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3月12日,一位博主發佈了韓國藝人張元英當天往返的看秀行程,粉絲們都心疼得不行,覺得行程太趕了。
可偏偏有個網友不合時宜地說了句:
「12小時的飛行又不是她自己開飛機,頭等艙睡覺不要太舒服啊,還魔鬼行程,真是什麼話都說出來了。」
沒想到這簡簡單單一句話,卻當即捅了馬蜂窩。
隨後,這位網友就被人「開盒」了。
所謂「開盒」,就是通過網絡非法搜你的個人信息,滿世界宣揚。
就這樣,這位網友的電話、姓名、工作單位等都被扒了出來。
甚至在得知她懷孕後,部分極端粉絲詛咒她「生畸形兒」、「一屍兩命」, 還有的居然去找她老公,慫恿他動手打人。
推動網暴的人裏面,有個微博名叫「妳的眼眸是世界上最小的湖泊」的孩子。
她並非初犯,從2024年起,就經常在網上公開泄露別人的隱私。
而隨着網友的深扒,她的身份也浮出了水面。
原來,她就是負責百度智能雲業務的副總裁謝廣軍的女兒。
今年才13歲,早早就被父母送往加拿大留學。
也正是因為遠在國外,對於網暴他人的行為,她一直是有恃無恐。
上網時,只要看見別人和她喜歡的明星不一樣,就順手給別人開個盒,讓別人社會性死亡。
之前有幾回,被她開盒的人要報警,她的態度極其囂張:「快來報警吧,看看我ip在哪呀」。
平日里,也經常在網上炫富。
之前,就曾曬出過一張父親月入22萬的在職證明。
為什麼一個13歲的小女孩能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
或許,從她父親謝廣軍的身上能夠窺見答案。
事情發酵後,謝廣軍在朋友圈發文道歉,並懇請網友停止擴散相關內容,給予未成年人改正和成長的空間。
然而,這一避重就輕的舉動,不僅沒能平息輿論,反而進一步激化了大家的憤怒。
畢竟,他女兒在網上開盒、搞網暴、大肆炫富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長達一年,並不是一句「情緒失控」可以解釋的。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女兒身處異國,父親謝廣軍一直以來都對她缺乏約束。
近年來,時不時就能在網上看到留學生違法亂紀的新聞。
不禁讓人疑惑:
原本品學兼優的孩子,為何一出國就沾染了不良習氣甚至觸碰法律紅線?
梳理多起典型案例後,我發現,這些「變壞」的孩子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初次留學年齡普遍低於16歲。
在缺乏成熟價值觀與獨立判斷力的階段,這些孩子既要承受文化衝擊與學業壓力,又需面對自由環境下的多重誘惑,就這樣一步步滑向了墮落的深淵。
想通了這一點後,我便對出國留學這件事開始祛魅。
第一重祛魅:
監管真空下,孩子的價值觀失序
謝廣軍女兒的這起風波,讓我想到台灣藝人狄鶯的兒子孫安佐。
當年,年僅15歲的孫安佐,懷揣着對未知世界的憧憬與好奇,踏上了赴美留學的旅程。
然而,遠離了父母的約束與管教,身處異國他鄉的他,行事愈發肆意妄為。
後來,他更是在社交媒體及同學群中揚言:「我要用槍攻擊學校」,並宣稱「要把整個校園夷為平地」。
恰逢美國校園槍擊案頻發的敏感時期,同學們聽了孫安佐的言論感到極度恐慌,選擇了報警。
警方聞訊而動,迅速對其寄宿家庭進行了突擊搜查。
結果發現手槍、子彈、十字弓等危險物品一應俱全。
法庭之上,孫安佐被判服刑238天,並被終身禁止入境美國。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曾說過這樣一番話:「孩子不是成年人,必須管教。」
他們的三觀尚未成熟,判斷力也尚待完善,需要父母嚴格的管理、適度的懲罰,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
如果把他們遠遠走送,給予過度的自由與放任,只會讓孩子養成無法無天的性格。
還記得那個曾揚言「只欺負中國人」的留美霸凌者翟雲瑤嗎?
2016年,19歲的翟雲瑤與另外兩名留學生18歲的楊雨涵和章鑫磊涉嫌綁架、毆打和折磨同學,分別獲刑13年、10年和6年。
15歲時,翟雲瑤被送到美國留學。
到了美國,她迅速組成了一個小團體,專門欺負中國留學生。
有一回,翟雲瑤和一個叫劉逸然的女孩發生了爭執。
隨後,翟雲瑤等人便強迫劉逸然下跪,又把她帶到了附近的公園,剝光了她的衣服,用高跟鞋踢她,還點燃煙燙她的上半身……整個折磨過程,持續了5個小時。
事後,撿回一條命的劉逸然選擇了報警。
一開始,幾名霸凌者拒不認罪,翟雲瑤還一度放話自己只挑中國人打,美國人管不着。
但她們不知道,在加州,折磨罪名一旦成立,可能會面臨終身監禁。
直到被關進監獄,翟雲瑤才感到害怕,並寫下:
「父母送我去美國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全面的教育。隨之而來的是很多自由,但自由變得太多了…在這裡我變得孤獨和迷失。
另一名嫌疑人章鑫磊的父母也六次從深圳趕去美國救女,她的父親稱,如果有機會重來,絕對不會把孩子送出國。
很多父母只看到了海外名校的資源和機會,鉚足勁想把孩子送出去,謀一個更好的未來。
卻忽略了,18歲之前正是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期。
面對迥異的文化規則、複雜的社交圈層和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那些年幼的孩子就如同被突然拋入汪洋的小船。
既缺乏辨別暗流的經驗,又容易被新奇浪花吸引而偏離航向,一不小心便誤入歧途。
第二重祛魅:
劣質圈層,孩子或淪為獵物
之前,我和兒子一起看日本紀錄片《消失的留學生》時,裏面提到過這樣一件事:
東京某語言學校附近的公寓內,長期存在未成年人酗酒聚會。而片中跟蹤拍攝的 15 歲中國女生李某,更是在短短半年內就因醉酒被送醫 3 次。
女孩的母親在採訪中哭訴:
「孩子每周都要參加所謂的『社交派對』,為了不被圈子排擠,她甚至開始吸食大麻。」
在遠離故土的異國他鄉,每一個孩子心裏都藏着一份對「自己人」的渴望,吸引着他們在陌生的環境中抱團取暖,尋找歸屬感。
但有時,這種渴望卻讓孩子們不自覺接觸到了一些劣質圈層,被周圍的不良風氣所影響。
更有甚者,淪為壞人的獵物。
不久前,就有這樣一則新聞:
中國留英博士鄒某豪被控下藥和性侵至少10名女性。
鄒某豪是倫敦大學學院機械工程專業的博士生,他利用自己的學歷背景和學術身份,以「學術交流」、「聚會」等看似正當的理由,將那些初來乍到、對英國社會充滿好奇與憧憬的女孩們邀約至家中。
在聚會上,鄒某豪會用盡心思勸誘女孩們飲酒。
甚至在她們毫無防備之時,將迷藥悄悄加入飲品之中。
當女孩們失去意識,他便露出了猙獰的面目,對她們實施了那令人髮指的性侵行為。
更令人感到恐懼與噁心的是,他居然還將這些殘忍的瞬間拍攝下來,視之為自己的「戰利品」和「紀念品」。
如今,已經有至少10名無辜的女性成為了鄒某豪的犧牲品。
孩子們,特別是那些年齡尚小的孩子,在異國他鄉中生活,很容易感到孤獨和無助。
這時候,父母不在身邊,弱小的孩子又不懂得如何辨別危險、保護自己,那些不良的圈子和夥伴就很容易趁虛而入,並帶給孩子持續一生的傷害。
第三重祛魅:
高成本投資,留學性價比持續走低
前段時間,和幾個老母親在一起聚餐,其中一位剛從澳洲回國辦事。
談話間,一個朋友說起:「我兒子成績一般,說不好中考會不會被分流,那天我和老公還在商量要不要把娃送出國讀高中……」
話還沒說完,那個從澳洲回來的朋友就急忙打斷,表示「可千萬別」,並解釋道:
「現在留學真的沒那麼香了!
你們知道 2023 年海歸平均起薪多少嗎?6800!沒錯,比國內 985 應屆生還低一截子。
之前有個機構統計顯示,近三年留學生回國人數暴漲 300%,但名企校招名額才增加 20%,這就好比什麼?
你花近百萬買了個限量包,結果一上街,發現都是同款……」
說到這裡,我想起去年,閨蜜的女兒也剛畢業,還是qs排名前50的學校。
結果,現在在深圳做跨境電商運營,月薪到手9千還沒公積金,閨蜜不止一次跟我說早知道這樣不如當年讓女兒去讀個深大。
前段時間,網上不還出現了個新詞——
「爛尾娃」。
說的是孩子們寒窗苦讀十多年,好不容易學成歸國,本以為是鍍了金,結果畢業即失業,人生從此開始爛尾。
博主@小琛日記就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經歷:
16歲時,小琛就被父母送去美國讀高中。
高中畢業,她考上了全美排名前30的大學,甚至僅用了3年的時間,就提前完成了原本需要4年的大學學業。
之後,小琛又考入了藤校,攻讀研究生。
8年時間裏,學費、住宿費、生活費、食宿林林總總加起來,小琛的父母一共為女兒花了268萬左右。
然而,畢業回國後,小琛卻發現找工作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順利。
她的第一份工作,月薪1萬2人民幣。
如今,年過30的她在經歷了懷孕、疫情後,薪資依舊停留在這個數字。
在她看來,自己一無所知、一事無成,曾經握着一手好牌,被寄予厚望,但卻走向平凡甚至平庸。
不得不說,如今留學的性價比是越來越低了。
與其砸鍋賣鐵送孩子出國,擔驚受怕孩子在外面學壞或者受傷,回來又海歸變海帶,倒不如想想怎麼培養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鄭強教授曾多次在公開演講中反對過早送孩子出國留學,尤其是中小學階段。
他認為,未成年人在文化認同形成期被送往國外,容易導致對母國文化的疏離。
並明確表示:「我的女兒,我才不輕易送她出國。」
之前,我也一度想要送兒子去國外念書。
但現在想想,我兒子從小就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對國內的教育體系也挺適應的,成績一直還不錯。
如果他真的去了國外,遠離了熟悉的環境和親朋好友,真的能比現在過得更好、學得更多嗎?
所以,作為父母,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
想想他們真正想要什麼,適合什麼,而不是一股腦兒地追求那個看似光鮮亮麗的「留學夢」。
畢竟,教育的本質,從來都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無論選擇國內還是國外,重要的是給他們根系生長的時間,給他們翅膀變硬的過程。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