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紀小的時候,經常遇到一點事情就會哭,遇到不如自己心意的事就會發脾氣。這種情況其實是很正常的情況,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但是怎樣才能把孩子教育成才,讓孩子走向正軌,這其實也是家長在做相關教育的時候,應該要去注意和規劃的。
一、孩子被打了要還手嗎?
絕大多數的家長當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給出的答案幾乎都是肯定的。絕大多數家長都認為,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到了欺負,一定要學會反擊,遇到了暴力行為也要學會還手,但實際上這種教育觀念在現實情況中並不佔有優勢。
以暴制暴這種教育方式永遠是最不合理的教育方式,絕大多數的孩子在遭受到傷害的時候,第一時間的反應基本上都是迴避。很少會有孩子在遭受到攻擊和傷害之後會想到用以暴制暴的方式還手,相比較於大人的思維,更多的孩子在面對傷害時會產生懦弱和恐懼的情緒。
早前就有專業學者做過研究實驗,發現超過8成的幼兒園學生,在面對攻擊的時候,所做出來的下意識的反應都是先逃離現場或者是哭泣。極少數的學生會在面對攻擊時會選擇以防疫的姿態進行反擊,與之相反的是,絕大多數家長看到孩子受到攻擊之後,都會鼓勵孩子還手。
孩子年紀比較小,或者性格相對比較敏感懦弱,這種情況下讓孩子在遭受傷害時反擊本身也有一定難度。還有一些孩子可能生性善良,即便是遇到了一些對自己不好的事情,大多數情況下也是會先去想着如何反思自我行為,而不是想着去傷害他人。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如果強行的要求孩子的遭受傷害後打回去,或者是直接反擊,其實有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壓迫,或者是二次精神傷害。而且在之前所提及到的相關實驗當中,研究人員發現,絕大多數在被攻擊傷害後還手的孩子,後續遭受攻擊的次數會更多更頻繁。
而且父母給孩子灌輸的這種教育理念,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以暴制暴的教育理念。如果孩子在遭受攻擊之後,對方是屬於相對更有力量,比孩子年紀更大的一些人,孩子在遭受攻擊還手以後,很可能會遭受到二次傷害,甚至有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被打的更狠。
二、被打之後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總體來說,孩子在遭受攻擊之後,部分家長所提出的以暴制暴的方式,並不是最理想化的,正確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相比較於用這種還擊的方式再打回去,家長更多應該要考慮的是,如何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自我保護的意識。同時在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應該要告訴孩子遇到危險時正確的防禦姿態是怎麼樣的。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去鍛煉,強身健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讓孩子在遭受危險時能夠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絕大多數的孩子在遭受攻擊之後的第一反應,基本上都是恐懼和迴避,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一般主動發起攻擊的一方多數都是屬於在體能上或者是在其他一些方面更加強壯的更具有優勢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鼓勵孩子,在面對攻擊的時候主動還手,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在這個還走的過程中遭受到更嚴重的傷害。而且孩子即便是遇到攻擊之後沒有還手,家長也應該要做的,先是去安撫孩子的情緒,而不是辱罵孩子懦弱無能。
如果在孩子遭受到攻擊以後,家長做的第1件事不是安慰孩子,也不是要告訴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而是先去辱罵孩子,很有可能會給孩子再次造成二次傷害。絕大多數家長真正面對此類問題應該要做的事情,是構建起孩子的安全防護意識。
同時一定要讓孩子清楚的了解到遇到任何麻煩問題或者是遭受到傷害的時候,要學會尋求他人的幫助。比如老師家長還有警察等等一些長輩的幫助,尤其是以學校內部的一些校園暴力為主的問題,家長更加應該要讓孩子明白,向老師和家長尋求幫助是非常重要的事。
總結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好如何教育孩子才是真正為孩子好的教育方式。相比較於簡單粗暴,以暴制暴的這種教育理念,教給孩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同時要學會自我防禦和保護,這才是真正的保護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