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2022年10月03日21:54:52 育兒 1432

大家好,我是布穀媽~

布妞上幼兒園後,我一度非常焦慮,尤其害怕她每天翻來覆去的那句話:媽媽,我不要去上學。

剛開始我覺得,分離焦慮嘛,很正常,過一段時間就好了。

可隨着時間一天天過去,布妞嘴裏的這句話,絲毫沒有要消失的意思,反而每天早晚不間斷地循環播放。

這下,我真的坐不住了,又是問老師,又是問幼師朋友,還諮詢身邊有經驗的寶媽。

最後,好像也沒啥辦法,只能靜待她自己適應上學的生活了。

那段日子,我是真羨慕那些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啊,他們怎麼適應能力那麼強,即便剛去到新的環境,就能立馬習慣,不哭不鬧呢?

後來我看到有關依戀的書籍,才發現,「上幼兒園不哭不鬧是好孩子」,這個很多家長認可的觀點,可能被誤解了。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 天天要聞

一:陌生情境實驗

在心理學上,有個非常著名的依戀實驗,叫「陌生情境實驗」。

心理學家Ainsworth曾邀請一群媽媽帶着小嬰兒,進入到一個陌生情境中。這個環境里,到處都是玩具,可以讓孩子盡情玩耍。

在孩子玩了一會後,媽媽會被要求離開。過一會,媽媽回來。呆了一會後,媽媽再次離開。

接着,觀察人員進入環境中。他們呆了幾分鐘後,離開。媽媽再次回來。

在這樣一個與媽媽分離、重聚、見到陌生人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想弄明白,孩子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通過觀察和分析,他們發現,孩子們的反應,基本可以分為3類:安全型、迴避型和矛盾型。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 天天要聞

●安全型的孩子,會把媽媽當作「安全基地」。

這類孩子,在媽媽身邊的時候,他們會放心大膽地探索和玩耍。媽媽離開後,他們會很緊張。但當媽媽回來,他們又能足夠地放心,繼續玩耍。

迴避型的孩子,對媽媽離開與否沒有反應。

這些孩子,似乎與媽媽沒有建立聯接。在他們的眼裡,只有玩具。媽媽在,他們玩耍;媽媽不在,他們也在玩耍;媽媽離開後再回來,他們依然在玩耍。

與媽媽親密擁抱、親吻?不存在的。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 天天要聞

●矛盾型孩子,像粘人的「小妖精」。

我們有時候會說,孩子是甜蜜的負擔。但如果碰上矛盾型的孩子,你只會感覺「負擔」,而差了「甜蜜」。

因為矛盾型的孩子,他真的太粘人。他不能好好玩耍,注意力幾乎全在媽媽身上。媽媽想離開?那不行,他會馬上抱緊不撒手。

如果媽媽真的離開,再次回來後,矛盾型孩子不是開心迎接,而是非常生氣,還拒絕安慰。

「陌生情境實驗」,其實放在幼兒園場景也適應。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反應中,來判斷他屬於哪種類型的依戀。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 天天要聞

二: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

當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時,我們不妨去觀察一下他的表現。

◆安全型

我送布妞第一天上學時,就聽到整個園裡「哇聲一片」,從樓下到樓上,那哭聲繞樑,餘音不絕。

跟老師聊天,老師告訴我說,大部分孩子剛去到學校會哭一會,但不會太久,很快就能開心地玩了。

安全型的孩子,去到幼兒園,與媽媽分開的時候可能會哭,但他們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很快適應。

而且放學再次見到媽媽,他們會特別開心,與媽媽依然親密,不會鬧情緒。

這一類孩子,對適應環境有靈活性,並且有很強的復原能力。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 天天要聞

◆矛盾型

矛盾型的孩子,初到幼兒園也會哭,而且哭得特別厲害,甚至到了「呼天搶地」的地步。

有時候,別人都已經平復下來了,他還長時間沉浸在悲痛中,心心念念着媽媽來接他。

即便在家,他的眼裡、心裏也只有媽媽,媽媽在哪,他粘到哪,對玩耍和探索幾乎沒什麼興趣。

但當媽媽真的放學來接他,他不是開心地迎接和擁抱,而是會有兩種反應:生氣和被動。

生氣:媽媽抱他,他發脾氣、鬧情緒,推開媽媽。當然,若媽媽真的不管他,他會更生氣。

這種捉摸不定的心思,只想讓人吼一句:「你到底想要怎樣?」

被動:被動地等媽媽的反應,不會主動親近,但也不會發脾氣。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 天天要聞

◆迴避型

去接送布妞上學時,我發現有一個孩子特別獨立。

布妞的教室在3樓,小班的家長一般都會牽着孩子上樓,把娃送到教室門口。但那個孩子卻是自己背着書包走上去的。

他臉上幾乎沒什麼表情,特別平靜。哪怕身邊的孩子一個個哭得眼睛都腫了,他也只是靜靜地看着,波瀾不驚。

放學的時候,他跟媽媽幾乎沒什麼互動,不像別的孩子那樣與家長親昵。

迴避型的孩子,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冷漠。

去到幼兒園,他們通常不哭不鬧,有着與年齡不符的成熟與淡漠。

媽媽在與不在身邊,他們都表現得漠不關心,再見到媽媽,他們也沒有太大的反應。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 天天要聞

三:依戀類型是怎麼形成的?

由上我們可以知道,去到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並不一定就是獨立性好、適應能力強。

他們很可能,是因為迴避型依戀而做出防禦性反應。

那不同的依戀類型,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這就與主要養育人有關了(一般指媽媽)。

①安全型媽媽

有些媽媽會很溫柔、很有耐心,對孩子的需求也快速回應。

孩子哭,媽媽馬上抱起來,輕輕撫摸他的背;孩子需要安慰,媽媽會充滿柔情地將他攬在懷裡;孩子想要建立聯接,媽媽會及時用語言和肢體表達愛意。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 天天要聞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媽媽對孩子發出的信號非常敏感,並且表達出接納和包容,成為孩子安全的基地。

這類型的媽媽,養育出來的孩子,一般就是安全型依戀的孩子。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話:當看到孩子走進你房間時,你的眼睛會放光嗎?

安全型的媽媽,大概就是這種見到孩子眼裡會有光的媽媽。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 天天要聞

②矛盾型媽媽

很多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多,但養育出來的娃,卻是矛盾型。這很可能是源於媽媽的忽視。

「媽媽陪我玩。」

我正忙呢,你自己先玩會。

「媽媽看我畫的畫。」

(隨便瞄兩眼)寶寶畫得真好,太棒了。

「媽媽那是什麼?」

你怎麼這麼多問題,就不能安靜地待一會?

媽媽雖然在孩子身邊,卻忽視了他的大部分需求。這就導致,孩子對於媽媽什麼時候會回應自己,很不確定。

而為了獲得關注,矛盾型孩子會放大自己的情緒,反應激烈,時刻粘着媽媽,表現出高需求。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 天天要聞

③迴避型媽媽

迴避型媽媽,面對孩子的需求時,會拒絕聯接。她們不是不回應,而是不接納。

這類型媽媽,脾氣一般比較暴躁,平時也對孩子責罵吼叫得多。

若孩子哭,她們會先自己情緒失控:「哭什麼哭,不準哭!」

即便看到孩子需要安慰,媽媽卻很少給予擁抱或者親吻,因為身體接觸會讓她們覺得不自在。就算安慰、擁抱孩子,她們也可能在抱怨、發脾氣。

媽媽對孩子情緒、行為的不接納,都會讓孩子變得迴避——既迴避被拒絕的可能,也迴避對母親的憤怒。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 天天要聞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安全型媽媽包容,矛盾型媽媽忽視,迴避型媽媽不接納。

當然,不管是安全、矛盾還是迴避,作為媽媽,我們都並不是故意要用某種方式去與孩子互動。

很多時候,媽媽自己還沒學會如何控制情緒,如何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愛意。

而且,我們也很容易重複童年時期的依戀模式,並且用這樣的方式去與孩子相處。

但不管怎樣,我都希望,作為孩子依戀的主要對象,我們能盡最大的努力,給予孩子最安全的依戀。

依戀的3種類型,你家孩子屬於哪一種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作者簡介:布穀媽媽,一個善觀察、愛思考、有辦法的媽媽。專註兒童心理,讀懂孩子輕鬆養育,喜歡就關注吧~

更多精彩推薦:

退休老教授每天帶娃玩,媽媽不滿,娃上學後的超強專註力讓人嘆服

2歲寶寶語言大爆發,得益於媽媽堅持做3件事,方法值得父母借鑒

北大博士媽媽,帶2歲女兒玩出超強專註力,分享3點心得引人讚歎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 天天要聞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在生命的漫漫旅途中,有人如園丁般精心培育着生活的花朵,而有人卻不經意間播下了荊棘的種子。生活的模樣,歸根結底,不過是「選擇」二字的映照。你的時間傾注於何處,你的成就便綻放在哪裡。以下這三個地方,若能學會捨得,有舍方有得,花費的時間,才算真正賦予了意義!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 天天要聞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如果要讓你選出最喜歡的金庸小說是哪一部,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儘管《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這些金庸後期的作品更為成熟,但在多數金迷心中,最經典的一部應該是《射鵰英雄傳》,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可以說金庸是借這部作品在武俠小說界站穩了腳跟,而這部作品的成功,離
三月初九吉祥日:勤懇持家三件事,春韭盈門好運來 - 天天要聞

三月初九吉祥日:勤懇持家三件事,春韭盈門好運來

農曆三月初九在民間傳統中是一個充滿吉祥寓意的日子。古人通過觀察自然規律和生活經驗,總結出「1要勤,2不倒,3要吃」的習俗,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些習俗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生活哲學,值得現代人細細品味並實踐。
《四季輪迴里的思念》 - 天天要聞

《四季輪迴里的思念》

晨曦微露,第一縷光悄然穿透薄霧,我又一次徘徊在熟悉的小徑。路邊的花草掛着晶瑩露珠,彷彿我心底欲滴的思念。每一步,都似踏在回憶之上。曾幾何時,也是在這樣的清晨,身旁有你溫暖相伴,如今卻只剩我形單影隻。我徘徊了一個又一個晨曦,期盼着轉角處能突然出現那熟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