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三歲後,孩子就要上幼兒園了,但是很多寶寶還沒有學會自主上廁所,每天上學,媽媽都需要給他多帶一條褲子,有時候甚至一條都不夠,老師還要打電話讓過去送。
旭旭媽就開始教孩子怎樣上廁所,她之前一直給孩子穿尿不濕到快三歲,現在脫掉了紙尿褲,但是孩子每次都不願意坐上兒童坐便器。
每次想便便時,旭旭都皺眉,咧嘴,要媽媽抱。
媽媽問:「要便便?」
小明搖搖頭說:「不」。
這種情況一天會重複好幾次, 直至媽媽給他穿上紙尿褲,才能解出便便。
這樣的情況,讓旭旭媽感覺得到有點複雜。
孩子之前長期使用紙尿布(褲),現在出現了排便困難的癥狀。
旭旭奶奶就說:現在都說讓孩子穿紙尿褲,還不讓把尿,看看現在孩子連排便都不會了。
其實,我們身邊一直都有反對紙尿褲的聲音,以前用尿布帶娃,孩子就不會有如廁訓練的問題,也不需要所謂的如廁訓練褲,這訓練褲,可不就是以前的尿布么,這不是折騰孩子么?
說得好像有道理,看到這,媽媽們可能也困惑:「排便時為什麼會依賴紙尿褲?孩子到底該不該使用紙尿褲?」
隨着社會的發展,紙尿褲越來越柔軟舒服、合身、方便,深受育兒父母的喜愛而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布尿片。
嬰兒(1歲以下)的大腦發育尚未完善,不能控制大小便。紙尿褲可以吸收尿液,在寶寶還不能控制大小便的時候,可以隨時吸收,讓寶寶自由自在的排便,不用擔心尿布塌濕寶寶小屁屁,是比傳統的尿布要好的。
而且紙尿布(褲)的使用,大大減少了父母照料嬰兒拉撒的時間。特別是夜晚,父母和孩子可以睡一個安穩睡。
另外,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孩子被人控制的意識,是從嬰兒時期的排泄行為開始的,寶寶被大人把屎把尿,對他的潛意識有深遠的影響。
本能的、隨意地排泄,嬰兒不會形成記憶,所以這個時期,紙尿褲的使用對父母和嬰兒都是有益的。
但2-3歲的嬰幼兒,紙尿褲的使用弊大於益。
嬰幼兒(1-3歲)期,孩子與排泄有關的大腦區域——大腦皮層、脊髓反射區的功能和生理器官——膀胱、直腸已逐漸發育成熟,對排泄有了一定的意識和控制能力。
這時孩子對環境的意識還不強烈,易於適應新環境,是訓練孩子蹲便或坐便的最佳時期。
所以一般來說,一歲半以後,就可以給孩子脫掉紙尿褲,逐漸訓練自主如廁了。當天,父母要根據寶寶的發育程度,逐漸減少紙尿布使用的頻率,有意識地改變嬰幼兒的排泄環境,慢慢訓練孩子蹲便或坐便。
大多數2歲左右的孩子可在家長的幫助下,順利過度到入廁蹲便或坐便,3歲左右可獨立完成入廁便便。
但是一些父母,仍然繼續長期給嬰幼兒使用紙尿布——特別是夜晚。
隨着大腦前額葉功能的發育,孩子的意識增強,對穿着紙尿布(褲)排便形成了記憶,加之對排泄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從而對紙尿布(褲)形成依賴——沒有紙尿褲就憋着不排。
時間久了,排便成了父母和孩子都頭痛的事。
如何幫助孩子糾正排泄習慣?
這是媽媽和孩子都需要面對的挑戰。
「習慣成自然」,改變會有點難,需要父母與孩子相互配合,做好以下幾點:
▲父母的心態要平和,不要緊張
人的情緒在語言(口頭語,肢體語言)、表情、行為上都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放鬆心情以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才願意與父母配合。
孩子有便欲時,肚子可能會有點痛,這時父母可以形象地告訴孩子:「便便太淘氣了,在用力往外鑽,寶寶勇敢點,讓它出來,出來就不痛了。」
慢慢改變一些孩子因怕痛,有意控制便便的習慣。
▲告訴孩子肛門在哪,便便多了,就會從肛門排出來。
讓孩子了解身體的功能,克服好奇或害怕的心理。
▲膳食中適量增加綠葉蔬菜和潤腸的水果:如香蕉,防止大便乾燥。
▲有意識地訓練
先給孩子準備一個小蹲便器或痰盂,吃完飯15-25分鐘後,是腸蠕動時間,這時可能會想排便,父母可讓孩子入廁,在蹲便器上蹲一會。如果孩子不願意,可耐心陪着。出門在外或父母沒空時,可以讓孩子隨便在屋裡蹲一會。堅持一天2-3次。
一個新習慣的形成是需要時間的,父母切記煩躁,強求孩子快速滿足自己的期望。可溫柔地對孩子說:「寶寶,我們來玩一個遊戲,比賽誰蹲的時間長」,父母可根據孩子的耐受力,提前結束遊戲,或讓孩子獲勝,孩子就會對蹲感興趣。
▲允許孩子失敗
孩子在內心深處是願意與父母配合的,在訓練中可能會拉不出便便或控制不住、褲子脫得不及時,便便弄髒了屁屁或衣物等都是很正常的。
嬰幼兒2歲左右,能認出鏡中的自己時,就有了自我意識,3歲左右就知道害羞了。遇到這些囧事,心裏會難過、膽怯,這時父母切記不要打罵嫌棄孩子,要溫柔地對孩子說:「不要緊,這次蹲的時間比上次久,有進步。」或者說:「洗乾淨就好了。」
▲物質獎勵
只要孩子練習蹲了就可物質獎勵,獎品可以是孩子喜歡的糖果、小玩具、漫畫書等,貴在堅持。如果孩子能順利完成蹲便或坐便,獎品可豐富一些。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父母耐心的行為指導和陪伴下,孩子最終會習得入廁蹲便或坐便。媽媽無後顧之憂,孩子開開心心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