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南特區報
近日
省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收治了一例
先天性喉軟骨軟化及舌根囊腫患兒
經該院新生兒科、小兒內科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麻醉科
手術室等多學科專家協作診療
患兒呼吸道完全暢通
各項生命體征平穩
體重增加,術後2周平安出院
01、嬰兒出生體重僅有2公斤,只能「趴着睡」
小童(化名)出生時體重僅有2公斤,自出生起就面臨重重危機——呼吸急促、困難,在新生兒科治療半個月後,癥狀非但未緩解,反而持續加重。即使在經鼻吸氧支持下,仍出現明顯三凹征,每次吸氣都伴隨特徵性的呼嚕聲或雞鳴音。最令人揪心的是,這個脆弱的小生命只能趴着睡才能維持呼吸。
新生兒科迅速啟動多學科會診,為小童施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發現,小童的喉部軟骨軟化,吸氣時聲門上部軟組織向喉內塌陷,引起氣道阻塞。
「這是典型的喉軟化症,嬰幼兒常見的喉部先天性畸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蔡飛解釋,多數患兒癥狀較輕,隨着喉軟骨自然發育,問題會逐漸改善。先天性喉軟骨軟化症又稱先天性喉軟骨發育不良,重度喉軟化症患兒可伴有呼吸及餵食困難、胃食管反流、發紺、肺動脈高壓或肺心病,甚至窒息死亡。
然而,在半個月的觀察期內,小童的呼吸困難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持續惡化。檢查顯示,其會厭組織塌陷程度加劇,已完全遮蔽聲門,幾乎將氣道堵得嚴嚴實實。眼看着小童每一次呼吸都變得愈發艱難,心急如焚的父母再次來到醫院,希望儘快開展手術治療。
對於小童這樣的新生兒,該手術難度大、術後併發症多。「之前幾乎沒有為這麼小的孩子做過喉軟化症手術。」但為了解決孩子呼吸困難等問題,蔡飛慎之又慎,多方查閱資料,為手術做了充足的準備。

麻醉團隊為手術成功建立生命通道。(省醫院供圖)
02、在出生不足2個月的新生兒身上經鼻插管
隨後,省醫院立刻組織新生兒科、小兒內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麻醉科、手術室等多學科專家進行會診,集合多學科力量確定手術方案。手術開始得並不順利,在給小童實施麻醉的過程中,麻醉科就遇到了嚴峻的挑戰。
由於手術操作位於舌根及會厭,經口插管會影響手術操作,只能經鼻插管。但在出生不足2個月、體重僅有3公斤、氣管直徑只有3毫米的嬰兒身上採取經鼻插管,難度不言而喻。此外,由於患兒因呼吸困難而長期俯卧,而插管時必須以平卧方式進行,體內肺氧儲備少,極易造成缺氧窒息。一系列接踵而來的挑戰讓麻醉科副主任王志華意識到:「必須爭分奪秒建立氣道!」
「小童生長發育遲緩,其鼻腔通道狹小,鼻腔黏膜薄,普通導管經鼻氣管插管時可能會損傷鼻粘膜導致出血。」王志華與麻醉成員討論後及時調整策略,最終採用了收縮鼻黏膜、潤滑鼻孔以及導管加溫軟化塑形等方式,小心翼翼地將導管穿過有生理彎曲的鼻腔,期間未造成任何出血損傷。
最終,在麻醉團隊及手術室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患兒成功氣管插管,全程保留自主呼吸、全程無缺氧,為手術建立了可靠的生命通道。隨後,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蔡飛根據術前治療方案,在手術顯微鏡下切除了並發的舌根囊腫,隨後在指甲蓋大小的會厭上進行部分消融及顯微縫合,改變會厭形態。
約1個半小時後,整台手術順利完成。考慮到小童呼吸道較為脆弱,術後立即拔管可能會引起呼吸道水腫、感染,王志華建議先保留氣管插管。術後第5天,小童的氣管插管拔出。2周後,小童的呼吸通道已完全通暢,能夠正常呼吸、喝奶,再也不用「趴着睡」。
近日,小童在新生兒科住院2個多月後平安出院。
據悉,這是省醫院多學科團隊成功完成省內首例獨立開展的低齡低體重患兒氣道手術,突破了該領域的技術瓶頸。
記者 鍾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