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童書字少卻難譯」?

小編的話

「記得在剛入行時,參與編輯一本凱獎作品,每一頁字數屈指可數,卻和譯者老師反覆討論了很久。印象頗為深刻的是對動詞的打磨:是否具有兒童性,是否符合適讀的年齡段,是否與畫面相得益彰……童書字少,但字字珠璣。」

以上是蒲蒲蘭編輯部的同事講給小編的故事,可見童書的翻譯工作並不會因為文字較少而變得簡單,反而有着自己的特點。

今天,小編邀請到兒童文學譯者徐德榮老師,和大家一起聊聊「為什麼童書字少卻難譯」。

徐德榮老師參與翻譯的《機靈鬼黛西系列》

能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

與兒童文學翻譯結緣,轉眼已經快二十年了。回想這二十年,有雨夜書燈下徹夜的辛苦,也有聚光燈下會心的微笑。有人說翻譯是「戴着腳鐐跳舞」,似乎譯者成了有追求的囚徒,不過這句話倒也說出了譯者的不易與辛苦。

兒童文學的譯者自然不是例外,而且兒童文學翻譯更有不為人知的不易之處。不信的讀者,且聽我慢慢道來。

《你不也這麼幹嗎?》英文版

兒童文學的譯者首要的能力,是能進入兒童文學獨有的精神世界,在翻譯學界,我們把這一過程稱作「視域融合」,也就是譯者能夠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和作者一樣,看到作者眼中的世界。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又談何容易。

且不說時代和文化的隔膜,單單作者的兒童觀,也就是作者對兒童的態度和持有的觀念,就夠譯者揣摩的了。

搞不好,作者的慈愛,到了譯者筆下,就變成了訓誡;本來是鼓勵和關愛的孩子的,到了譯文里變成了對孩子的挑剔和指責,這樣的翻譯又怎能讓作者欣慰、讀者喜歡呢?

我們或許可以說,光有紮實的語言功底、負責的態度,未必是翻譯好兒童文學的保證。兒童文學的譯者,要真正懂兒童文學,了解兒童文化,深諳兒童文學中的遊戲精神,更能體會作者獨特的兒童觀。

譯者要能進入《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天馬行空的幻想世界裏對刻板說教的嘲弄和孩子善良天性的肯定,要能感受《楊柳風》里的詩意和友情,要能體會羅爾德•達爾汪洋肆意的筆下對兒童正義的呼喚和人性之惡的無情鞭撻,要能感受史蒂文森詩里的童趣童真和對兒童的慈愛和寬容。

愛麗絲夢遊仙境第一版的封面(1865年)

沒有這樣最基本的兒童文學素養,譯者往往戴着腳鐐,無法跳出動人的舞蹈。

要深諳作品的藝術品質

兒童文學的譯者要深諳兒童文學的藝術品質。林良老先生曾經說過,「兒童文學是淺語的藝術」。這句話很有道理,揭示了兒童文學的特質,也就是用簡潔的語言表現出作品的藝術性。這樣的要求說來容易,做起來實在是難。

好的兒童文學作品,不會靠艱澀的文字,不會故作艱深之態,而是用簡潔的文字表現兒童文學獨有的藝術品質。那些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無一不是文字簡約、但又盡顯文字之美的,有着骨子裡的詩意和沁人心脾的美,比如王爾德安徒生的童話,安東尼•布朗、喬恩•克拉森的圖畫書,每一句話都充滿深意,充滿人生哲理,充滿天真的童趣,這些「經典特質」譯者是否把握好了呢?

兒童文學的藝術品質並不是能輕易把握的。更難的是,好的兒童文學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風格即人」,把握不住作品的風格,搞得千文一面,必然是翻譯里巨大的損失,而現在的兒童文學翻譯,能夠再造原作風格的又有多少呢?兒童文學翻譯的風格再造更是需要我們一起努力才能實現的事業。

熟練運用兒童文學的藝術形式

兒童文學的藝術形式是譯者面臨的又一大挑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很多優秀兒童文學作品中充滿了大量的修辭法,雙關和仿詞比比皆是,很多作品喜歡採用韻語的形式,不管是圖畫書還是幻想小說,動不動就長篇押韻,有的一韻到底,這種充滿文學性的語言特徵不單單出於兒童文學「可讀性」的要求,也是兒童文學遊戲精神的體現。

語言的遊戲流露着天然的愉悅與美感,正是兒童所喜歡的,對於正在發展語言的兒童,還多了一層實用的教育目的。這就是為什麼說,兒童文學是最好的語文教材。所以要充分理解兒童文學的藝術形式,在翻譯中用適當的藝術形式,再造原文的效果。

然而,修辭法的翻譯,比如雙關語,就給了譯者巨大的挑戰。雙關是一種語言中的「巧合」,要在另一種語言中投胎轉世,談何容易!

然而兒童文學的譯者就應該是這樣的舞者,應該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讓天塹變通途。單看一本圖畫書里的這段文字吧:

EIGHT trees remember the summer

shaking their crowns, while they immortalize moments of green.

Autumn, with its beautiful colors,

brings sorrow for the trees of the park.

Their green crown gets yellow and fall,

pity them who fall in love with their crown,

when cold comes and freezes all.

我們的譯文:

八棵樹懷念夏日,

搖晃着樹冠,

銘記着那些青翠的時光。

秋天顏色美麗,

卻給公園的樹帶來憂傷。

綠色的樹冠漸漸變黃,

葉子紛紛落到地上。

愛上樹冠的人兒難免神傷,

寒冷的日子會把它們全都凍僵。

誰又能說,這段圖畫書中的文字不是詩呢?兒童文學是充滿着情感、趣味和思想的文學,是詩,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藝術。親愛的譯者和讀者朋友們,大家準備好這場藝術之旅了嗎?

徐德榮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海洋大學國際處翻譯室主任,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山東省譯協副秘書長,國際兒童文學研究會(IRSCL)會員,英國雷丁大學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理論與批評,重點關注兒童文學翻譯,兼及兒童文學,在《中國翻譯》《外國文學研究》《外語研究》《當代外語研究》《山東外語教學》等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出版兒童文學譯著20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