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2023年06月19日23:02:16 育兒 1138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但反觀大多數中國家庭,似乎都患有某種「情感表達尷尬症」,父母不對孩子說心裏話、隱藏內心的真實感情,孩子耳濡目染,也越來越疏遠父母,好的壞的都不再和父母分享。

父母習慣性把不好的情緒,以及過去的傷都藏在心底,孩子感受不到愛,彷彿與父母進入到「隔着層玻璃」的狀態。互相看不透,甚至更糟糕的情況,孩子迫不及待想逃離原生家庭。

在《困在記憶里的母親》中,斯蒂芬賈格爾一家也是如此。

直到三十五歲,在心理醫生再三追問下,她才開始直面自己和母親、和原生家庭的關係。

此時,她的母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症,記憶在漸漸消失,她突然感覺到和母親一貫維持的平和關係,好像被撕開一道口子,內心開始崩潰。

斯蒂芬賈格爾帶母親外出旅遊,在彼此相處十一天的短暫時光里,她看到了成千上萬個奇蹟,也治癒了自己。

1.困在記憶里的,不只是母親,更是女兒自己

斯蒂芬賈格爾說:

「隨着年齡的增長,當我審視自己的生活時,我清楚地知道:我當時在生母親的氣。後來也在生母親的氣,現在也在生母親的氣。而這種憤怒,我並不知道從何而起。它並不是一下子出現在我心裏的,而是零零散散地,從每一個未問和未回答的問題中積蓄起來的。」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像斯蒂芬賈格爾,雖然隨着我們漸漸成長懂事,曾經的問題早已不是問題,當時的感受那股,絲絲縷縷的情緒卻一直沒有找到出口,被深埋在心底生命之河下面。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斯蒂芬賈格爾對母親的不滿,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第一次上幼兒園,儘管記憶已經模糊,但內心的那種情緒和感受,卻伴隨她至今。

她記得母親把自己交給幼兒園老師時,她感覺到的母親心中泛起的一絲憂慮。當時她想與往常一樣抓住母親的手,但母親並沒有接過她的手,而是彎下腰吻了下她的臉,然後安慰她「沒事兒的」。

母親話里話外透着擔憂,嘴裏言不由衷地安慰她,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母親內心的糾結。

再去幼兒園的時候,斯蒂芬賈格爾的臉上掛着母親所謂的「勇敢的笑容」,但她真實的感受是,這種笑容的背後毫無勇敢可言,她感覺到靈魂好像突然被抽離,身體被什麼東西往兩個方向用力拉扯。

這是她第一次從母親身上習得為某種正確的目的,而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從此以後,她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只是每月都會有那麼幾次,蒙在被子里偷偷痛哭,不讓任何人知道。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她不知道如何處理第一次月經的尷尬;不理解為何父母對哥哥的期望高,而對女孩子唯一的期望就是懂事找個好男人;她得知父母當年棄養的哥哥被找到,要回家和自己一起生活,內心的各種擔心和疑惑;她第一次戀愛,不知如何保護自己的各種疑惑……

沒有人告訴她,家庭里傳遞的絕對信仰「懂事的孩子不該問不該知道的問題」,她把所有的疑惑和恐懼壓抑在心底。

漸漸的長大,斯蒂芬賈格爾通過觀察找到了原因,來源於父母及他人的某種情景教學。

母親有不舒服,就會避開它,將它埋在心裏,甚至從不會表達任何情緒。

這是「大姑娘」該有的樣子,意味着堅強。

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斯蒂芬賈格爾還在周圍人身上看到另外一種勇氣,那就是將心事藏於心底,不大聲談論也不描述情緒,甚至做着與情緒相反的行為。

面對孤獨、悲傷、憤怒或絕望,一家人只會陷入沉默。這卻讓斯蒂芬賈格爾感到疲憊不堪,她是個多愁善感的孩子,永遠無法吐露的情緒讓她苦不堪言。

每當此時,她就會一頭倒在床上,嚎啕大哭。一遍一遍在內心叫着母親,她渴望母親的喋喋不休,渴望母親的安慰,渴望母親能啟發她表達情緒。

但母親及家人都將隱藏情緒視為勇敢,一家人都習慣了強大堅韌。這就是強大的家庭文化和社會文化。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蒙克基德說過,「一旦我們陷入按照文化藍圖打造自己的模式中,它就會成為獲得認可的首要方式。」

可以說某種程度,我們都是在父母及他人的認同里長大

斯蒂芬賈格爾在內心強烈渴望家人的認同,社會文化的認同,故而一直強迫自己按家庭及社會打造的文化藍圖生活,身體里關於」堅強「的部分越來越強大,就越對自己強烈表達情緒的行為感到羞恥,這樣的拉扯在經年累月中抽走了她的靈魂。

她將自己和母親的相處方式,用一個簡單形象的故事做了概括總結:

潮水向著某個方向涌動,而一個少女將自己分裂開來,一部分隨着潮水涌動,另一個部分則像一副空殼一般坐在岸邊。

在她的故事裏,少女沒有回家,而是一點點失去了自我,三十五年來,一直隨着潮水向大海的方向退去,只有一副空殼在沙灘上塗鴉。

這裏面,母親的影響就像是潮水一樣,將她帶入大海的方向,但她內心真正的自己,卻被擱淺在沙灘上,迷失了方向。

女兒被困在了與母親相處的點滴記憶里,那些不理解、得不到的情緒回應,都成了隔閡母女的牆,隨着時間流逝,無形的牆越來越堅固。

女兒能感受到母親的愛,可又充滿諸多的不理解和怨,這來源於她需要的安慰、強烈想知道關於情緒的部分,母親不能給予,得不到滿足的需求,漸漸燃起她心中的憤怒。

以至於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和母親不一樣,她極力迴避身體里女性的部分,直至越來越迷失自我,這是一種溫柔的、無聲的叛逆。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知乎上曾經有人問,「有沒有和我一樣討厭自己的母親」,得到成千上萬人的回復,這其中大多數都是對母親的不滿,一篇篇長文彷彿控訴着母親的罪行。

母親和孩子,本是最親近的人,孩子經由母親十月懷胎來到世界,對她傾其所有,難道就是為了得到這個結果么?

有人說,「我知道媽媽愛我,但我還是不想成為她!」

還有人說,「下輩子,我想要一個比你更好的媽媽!」

我們能感受到媽媽的愛,卻很難和媽媽親近,中間就行隔着一堵無形的牆,女兒過不去,母親也過不來,這是所有母親與女兒的痛。

但這種痛的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彼此的隱藏、彼此的陌生、彼此的不理解,導致的結果是,「我們用一生等父母的『道歉』,父母在用一生等我們的『謝謝』」。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2.從未想過:我們的母親,也和我們一樣困在了記憶里

在女兒斯蒂芬賈格爾的記憶里,關於母親,有一件的非常神秘的事,一直被母親隱藏,這就是母親成長的分水嶺。

但她們並非不知道那是什麼,沉默的家庭,及當時的文化,讓她不敢問出心中的疑惑,問題一直在心中擱淺,耽擱得越久,內心越是想知道,越是無從問起。

成長的歲月,斯蒂芬賈格爾依然能感受到母親的愛,在擁抱為她塞被角時,在黃瓜三明治和生日蛋糕中,在乾淨的衣物中,日常生活的一幕幕,都提醒着她,母親是愛自己的。

但另外一方面,母親的愛又像有些心不在焉,她的臉上總是洋溢着歡喜和滿足,但似乎沒有其他情緒,比如悲傷和痛苦。斯蒂芬賈格爾從未在母親臉上見到痛苦的情緒。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這次旅行,她的母親一邊遺忘,一邊拾起那個曾經真正的自己。

因為疾病讓她遺忘,也學會了像孩子一樣對許多事情好奇,像孩子一樣愛表達,所有的情緒都寫在了臉上。

有一天早上,在某段路啟程時,母親突然咧嘴失聲痛哭。她變得和」我「小時候一樣,靠痛哭來發泄情緒。

這樣的轉變,讓斯蒂芬賈格爾內心崩潰,她腦海里的疑問更多了:

我們家所有女人都把事情藏在自己心裏而避開別人嗎?還有什麼是我們知道但不說出口?難道我們每個人都將自己剝離,將悲傷和恐懼的聲音淹沒在了退去的情感的潮水中嗎?我們是否都在因為羞恥而掩蓋我們哭泣的聲音?

她感受到母親心中一個不知道的堤壩被衝破了,母親的堤壩里隱藏的到底是什麼呢?

姨媽的到來,終於解開了斯蒂芬賈格爾心中深藏幾十年的疑惑。

十七八歲上大學的時候,母親和父親戀愛,卻不懂安全知識導致懷孕,母親把這個孩子生下來後,家裡人把孩子送到其他地方去了。

母親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一直塗色,她內心的某處門也關閉了。

姨母說,整整一年,母親完全變了一個人。從活潑好動、臉皮厚道一整年把自己鎖在房間里,坐在桌子前,一本一本地塗色。

對於失去為人母的權力,對於身體里某部分強行被剝離,她毫無反抗之力,只能強迫自己去忘記。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這是母親跨越從少女到母親的第一個門檻,學會忘記。她在內心給自己建造了一座大壩——忘記、無視和往前走。

自此之後,就活成了大人們眼中的乖乖女,臉上再也沒有陰晴圓缺,有的只有偽裝和壓抑之後的平和,那種好女孩該有的「微笑」。

原來,這就是母親生命之河流域的分支,母親一直被困在這段記憶里,一部分被帶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靈魂與身體剝離開來。這與斯蒂芬賈格爾的感受是一脈相承的。

正如書中最後斯蒂芬•賈格爾說的那樣:

「我是一座山,但當我站在母親身上,母親站在外婆身上,我們就開始形成山脈。」

母親也是傳承的一部分,這其中有多少是自願的,又有多少和我們一樣,是被洪流挾裹着向前?

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真正耐心了解過母親的過去,嘗試着走進母親的心裏,看一看她又是被什麼困住的呢?

父母與子女一場,本是最親的血脈相承,本來可以相互依靠、彼此相愛,是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但不要讓這世界上唯一親近的人,成了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

當我們對母親、對父輩多一些了解,我們和母親、和他們,才能走進彼此心裏,讓內心的堅冰消融,讓擋住我的那道無形的牆打通。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3.我們無法逃離母親,但可以「撿起她掉落的樹葉」,接替她好好愛自己

每天斯蒂芬賈格爾緊張時,就會輕輕晃動腳趾,從腳跟到腳尖,反反覆復。通過履行中的觀察,她發現自己的母親也是如此,母親什麼都忘記了,甚至忘記了女兒,卻唯獨這個習慣還在。

儘管斯蒂芬賈格爾不願意這樣做,她身體強烈不想和母親一樣,但這樣的習慣卻是她不自覺在做的事情,彷彿刻在心裏,刻在肌肉里。

更讓她無法接受和應對的是,外婆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如今母親也患上了。這讓她感受到內心無比恐懼。

曾經,她極力想與母親變得不一樣,也曾覺得自己與她們不一樣,現在,她還是不想像她們那樣。

」當我家的女人一個挨一個地全部排成一排時,我們將形成一座山脈——一座遺忘的山脈,形成一條抽象的山脊,清晰地貫穿在我家的族譜中。「

在斯蒂芬賈格爾潛意識裡,一直擔心和逃避的問題就是和母親一樣。這種無法挽回的血脈關係,就像詛咒一樣困擾着她。

而這樣的感受跟隨她很多年,直到她決定從母親身上找到真相,於是帶着母親獨自旅行十四天,與母親相處的點點滴滴,這根深蒂固的恐懼和抗拒才漸漸消融。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在黃石公園,母親突然失聲痛哭,以至於斯蒂芬賈格爾有些不知所措,於是她把車停在路邊,耐心地問:」媽媽,發生了什麼?你怎麼哭了?「

母親小心翼翼地說了三個字:真漂亮。

斯蒂芬賈格爾突然平靜下來,她拉着母親的手,望着移民峰和加拉延山脈,想到這些山脈的自己的前方,冰雪在悄悄消融,回想着這一路,她和母親的關係也漸漸緩和,像冰雪消融一般,一開始很痛苦,彷彿疼得指尖都會顫動起來。

慢慢的斯蒂芬賈格爾學會忽視身體的暗示,一邊拉着母親的手,一邊忍受着一些事,直到她們弄明白這些事。

母親喝百利酒時,母親的變化讓她大開眼界,曾經母親不喝酒,還是教她許多餐桌禮儀,此時飲酒母親直接對着瓶口大大咧咧地喝起來,毫無顧忌。

在被女兒提醒要不要杯子時,還自嘲地說」我不在乎,我臉皮很厚的,你知道的。你認為你從那裡遺傳的厚臉皮?從我這裡呀!」

患病的母親,終於丟掉思想的包袱,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從前母親沒患病的時候,卻一直時戴着面具的枷鎖在生活。

「人們鼓勵我們為生活打拚,卻從來沒有人鼓勵我們在內心佔據一席之地,我們知道腳下的木棧道,卻不知道心裏的棧木道。我們深知如何利用外在力量,卻完全不熟悉自己內心的力量,我們的內心是一片荒野。」

而母女兩個,通過這次旅行,開墾了內心的荒野,讓靈魂回歸到身體里。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旅行回家後,她們在樹林里談心,母親對她說,「你的存在,就是為了撿起我掉落的樹葉。」

通過母女之間更深入的了解,斯蒂芬賈格爾突然發現,她與母親的談話一直在進行,只是從前她聽不懂或聽不見,母親用的是一種沉默的語言,當時的她完全無法理解。

只有深入母親的生活,女兒才能看見母親曾經掉落的樹葉是什麼,真正地撿起母親掉落的樹葉,才能解開內心的真相,成為完整的自己。

孩子與母親是血脈相承,更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撿起母親掉落的樹葉,不僅僅是一個動作,而是一個自我完善、自我成長的過程,看見母親的不完美,理解背後的過程,才能更好的完善自我。

當她在旅行中為帶着母親一起整理衣服,往日一幕幕爬上心頭。曾幾何時,母親也在前一天晚上把衣服挑出來,告訴她一天的安排,做早餐、測試溫度,讀給自己食物。

母親會一遍一遍問同樣的問題,就像小時候我們問母親一樣,面對一個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需要足夠的耐心,就像小時候父母對我們那樣耐心。

如今她正在對母親做着同樣的事情,彷彿角色互換,時間交疊在一起。但她發現,自己並沒有厭倦母親反反覆復的問題,而是厭倦的內心那些讓自己質疑的問題,當問題的結被解開,才能更接近愛和真相。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真正的生命力是一個無限循環,我們走進某個事物,也在另一個事物中走出來。"

我們走進春天,也是在從冬天你走出來。

母親走進嶄新的生命里,也是從困住的記憶里走出來。

斯蒂芬賈格爾走進母親的真實世界,也是從撕裂她靈魂的河流里走出來。

正如她父親說得那樣,對於對男孩子和女孩子區別的期待,他們從來不是故意的,卻依然給孩子造成傷害。

有句話叫「天下無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愛為何帶來傷害?

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母子關係也是複雜多變,我們一邊愛她,但也摻雜着一些不喜歡甚至厭惡,憤怒,委屈……

本質上,父母也是那個被河流挾裹着滾滾向前、靈魂被撕裂的人,而我們對挾裹我們的河流,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那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一代又一代,而作為子女能做的,就是走進母親的荒野,親自撿起母親掉落的樹葉,讓上一代的問題儘可能少的傳承下去,這樣的代際相傳才能變得越來越好。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4.並不是只有父母在教育子女,子女也可以教會父母如何成長

斯蒂芬•賈格爾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媽媽,很多事情都忘了,但一直沒忘的是自己的角色。

書里多次提到,在旅遊的時候媽媽會問「誰在照顧孩子」。

即便她忘記了孩子的名字、忘記了孩子的長相、忘記了世界上所有的事兒,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個媽媽,始終記掛着自己的孩子。

母親是一把替女兒遮風擋雨的傘,同時也會投下她的陰影,那些陰影是我們抗拒的,同時也是母親一直為我們舉着的鏡子。

我們無法割裂彼此來了解自己,我們接收愛,也要接收陰影。

我們學習站在父母的愛的記憶里,也站在他們的陰影下,撿起他們遺失的落葉,替他們好好愛自己,也教會他們如何愛自己。

斯蒂芬•賈格爾通過旅行,為彼此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讓彼此成為了她們一直以來想成為的人,這是相互成全。

那個為家庭辦展的00後女孩肖瑤,曾經也想過要逃離家庭,也有着我們同年齡的困惑,是歲月和經歷的沉澱,讓她學會愛自己和愛家人。

無論肖瑤還是斯蒂芬•賈格爾,她們的故事給我們起到很好的榜樣作用:父母和子女一場,並不完全是父母目送子女越走越遠,還告訴自己不必追。

子女無論走多遠,都要回應父母的愛,超越父母的女兒,用自己的方式教會他們去愛,如此人生才真正完整,家才是真正溫馨的港灣。

00後女孩辦展「整頓」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場雙向治癒 - 天天要聞

小時候,父母帶着子女成長,長大後,子女超越了父母,也請也別丟下父母。

因為,並不是只有父母輩在教育子女,子女也可以教父母輩如何成長。

請別再將自己不太理想的生活,歸結於原生家庭,那是對自己生命不負責。原生家庭只能部分地影響你,不能全部地決定你。

人生是不斷突破和成長的過程,但願我們都能撿起「母親遺落的樹葉」,也能伸手抓住所愛之人一直為我們舉着的鏡子,接替父母,好好愛自己。

在自我成長的河流,也請用自己的方式,帶父母一起成長。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聽見河西的千年心跳——《燕雲十六聲》原聲樂輯 - 天天要聞

聽見河西的千年心跳——《燕雲十六聲》原聲樂輯

黃沙漫卷的玉門關外,駝鈴與羌笛穿越千年時空,在《燕雲十六聲》的河西篇章中交織成一曲蕩氣迴腸的江湖長歌。這片連接西域與中原的蒼茫土地,正以聲音為經緯,編織着比刀光劍影更深刻的江湖敘事——河西原聲樂輯已於網易雲音樂全線上線,邀你以耳為舟,共赴一場穿透時空的音律奇旅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 天天要聞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在生命的漫漫旅途中,有人如園丁般精心培育着生活的花朵,而有人卻不經意間播下了荊棘的種子。生活的模樣,歸根結底,不過是「選擇」二字的映照。你的時間傾注於何處,你的成就便綻放在哪裡。以下這三個地方,若能學會捨得,有舍方有得,花費的時間,才算真正賦予了意義!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 天天要聞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如果要讓你選出最喜歡的金庸小說是哪一部,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儘管《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這些金庸後期的作品更為成熟,但在多數金迷心中,最經典的一部應該是《射鵰英雄傳》,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可以說金庸是借這部作品在武俠小說界站穩了腳跟,而這部作品的成功,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