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諮詢師羅蘭·彌勒在長達25年的關係研究中,經常被問道:為什麼越是在乎一段關係,就越容易失望?
他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因為你抱有太高的期望,總希望對方按你的想法做事。
生活中,我們也總是對他人預設過高的期待:幫了別人,就期待對方感恩;對別人好,就期待對方同樣回饋……
然而現實複雜,人心難測,你的期望有多高,失望與痛苦往往就有多大。
作家馬德說:無欲無求,是一切人際煩惱的解藥。
在任何一段關係里,只要你沒有期待,也就不會帶來傷害。
1
作家佐藤光郎說:關係里的痛苦,本質上都是期待落空的產物。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對別人掏心掏肺。
然而世間人情薄如紙,指望別人對你有所回應,最終難堪的,只會是自己。
電影《兩隻老虎》中,張成功和范志剛是戰友,更是肝膽相照的兄弟。
當初在炊事班裡,張成功因怯弱常被人欺負,每次都是范志剛挺身而出,為他出頭。
張成功很愛吃肉,范志剛就每天偷偷給他留肉。
兩人關係異常親密,都曾信誓旦旦地說要做一輩子好兄弟。
後來,范志剛因負傷回了老家,沒多久他舊傷複發,得立馬做手術,需要一大筆費用。
那時的范志剛身無分文,只能找人借錢。
而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張成功。
他知道張成功退伍後下海經商,生意風生水起,手裡肯定有閑錢。
於是急切地撥通了張成功的電話,滿心期待能得到他的幫助。
可張成功一聽他是要借錢,想都沒想就拒絕了,而他的理由竟是:我怕你還不起。
聽罷,范志剛整個人彷彿跌進了冰窖。
他想不通,明明自己之前待他不薄,為何卻換來這樣的結局?
事實上,這世上沒有誰對誰會有求必應,也沒有誰對誰是義不容辭。
你若總用自己的想法要求別人,只會讓自己更難受。
習慣性對他人抱有高期待,到頭來只會自我折磨、自我受傷。
作家張小嫻說:「無論友情還是愛情,我們都要學習接受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關係很好的朋友,也可能在利益面前,坑你一把;
感情深厚的兄弟,也有可能因一次摩擦,就和你分道揚鑣,甚至成為仇人。
所以,永遠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一旦你期待過高,希望變失望,失望變憤怒,終將讓自己深陷痛苦的泥淖。

2
媒體人胡可,講過一個朋友的故事,
有一次,朋友幫部門一個新人改了三次方案。
結果對方連句謝謝都沒有。
朋友很鬱悶,便向胡可抱怨:現在的年輕人一點都不懂感恩?
胡可便問他:你幫他的時候,是希望他感激你,還是單純覺得應該幫?
朋友沉默了一會,說:都有吧。
胡可說,這就是問題所在,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大都是這種高期待值引起的。
想起心理學中的「投射效應」:
人們總是習慣將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投射到他人身上,認為對方應該理解自己的需求,按照自己設想的方式行事。
可事實上,沒有人應該承載你的情緒,也沒有人可以對你有求必應。
把期待強加於他人,希望他人順從我們的心意,只能引發矛盾,帶來不幸。
畫家梵高,年輕時認識了另一位畫家高更。
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就成為莫逆之交,甚至一度同住在阿爾小鎮上。
在那裡,梵高對高更非常照顧。
他為高更準備了房間、傢具,平時畫畫還幫他拿畫板,調顏色。
他本以為,自己的付出,可以讓高更一直留在這裡,陪他探討藝術,共同創作。
結果兩個月後,高更就不辭而別,去巴黎追尋自己的藝術夢去了。
對於好友的離去,梵高極度不解,也難以接受。
他一連寄出數封信,向高更道歉,期望兩人能夠重歸舊好。
然而很長時間過去了,高更沒有任何回應。
此後數年,梵高對此事始終耿耿於懷,想不通對方為何如此冷漠,最終導致自己精神失常。
作家廖一梅說,沒有人,哪怕他願意,也不可能完全滿足另一個人的需要。
對某個人、某段關係抱有太多幻想,往往傷人又傷己。
一方面,你會因為沒有得償所願而被失望淹沒到窒息,產生無力感。
另一方面,對方也會心生怨懟和不滿,讓關係陷入對抗、逃避、痛苦的惡性循環。
不切實際的高期待,是感情最大的殺手,也是所有傷害的來源。

3
《社交心法》里說: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質上是「期望管理」的博弈。
當我們給身邊的人增添了濾鏡,給一段關係加了太多的期望時,往往是自討苦吃。
把期望降低了,你才能避免現實的落差,收穫更和諧的關係。
看過學者黃侃和居正的交往故事。
黃侃與居正同為湖北老鄉,且早年有過共事的經歷,兩人交情深厚。
1930年,居正有次因發表了激烈言論,被當局軟禁。
成為階下囚後,往日的朋友們,都與他斷絕了來往。
只有黃侃,不怕受到牽連,不僅為解救居正四處奔波,還經常去探望他,與他談心解悶。
後來居正被無罪釋放,不久後還當上高官,成為教育部次長。
當時黃侃還是個窮教師,工資微薄,日子過得很拮据。
有人就對他說:你對居正有那麼大恩情,他居然也不幫幫你,太沒良心了。
黃侃立馬打斷對方,說:我幫他,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回報。我過得怎樣,跟他有什麼關係呢?
這話傳到居正耳中,居正大受震動,從此對黃侃更加敬重。
正因為沒有期望,也沒有額外的需求,兩人的關係始終乾乾淨淨,感情越來越深厚。
經濟學中有個著名的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
這個公式,同樣適用於人與人的相處中。
在任何關係中,當我們不再執着於期待,就少了點是非與糾葛,多了些純粹與真心。
正如一句話所說,把期望值降到最低,所有的遇見都是禮物。
放下那份不切實際的期待,保持一顆平常心,你自能在每一段關係里滿目驚喜。
▽
作家漢德克在談到人際交往時說:
「當你停止向別人索取想像中的完美,真正的聯結才會誕生。」
降低期待,不是對關係失去熱情,而是讓我們以更平和、更理性的心態和別人相處。
沒有期待的關係,不是冷漠,而是清醒;不是疏離,而是自由。
與人相處,少點捆綁和強求,多點尊重與理解。
期待低了,彼此的壓力就小了,感情也就能在鬆弛中更加舒適長久。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