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育女是父母最頭痛的事,但成長陪伴又是最幸福的事,青春期之前的小朋友,正處於懵懂開竅的階段,培養教育應該做到:多約束,少講道理!
一、對小孩子多約束少講道理,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心智尚不成熟,還沒有明確的是非觀,本能的衝動和初始的慾望還佔據着主導地位,這時候只要給他(她)立規矩就可以了。
具體來說就是告訴他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簡單來說就是立規矩,規矩是具體的,是實實在在的約束,是父母給予小孩對與錯、可與否的標準,換句話說就是給小孩樹立一個最簡單的行為規範。曾經有兒童專家講過,有些小孩長大後非常叛逆任性,就是因為六歲之前沒有對他堅決說不,沒有對一些任性搗蛋或沉迷固執的行為作出適當的懲戒,我認為這個觀點是對的!
二、少講道理不是不講道理,而是在恰當的時候講,並且不要太深奧。
1、當孩子受到約束的時候,他經常會問的一句話就是:為什麼?憑什麼?這時候家長可以給予一個簡單明確的答覆。
舉例:家長制止小孩長時間看手機或電視時,他往往會這麼問,而且帶有明顯的抵觸情緒。這時候你就可以順勢講明理由,他一定會聽得進去,因為這時候他在等待你的回答,當然服不服氣是另外一回事。
你可以簡單明了地告訴他:長時間看手機或電視會影響視力!你看看周圍誰誰誰已經戴上了深度眼鏡,跳個繩都要摘下來,看個書都要戴上去,你想成為這樣嗎?又或者直接告訴他:你的作業還沒寫完,先做作業再看電視,做事要分清主次!
這樣回答無形中就給孩子立了規矩,而且約束效果也就產生了。只要家長堅持這樣的約束,言出必行,那麼簡單幾句話的效果比你平時的嘮叨說教要好很多。
2、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孩子在生活中主動感興趣地提問,這時候就不是講約束立規矩,而是趁熱打鐵讓孩子明白事理,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舉例:有一次我帶孩子在買水果的時候,有一個拾垃圾的老婆婆經過,老人家趁店主不注意,拿了水果店外當殘次品處理的一個蘋果,偷偷地放進她的垃圾袋裡。老闆看到了大聲呵斥並把它奪了回來,還一邊罵罵咧咧地攆她走。我制止道:「老闆,你拿兩個好的蘋果給阿婆吧,我來替她付錢。」
回來的路上,孩子很感興趣地問道:「媽媽,我們不認識她為什麼要給她買蘋果?」我平靜地告訴小孩一個道理:人都有老的時候,要善待老人!並趁機告訴他:你要努力讀書,將來有工作有出息,你才有能力幫助別人!這種大道理如果放在平時教導,孩子可能不以為然,但現行現教,一定會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一顆善良的、明辨是非的種子。
3、即便要給孩子講道理,也不要超越孩子的年齡階段講一些他無法感受的道理。
舉例:很多父母在孩子不愛讀書或者成績很差的時候,都會痛心疾首地教訓道:不好好讀書後果很糟糕,將來既沒有競爭優勢,也有沒有穩定收入。甚至很具體地告訴小孩,將來你會買不起房買不起車的!
這些話確實苦口婆心,但效果一定不好。不是這些道理不對,而是對於從小就在正常環境長大的孩子來說,他沒有親身感受過,也超越了幼小心靈的認知範圍,自然無法感同身受,即便你說得聲淚俱下聲情並茂,他也只會口是心非地勉強應付幾句,轉眼就成了耳邊風。
三、約束是強制性的但不是單向的,家長要既要立規矩又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現在是多媒體資訊的年代,隨着孩子的長大,他們對世界認識越多,自我主張的個性就越強。這時候單純地要求他做什麼,不允許他做什麼,孩子頂嘴叛逆的情緒會越來越多,這時候父母就要更多地以身作則來示範,才有較好的效果。
舉例一:要求孩子把碗里的飯吃乾淨,大人的碗底就不能剩飯粒,而且要灌輸「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節約理念。
舉例二:要求孩子把房間書桌收拾整齊,家長就必須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把台幾擺放得整整齊齊,耳聞目染之下孩子自然會養成日常整理收納的好習慣。
舉例三:父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矯正小孩對手機的沉迷也是如此。一方面家長機不離手,在孩子面前看得津津有味,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不要碰手機,這怎麼可能呢?孩子是好奇心最強的小天使,大人興趣盎然的東西他怎麼可能不去探個究竟呢?只有和孩子一起聊天,和孩子一起看書,和孩子一起下棋,這時孩子的專註力才是最強的!環境決定氛圍,氛圍影響情緒,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