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顆豆子到彝三叔騸雞點豆腐火鍋出山

2025年05月26日23:30:22 育兒 9638

「一顆豆子圓又圓,推成豆腐買成錢。人人說我生意小,小小生意賺大錢。」

這首兒歌,我從小就耳熟能詳,因為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做豆腐賣。

不過,父母並沒有像那首兒歌中所描述的那樣賺了「大錢」,不僅如此,而且是連「小錢」也沒有賺到。按照父親的說法,是「耗子舔米湯——剛能糊到嘴!」

老話說:人間有三苦,打鐵撐船賣豆腐!對這句話我深有體會。在我的印象里,父母最苦的日子,還是做豆腐賣的那幾年。

那時候,父親每天把從鄉場上買來的黃豆用石磨碾碎後用水泡上,泡透後,再用石磨磨成漿狀,然後把一口大鐵鍋放到灶火上,燒上灶、添上水,再把豆漿放到鐵鍋里煮,等煮得沸騰了,母親就把拴有紗布的搖架吊在屋子中間樓枕上,用水瓢將沸騰後的豆漿一瓢一瓢地往搖架里舀,利用紗布把豆漿和豆渣過濾開來,過濾後,在純的豆漿里放上酸湯,一次、兩次,豆腐便一塊一塊白花花的在缸子里蕩漾開來……

做豆腐最後一道工序是成型,豆漿在酸湯的點撥下凝成塊狀後,母親便將豆腐舀進一個個事先鋪好紗布的木製箱子里,這個箱子,母親叫做包箱,然後將紗布收緊,蓋上蓋子,在蓋子上壓上石頭,水份被壓干後,打開來,就成了一箱箱可以站立的豆腐。

那時候,每到我們家豆腐做出來的日子,外鄉商販就到家裡來收購。所以,我家豆腐用不着父母拿到街上去賣,就遠銷周邊鄉鎮。

從一顆豆子到彝三叔騸雞點豆腐火鍋出山 - 天天要聞

在我未調到縣城從事文字工作前,我不知道大方會因了小時候父母生活所迫而「磨骨頭養腸子」所做的豆腐而成為「中國豆製品之鄉」,成為我經常所寫文字中向外來客人介紹大方時所用的一張自豪的「名片」。

後來我才知道,在大方,其實,像我父母一樣做豆腐買的人可以用不計其數這個詞語來形容,無論是在鄉場上還是在縣城,豆腐以及其他豆製品,是大方一道特別亮麗的風景。

大方豆製品製作歷史悠久,豆製品製作工藝自明代傳入大方,已近400年,明、清兩代,大方豆製品曾被列為上貢珍品。《貴州通志·風土誌》載:「豆豉,各府州縣通產,以大定(大方舊稱)為最佳。」

同時,也是因了像我父母那樣千千萬萬做豆腐等豆製品的大方人,在一年年的辛勞和摸索中,把大方的豆製品演繹得淋漓盡致,將黃豆變換着花樣來「玩」,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將那一粒粒黃豆,製作成了豆腐、豆棒、豆豉、豆乾、豆醬等等,遠銷省內外。

從一顆豆子到彝三叔騸雞點豆腐火鍋出山 - 天天要聞

在這些豆製品中,光是豆乾就分為無數種。按地域分,出名的就有六龍豆乾、沙壩豆乾、珠場豆乾等;按做工分,出名的就有蕎灰豆乾、鹼水豆乾、臭豆乾、糍粑豆乾等,它們都各具特色,享譽在外。

尤其是糍粑豆乾,更是大方的著名小吃,做法是在豆乾里夾上辣椒、醬油、蔥、折耳根等作料,再往豆乾上裹一層糍粑,做成糍粑豆乾。吃的時候,或用油炸,或用火烤,待其熟透膨脹之際,食之既脆且糯,又辣又香,既可欣賞糍粑的味道,又可吃出豆乾的感覺,大方縣城的美食家們在製作大方菜譜的時候,把它稱之為「金包銀裹」。古人云: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在大方,糍粑和豆乾卻能融合,讓食者同時咀嚼和擁有。

在所有的豆乾中,我還是最懷念老家的炭火豆乾。

老家的豆乾做法和其他地方做法差不多,只是吃的時候加工方法不同。老家豆乾吃的時候要用炭火烤,豆乾在燒熱的炭火上烤熟後,用手撕作兩半,蘸上大方地道的辣椒面,就是人間的美味。一個在外地做事的朋友每次回老家的第一件事,便是約我出去吃炭火豆乾!每次我們都是對着一斤燒酒、烤上一火豆乾,海闊天空、不醉不歸,歸時夜也闌珊、酒也闌珊……

老家的炭火豆乾不僅我們愛吃,有朋自遠方來,它也是一個不錯的待客選擇。

一次,大概是十多年前吧,記得已經很晚了,一個朋友在電話里說約了省里文化界的朋友來老家採風,請我推薦宵夜的小吃,我於是推薦了炭火豆乾。我帶着朋友一行走進一個做豆乾比較出名的人家,當炭火生起,我一邊用扇子扇着炭火,一邊翻烤着豆乾時,豆乾的香氣就在空氣中蕩漾開來。幾個前輩文明地用筷子夾取豆乾蘸辣椒面時,我執意要他們像我一樣,用手抓起豆乾撕開蘸辣椒面後送入口中。這樣的固執使大家不再拘束於自己文化人的身份,終於狼吞虎咽吃了起來,不僅吃出了風味,同時也吃出了氣氛,有幾個我不認識的年輕記者還伸手吆五喝六地划起了拳。

一頓炭火豆乾吃下來,大家不亦樂乎!

在大方,豆腐還被演繹成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的神奇,一道道用豆腐作為主料製作而成的菜肴遠近馳名,菜豆腐就是大方縣城鄉人家最喜愛和最擅長的美味。清人李宗昉在其《黔記》中說:「菜豆腐,入碎菜於豆汁成之;又一種名連渣菜豆腐;又有蕎灰豆腐,以蕎梗燒灰腌過宿,食之極嫩。」李宗昉曾在貴州做過幾年學政,大概是任上多次吃過,所以對其印象極深,便隨手把它記在了自己所編的這本書中,後來,《貴州通志·風土誌》亦載入。

李宗昉所說的「連渣菜豆腐」,大方人稱之為「連渣鬧」。但連渣鬧和菜豆腐的區別,以前我一直傻傻分不清,後來才漸漸明白,簡言之,其實就是做的時候如果是豆腐多菜少,就是菜豆腐;反之,如果是豆腐少菜多,就是連渣鬧。在大方所有城鄉人家,凡逢年過節或有朋自遠方來,都要做上一鍋菜豆腐,蘸上一碗用大方皺椒和大方豆豉所制的辣椒水,就是用以慰勞自己或是款待親朋最好的美味。

從一顆豆子到彝三叔騸雞點豆腐火鍋出山 - 天天要聞

大方縣城著名的豆腐名菜「騸雞點豆腐」、「圓子連渣鬧」等,就是在菜豆腐和連渣鬧的基礎上創新而來的。騸雞點豆腐還在全國、全省美食大賽上獲過獎。也因此,在大方縣城,只要是有騸雞點豆腐或圓子連渣鬧的餐館,人們不免呼朋喚友,大快朵頤,用一杯杯燒酒驅趕一天的工作勞累、驅趕因山城潮濕而帶來寒氣的同時,也聯絡着同事、朋友、親人之間的感情,使大方這個小城充滿着人情味。而今,不少大方特色的餐飲美食走出了大方,圓子連渣鬧、豆乾火鍋、豆豉火鍋、騸雞點豆腐等。在貴陽觀山湖區一家叫「彝三叔騸雞點豆腐火鍋」的店,因為食材地道、工藝講究,一開業便空前火爆,據說2024年就接待了10多萬人次的食客,得到了貴陽人以及廣大遊客的青睞。

也因此,回家吃豆乾、吃連渣鬧,就成了千千萬萬在外遊子一縷揮之不去的鄉愁……

前幾年,我看了中央電視台《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紀錄片之後我就覺得,這個紀錄片的製作者沒有來大方拍攝豆製品,一方面,是大方人和大方豆製品的遺憾,但另一方面,也未嘗不是這個紀錄片和製作者的遺憾!

做豆腐靠的是水,水是豆腐的靈魂,沒有水,豆腐便不能成其為豆腐。

大方之所以能生產出獨步天下的大方豆製品,「無它,水耳。」大方一個老一輩的民俗專家這樣對我說。

說到水,就不能不說大方縣城的水井。

大方縣城有「烏蒙井城」之譽,據《大定縣誌》等文獻記載,就有官水井、龍水井、斗姆閣、翰墨泉等九十九口水井。這九十九口水井水質不一,有「大水」和「小水」之分,「大水」可用來做豆腐、烤酒、泡茶或直接飲用;「小水」就只能用來熬糖、洗衣洗菜。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覺得,就是因了這九十九口井的「大水」、「小水」,才能供這個小城的人們做豆腐的做豆腐、煮酒的煮酒、熬糖的熬糖,不管日升日暮、雲捲雲舒,而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小城生活變換得多姿多彩。

九十九口井,你閉上眼睛想一想,這該能養活多少人啊?

後來,父母沒有再做豆腐了,但大方卻因小時候父母為生活所迫所做的豆腐等豆製品,成為「中國豆製品之鄉」。

如今,走在大方縣城的大街小巷,隨處都可見在氤氳霧氣里做豆腐的人家和推着豆腐滿街叫賣的人。在這幅濃郁的世俗風情畫里,我又依稀看到父母在灶火前掌豆腐時的身影,依稀聽到那首「一顆豆子圓又圓,磨成豆腐買成錢。人人說我生意小,小小生意賺大錢」的兒歌。

我想,現在做豆腐賣的人們,應該是能夠賺到大錢了的吧!

作者簡介:胡凌,男,漢族,70後,貴州大方縣人,畢節市作協會員,現供職於大方縣紅十字會。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好消息!蘭州普瑞眼視光醫院正式啟動「暑期摘鏡總動員」行動 - 天天要聞

好消息!蘭州普瑞眼視光醫院正式啟動「暑期摘鏡總動員」行動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2025高考已進入倒計時,蘭州普瑞眼視光醫院正式啟動「暑期摘鏡總動員」,以新技術、全設備和王牌專家團隊助力近視學子圓夢高考,以健康且清晰的視力迎接大學生活。今年的暑期摘鏡總動員,該醫院為高考生、大學生等近視朋友提供「專屬摘鏡政策」,並設置了「高考生綠色就診通道」,通過詳盡的術前檢查...
胎動異常12小時!二一五醫院產科30分鐘「搶」出寶寶! - 天天要聞

胎動異常12小時!二一五醫院產科30分鐘「搶」出寶寶!

當孕28周的媽媽以為寶寶「只是累了」,卻不知一場危機正在子宮內悄然上演——從胎動減慢到緊急剖宮產,從臍帶嚴重扭轉瀕臨壞死到950g早產男嬰重獲新生,一場與死神搶奪生命的極速救援在二一五醫院產科緊急展開……從忽視到搶救的生死24小時「前一晚感覺胎動幾乎消失,想着第二天再說……」剛剛孕滿28周的趙女士,前一天晚上...
明天農曆四月十七!3樣家常美食記得做,1件暖心事兒,全家齊動手 - 天天要聞

明天農曆四月十七!3樣家常美食記得做,1件暖心事兒,全家齊動手

親愛的寶子們!大家好,我是開心!農曆的日子總是帶着獨特的韻味,明天就是農曆四月十七了。在民間傳統里,這一天和祈福家庭、子嗣有着緊密的聯繫。雖然不同地方的習俗細節有些不一樣,但核心都圍繞着 "吃三樣,做一事" 的美好寓意。這些傳統就像一條溫暖的紐帶,連接着過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