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說: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療愈。
人本主義把一個人的童年(0到18歲)分為六個階段。我通過六次來講下這重要的六個階段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第一個階段是0-1.5歲,它是一個人的根基,就像一顆種到土壤里的種子。這個階段是安全感的建立期,給足孩子安全感最關鍵的時
期就是這個階段。每個人都像一棵生命樹,根扎得越深越牢靠,向上長得越高越繁茂。一個人的安全感是最重要的,它是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心理基礎。
如果一個孩子缺乏安全感,就很容易自卑,總覺得自己很弱小,總想變得很強大,又覺得自己不行,內在充滿了矛盾。敏感又脆弱,很粘人,容易哭鼻子,喜歡緊緊粘在媽媽身邊,甚至上了學還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害怕到新的環境,害怕新的人際關係,甚至不喜歡跟人交往。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容易有攻擊性,包括語言攻擊,他會把指出認為是指責,對一切會持否定態度。這些都是因為自卑而引起的自我保護機制。
母親是從知道自己懷孕的那一刻就認為自己做了媽媽,而父親則是在孩子生下來的那一刻,才認為自己做了爸爸。嬰兒先認識了母親,十個月之後才認識父親。相較於父親,母親與孩子的關係更為親密。往往母親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要多於父親。
一個孩子在母親子宮裡通過臍帶獲取營養,感受母親的情緒。出生半年之內,孩子依舊覺得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孩子通過無形的能量臍帶將自己的內在節律傳遞給母親,這種相互對接的能量狀態會讓母子產生情感共鳴,就是我們說的母子連心。孩子也是通過這樣一次次的共鳴來體檢母親對自己的回應,從而形成不同的依戀關係。在早期養育過程中幼兒與主要照料者之間的依戀模式會影響此幼兒性格的形成。
十八個月以內,母親能夠很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使其建立內在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很自信,有責任心。如果媽媽很少陪伴孩子,孩子將錯過安全感的最佳建立期。幼兒時期未能與母親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長大後會表現出暴力攻擊的一面,特別是受到拒絕更能強烈持久地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