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霍金曾經說過:
「智慧並不能決定你的生存,適應才能。」
正所謂適者生存,一個人在生活當中總會面臨多種多樣的挑戰和壓力,也只有加強自己的適應能力。
如此,才能夠讓我們在面對所有挑戰的過程當中,保持足夠的自信,也才能夠真正通過強大的心態,強大的認知來讓自己在人生當中越走越遠。
要相信,適應的能力,才是決定你能走多遠的關鍵。

建立積極心態
一個人如果無法建立起積極的心態,那麼在生活當中總有一些事情會讓你看不透,也會讓你的生活陷入混亂當中,甚至讓你每一天都過得雞飛狗跳、一地雞毛。
反之,一個人如果懂得向內關照自己,在面對壓力和挑戰的時候,就不會因為過度的焦慮和恐懼而讓自己陷入痛苦當中,而是會拿出一種強大的內心力量去面對所謂的恐懼,也會拿出積極的心態來為自己走出一條人生之道。
王陽明說:
「人人自有定盆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一個人若是不懂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也從來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人生方向的時候,那麼在平日里的時候,就更容易被各種各樣的麻煩和痛苦、以及壓力和挑戰所擊垮。
很多人一直都向外追求一種巨大的力量,可殊不知真正的力量一直都潛藏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
因此,一味向外求索的人,反倒在外面不斷自尋煩惱,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如履薄冰,甚至是憂心忡忡。
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向內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然後挖掘出自身的能量和力量,才能夠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真正可以通過個人的智慧和能力去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

不斷追求認知
一個人的認知力有多強,通常也決定着他的適應力有多強。
因為一個人的認知力相當於決定了他的個人能力。
說到底,很多時候限制我們人生髮展的,並非是當下的處境,而是我們個人的能力,所以不斷地追求更加高級的認知力,不斷加強個人的實力,勇於改變,人生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現實生活當中,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從來就不會安於現狀,而是時時刻刻都能夠抓住機會來實現破局,通過不斷地自我成長,讓自己的能力得到刷新,得到強化,最終整個人得到蛻變,自然而然也就可以更加從容,也更加有底氣地過好自己的一生。
《道德經》中講到:
「上士聞道,勸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區別一個人能力和實力的,從來不是他當下的身份地位,而是他的層次段位以及他的認知力。
真正強大的人,都有着強大的適應力。
就好像有的人,你一旦遇見,總覺得相見恨晚,可有的人,即便天天待在你的身邊,也會讓你覺得特別難堪,甚至覺得是在對牛彈琴。
三觀不同,不必強融,只有自己不斷地提升個人的認知力,打開自己的視野,增強個人的能量,拓寬個人的格局,在主動求新、求變的過程當中,實現進步,然後才能夠強化個人能力,取得屬於自己的成果。

適應力越強,人生越富足
你會發現,一個內心脆弱的人跟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他們的人生註定會走向不同的局面當中。
正所謂三界分六道,人品分九等。層次不同,適應力就不同,生活中的世界也就不一樣。
因此做人做事,不要太挑剔別人的生活,因為別人的生活,終究是別人的,也不要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眼光,因為別人的眼光,終究是別人的。
你只管做好自己,不斷地強化個人能力,增強個人的適應力,最終才擁有一個更加高級的層次人生,也才能夠讓自己真正走向自己想要的未來當中。
如此,就像蘇軾說的那樣: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無論身處何地,活在何方,心底里有自己的根,眼裡有自己的方向,足以適應任何地方。
如此,生命才能走向繁華,歲月才會走得細水長流,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