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女兒有抑鬱症,她自己的解壓方式就是打遊戲,每周有四天能好好上學,有一天在家「躺平」打遊戲。媽媽很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
你還記得你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的樣子嗎?
一開始他還不會走,你扶着他的腋下,他慢慢地邁出一步、兩步、身體朝向對面接着他的那個人,慢慢地,他開始自己走,腿還在顫抖,兩隻小胳膊張得很開,但是兩隻小拳頭握得很緊,好像是給自己打氣,又好像是為了保持一種平衡,慢慢地、晃晃悠悠地朝你「奔」過來,終於撲在你的懷裡……
一天一天過去,你甚至並不能感受到他每天的進步,但是也就幾個月過去了,他走得越來越好,幾年以後,他奔跑的速度甚至超過了大人,你想追上他都很難!
生命真是一個神奇的過程!
所有的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剛學會走路的時候,並沒有對孩子有那麼多的期待,可是孩子自己在每天練習,每天持之以恆地朝一個地方努力,最後都能走得很好。
但是長大以後,我們反而失去了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我們總是那麼焦慮,一件事還沒開始就想着成不成,下一步該怎麼辦?想着想着就放棄了。
《認知驅動》作者周嶺認為,作為成人,我們應該向兒時的自己學習。
一是只做剛需之事。對於有抑鬱症的孩子來說,什麼是家長和孩子的「剛需」?是學習嗎?還是戰勝抑鬱症,或者和抑鬱症和平相處,慢慢走出抑鬱,讓孩子更幸福?
如果學習和「快樂」相比,家長選哪一個?
如果在孩子有抑鬱症的情況下,還把學習放在第一位,那就請家長思考:什麼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
二是沒有期待之心。孩子在蹣跚學步的時候,我們對他沒有任何期待,結果孩子自己也慢走越好,不是嗎?如果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我們跟着他後面催:你走得快點呀!穩點呀!如果孩子能聽得懂我們的催促,恐怕他快被你催瘋了!要不就是一屁股坐地下不走了!
周嶺說:主動降低期待,是歡快行動的竅門。因為焦慮只會讓我們停滯不前。
比如在我看來,一個抑鬱症的孩子,竟然能每周還上四天學,而沒有天天在家打遊戲,這已經很讓我欽佩了,對,我是發自內心的欽佩。
就我看來,學校「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其實會讓孩子們很辛苦,我自己也受不了,上學時成天犯困打瞌睡,我自己雖然每天上學,但絕對談不上「好好上學」,我只是用形式上的努力掩蓋我自己實際上的懶惰而已!
歪打正着,我剛升初一的女兒在開學一個月的時間裏,竟然陰差陽錯地「每周有一天不上學」,對於她有時「就是不想上學,想在家呆一天」,我也是支持的。因為我自己在上學時,從未體會過上學的樂趣,我希望我的女兒,她能快樂一些。
我認為,孩子在未來能考個什麼樣的大學,沒那麼重要,她有幸福的能力才最重要,如果我用「必須每天上學」這件事,讓她整個中學階段是不快樂的,或者是痛苦的,那未必太不划算了!而且我還知道,在學校,她是被動學習的,這種學習效率其實很低。
在家裡,自由的情況下,她反而會主動學習。
每次請假不上學,她都主動跟我說:我要上網課,而且當天學校布置的作業也都能完成。
對於抑鬱症的孩子來說,一周的上學對她來說太辛苦,要應付老師、同學的人際關係,要保持很好的學習狀態,其實對她來說,都是很消耗的,一周有一天呆在家裡「躺平」打遊戲,是她對自己最好的照顧。只有這一天是快樂的、開心的,她才能堅持下其餘那四天的辛苦。
這個時候,如果還逼着她每天保持「好好上學」的勁頭,那就是每天都在消耗她而不給她充電的機會。
其實,她現在完全可以每天都不上學,畢竟,現在父母也拿她沒辦法,不能打也不能罵,可是她還是選擇了上學,說明這個孩子還是有生命力的,對未來有自己的嚮往的。
再講一下平衡:我認為父母要學會「平衡」很重要,父母的任務,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犧牲所有,只在學習成績上突出的人。
媽媽說女兒勝負心太強,不上學是完成不了作業怕老師說,在家玩遊戲、打撲克只要贏不了就生氣,從這兒看出來,女孩對自己是很有要求的,就是不知道這個對自己高要求是天生的呢?還是後天的形成的?比如爸媽對自己要求很高,所以不知不覺認同了爸媽的要求?
媽媽也說到孩子對自己是一個「對自己不滿意」的狀態,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好,沒有特長,很致命,學習也不好。」
我當時正在焦點解決父母成長營學員的「雲聚會」中偷聽,正好聽到學員冬冬說: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滿意,哪怕什麼都做不好,自己也會喜歡自己。
這其實就是一個人的自信心,哪怕在別人眼裡我就是一坨狗屎,我還覺得我是一朵花呢!
可是現實中很多人恰恰相反,明明是一朵花,卻覺得自己哪兒都不好,分明就是一坨狗屎。
一生都生活在自卑中的人是不幸的,自卑的人,總是生活中陰影里,無法見到陽光,感受不到幸福!
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大多來自於父母的評價,因為孩子很小,根本不懂得評價,父母就是他的一面鏡子,他從父母眼裡看到自己是什麼,就認為自己是什麼。
在你的心裏,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為他驕傲嗎?你以為有這樣的孩子覺得人生更加美好嗎?
如果不是,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什麼?
如果孩子好勝心強,她很有可能有一種投射:我把這件事做好了,我成功了,我才是「好的」,我才值得被愛,否則,我什麼都不是。
這個時候,父母反而要告訴她:就算你什麼都做不好,你也是爸爸媽媽最愛的孩子,你也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孩子,你不需要把什麼都做好。而且這個時候要說說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你看,你雖然在遊戲上不太行,可是你畫畫得特別棒啊,老師都說你有天賦呢!
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強項和弱項,做不好一件事情也沒關係。
我有一個好朋友很聰明,老二是那種天生要強的小學霸,考試總想考第一,她反而對孩子說:寶貝,你並不需要考第一,人生有很多很好玩的事情。她拉着孩子去打球,去學鋼琴(不考級,只是體會彈琴過程中的美妙),讓孩子有一個豐富的童年。
最後,再講一個我以前寫過的故事:我的一個好朋友,在女兒有一次考了倒數第一被班主任語言羞辱後,她把女兒接回家裡,呆了整整一個月沒有上學,這一個月當中,她從未跟女兒提過「學習」二字,她對自己說:我是她的媽媽,我當下最重要的任務是:讓我的女兒開心、幸福!別的都不重要!然而神奇的是:一個月後,女兒回校參加期中考試,竟然得了17名!
所以,當我們焦慮時,我們要想一想:為人父母,什麼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你每天為了你最重要的事情努力了嗎?
周嶺在《認知驅動》中說:命運一定鍾愛那些願意慢慢變好的人。
我覺得,那個雖然抑鬱還努力一周上四天學的女孩,她以這種方式讓自己慢慢變好,命運也會鍾愛她。
作為她的父母,你可否願意耐心等待她慢慢變好呢?
——————————————————
作者簡介: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講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兩家戒除網癮機構的導師,創作過多篇10萬+文章,《壹心理》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