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絳先生說過,「讀書好比隱身地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另請高明,和它對質。」
的確,讀書就像與朋友聊天,這位朋友可能是你認識的,也可能不認識 ,雖然不認識,但卻相談甚歡。
這位朋友可能是過去的,也可能是現在,雖然有的已經不在人世,但卻不妨礙你和他暢談思想,交流觀點。
這位朋友可能是學界泰斗,也可能是業內精英,你和他面對面交談,不會為他的成就所嚇倒,也不會因為與他交流而緊張。你不怕打擾他的清靜,也不怕他會不耐煩。
通過閱讀,你與他在書籍里進行思想交流、觀點碰撞、理論探討。你可以肯定和接受他的觀點,也可以對他的觀點進行批判和修正,或者堅決地反對。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深入的溝通和交流,才使得他的思想和觀點得到了傳承和發展,才使得他的理論發揚和傳播。儘管過去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都能對後世造成深遠的影響。也正是因為有了批判和修正,才使得社會不斷向前進步,思想不斷解放,觀點得到了認可和肯定。
對於一本書,如果你感興趣,就可以深入地讀下去,從中得到啟發,觸發靈感,增長才幹。如果你不感興趣,就可以抽身跳出來,不辭而別,而不必在意作者的態度。這就是讀書的好處和妙處。
而對於作者而言,通過著書立說,能夠把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傳遞給別人,不需要一遍一遍地講解,也不需要一場一場的傳播。不需要考慮自己的口才是否一流,也不需要在意自己的表達是否流暢,只需要通過文字作為載體,把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記錄下來,用書籍這個載體進行廣泛傳播,這種知識的傳遞更加高效,思想的傳播更加廣泛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