

同樣是沸水泡茶,蓋碗泡與保溫杯泡的水溫區別是降溫曲線不同。

蓋碗泡茶時,往裡沖入沸水後,水溫便會不斷下降。

而保溫杯的保溫性能好,散熱慢,熱量不易散開。

極端高溫下沒必要放入太多茶,不然茶味一次全部泡開後,那股濃到齁嗓子的重口刺激滋味,沒幾人hold得了。

《5》

四、選對適合保溫杯泡的茶葉。

市面上的茶葉,種類眾多。

綠茶、紅茶、花茶、白茶、岩茶、鐵觀音、單叢、普洱等。

各式各樣,不盡相同。

從泡茶自主權看,自己花了真金白銀買來的茶,不論用什麼茶具泡茶,都是個人自由。

但從風味水準方面考慮,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放進保溫杯。

綠茶與紅茶之間,發酵度更高的紅茶相對更適合保溫杯泡。

不發酵的綠茶,注重清新清香,選玻璃杯直接泡更好。

動車出行,如果覺得玻璃杯不便攜帶,選食品級航空杯、或者帶蓋的雙層玻璃杯泡綠茶,會比保溫杯直接高溫悶泡來得好。

喝岩茶,原則上主張用蓋碗逐次、逐道、逐沖泡茶。

出門在外實在沒有泡茶條件,需要用保溫杯泡岩茶時,可以考慮裝點碎末帶出門。

買點植物纖維製成的茶包袋(隔渣袋),裝入少量碎茶後直接泡。

從風味體現上,選做青做熟、焙火到位的傳統風味岩茶的碎末,在保溫杯泡與直接煮茶時,茶湯醇厚甘潤風味更具保障。

用保溫杯泡白茶時,更推薦選有年份的茶。

比如,存了3以上的老白茶。

從便攜性考慮,坐車出門如果不想帶上茶葉罐、密封袋增加行李負擔。

買點原料好、工藝靠譜、倉儲到位的老白茶餅乾茶,是不錯的「出行茶」選擇。

《6》

五、別悶太長時間,要及時喝茶。

用保溫杯泡茶,多數人是採用常規模式——直接泡。

往裡投入干茶,倒入沸水,擰上瓶蓋,攜帶出門慢慢喝。

但這種做法的局限是,泡久之後茶味不好喝。

哪怕少量投茶下,茶味沒有泡濃。

泡出來的茶湯在長時間氧化之後,也會出現湯色加深偏暗、茶味爽口度下降的問題。

為了喝到風味有保障的茶水,泡在保溫杯內的茶,建議4、5個小時內喝下。

然而長途出行時,從出門提前泡茶收拾行囊,到打車到動車站,再到候車等待……

到了目的地再打開瓶蓋喝茶,保溫杯內的茶水早就因為悶泡太長變味。

在直接泡茶基礎上,也有這樣的改良方法。

即,用保溫杯保溫茶水。

臨出門時,用蓋碗泡茶,連續沖泡數次將茶湯倒進保溫杯內保溫。

能避免投茶量過多,或者悶泡時間太長,導致茶味過濃。

但仍需要及時喝下茶湯。

不然茶湯放到不新鮮後,即便倒出來喝茶時茶水依舊溫熱,口感也會下降。

《7》

最後,從我們這些年經常出差摸索出來的經驗看,還有一種終極方法可選。

即,選擇現場泡。

出門時,從家裡帶一大瓶剛燒開的沸水,裝入保溫杯內。

燒水時,要選平時家裡用的泡茶水,純凈水、礦泉水、山泉水皆可。

不然,直接用高速休息站、動車站、或者動車上提供的熱水,總感覺味道不對,會影響茶湯滋味。

帶上一瓶熱水,坐車出門,中途口渴打算喝茶時再現場泡。

打開瓶蓋,往裡投入一小片茶葉。

(我們出差最常用的是隨心泡,一款2017年春壽眉壓成的餅乾茶)。

小巧一片,僅2.5克。

放進保溫杯內,泡上10-15分鐘左右,倒出來直接喝。

不論何時何地,「現喝現泡」的茶湯風味會更精彩!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