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熊孩子」在高鐵上大鬧的新聞在各大自媒體平台刷屏,有的網友甚至提議,「高鐵出一個單獨帶孩子的車廂」。
事件起因是一名3歲的兒童在高鐵上吵鬧,通車旅客與孩子家長講道理反而被懟。同行人員甚至說,「嫌吵你們坐高級的去」。
同乘的網友表示,兒子被乘法口訣大聲吵鬧,前排乘客和乘務員多次制止無效,家長對此置之不理,還誇讚孩子口訣背得好。
此議題之下,許多網友深有體會,表示乘車外出、看電影時,最怕遇到吵鬧的孩子。
這幾年,熊孩子的案例越來越多,社會上的許多「熊孩子」,就是這樣在父母的縱容下、為他找借口推脫責任中成長起來的。
但這對孩子道德觀念的培養、社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交往都是不利的。
01為什麼要儘早給孩子立規矩
舉個例子,我們在登山時,如果峭壁旁不設置欄杆,一般反應是望而卻步。在社會生活中,這個欄杆就是「規矩」。規矩,讓人們行為有尺度,從而讓人獲得相對的自由。
不隨意觸碰插座、不在街上、樓道打鬧、不從高處下跳、不從深水下水……這些規矩保證孩子的安全。
不亂動他人東西、尊重他人隱私、好好說話、高鐵上、電影院等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不亂扔垃圾……這些規矩教會孩子禮貌和教養,讓孩子適應群體的社會生活。
早睡早起、少吃甜食、不過分使用電子產品,這些規矩讓孩子身體健康、更加自律優秀。
在繁多的規矩中,孩子才能對世界、對社會有更深刻的認知,明白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局限,明事理、有同理心、言行得體,成為一個教養好、三觀正的人。
「人生百年,立於年幼」,千萬不能認為孩子尚且年幼,調皮搗蛋是天性,長大後自然就好了。
3-6歲給孩子立規矩,效果最好,阻力最小。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未形成自己對於事物的認知,父母的話就像「金科玉律」,孩子更願意聽從;等到孩子進入初高中,三觀成型,孩子會有很強的個人意識,父母的影響力和權威持續衰弱,在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就不容易了。
02給孩子立規矩家長要做好榜樣
在給孩子樹立規矩的時候,榜樣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孩子會默認父母的行為是對的,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行為準則。如果父母一邊給孩子立規矩,自己卻在破壞規矩,慢慢地,規矩開始在孩子心中失去效用。
比如家長要求孩子遠離電子產品,平時多讀書,可父母吃完飯就往沙發上一趟,與手機過起了「二人世界」,孩子也會不服氣地問:「憑什麼你可以,我不行?」
父母的言行不一致,孩子是孩子不願堅守規矩的重要原因之一。
還有一些家長,甚至會帶頭破壞規矩,給孩子做出壞的行為示範。
比如酒駕、亂闖紅綠燈、隨意亂扔垃圾和煙頭……這些行為都在給孩子錯誤的引導,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
因此,為人父母,言行需謹慎,給孩子做一個正面的榜樣。
03給孩子立規矩,用原因喚醒孩子的自主性
有些家長知道要給孩子立規矩,也以身作則地起表率的作用,可以孩子還是很反感。這有可能是因為家長忽略了一個環節,沒有解釋立規矩的原因,只是強制性地灌輸,逼迫孩子執行,使得孩子出現反抗的現象。
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會慢慢誕生出自我意識,如果父母不加解釋地立下規矩,孩子會覺得規矩影響了自己的自由活動,不願意聽從。
這時候,如果家長直接對孩子說:「這是規矩,就得這樣!」容易產生親子間的不愉快,孩子會故意和你對着干。
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規矩的目的和背後的道理,讓孩子體會到遵守規矩帶來的好處。
用完的東西要放回原處,是為了家裡看着整潔舒服以及方便下次使用;
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嘩,是因為誰都不願意被打擾;
放學回家先完成作業,是為了不必深夜慌張地寫作業······
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塊討論:家庭里、學校里、公共場所,還需要怎樣的規則,以及為什麼要有這些規則。
這個過程中是讓孩子參與制定規矩的過程,也是孩子梳理為什麼有這些規矩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在執行時也會更加主動、自覺。
04立好規矩,溫和且堅定地執行
有的家長,信心滿滿地給孩子立下規矩,可是看到孩子哭鬧、撒嬌就心軟,或者視自己的心情變化而隨意更改,長此以往,孩子會不斷挑戰規矩的權威。
因此,家長的態度要堅定,讓孩子明白,定好的規則,必須遵守。
但是在和孩子溝通過程中,不要因孩子哭鬧、胡攪蠻纏而過度批評孩子,保持耐心和溫和的語氣,讓孩子執行定好的規則。
用一種理解、鼓勵的態度和孩子溝通,會讓孩子對自己感覺良好、有信心,從而更願意守規矩。
給孩子立規矩的同時,可以定製一些獎懲措施,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不代表家長隨時隨地都可以順應孩子的這種「天性」。
在特定的事情和場合中,家長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應該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後果,誠實、勇敢地直面錯誤,自我修正。
經典繪本《我永遠愛你》中阿力很擔心自己做錯了事,媽媽會不愛他,媽媽說說得是,我會永遠愛你,但不管你做錯了什麼事,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愛和規矩並不衝突。有規矩、有原則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才更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