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幾個漢語詞彙比「望子成龍」更令我不安,事實上這四個字簡直令我感到憤怒:有本事你自己「成龍」就好了,為什麼要望子成龍?
如果漢語里有個成語叫「望爸成龍」或者「望媽成鳳」,當父母的會不會覺得很無禮?
——《願你慢慢長大》
人們總是期望太多,知足太少。以前父輩對孩子的期望,能吃飽穿暖就好,現在的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應接不暇。孩子如一台學習的機器,有過之而無不及。無外乎就是將家長們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與夢想,強加給孩子。還可以冠冕堂皇地說一句:「為了你好。」
這些是不是也可以說是父母對孩子所期待的「慾望」,期待他們的出色可以為自己爭光;期待他們每學的一樣知識都值得炫耀。當見過了身邊出生就有缺陷的人、每天聽聞出意外的事,我就釋然了許多,健康快樂就好。
在紛繁複雜的俗世紅塵中,我們成人也會面臨很多誘惑,感覺什麼都想要,可再強大的身心也無法負荷所有的慾望,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做出取捨的選擇,隨時剪除內心不必要的慾望,知足常樂,活得自由自在。
作家木心先生曾在《從前慢》這首詩中寫道:「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慢,從字面上來感受,當然是生活節奏不快,但若從深層次上分析原因,我們會發現,以前的人身上有一種「心若止水」的沉靜、悠然的姿態,對待生命中的人與事從不強求,特別容易享受當下生活的美好。
而現在的人呢,為了趕上生活的節奏,總是爭分奪秒,趕時間,趕應酬,趕地鐵,趕考試,帶着孩子趕下場興趣班……他們無時無刻不被慾望綁架,過得一點兒也不開心。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對孩子減少點期望,靜待花開就好。
對生活減少點慾望,知足常樂就好。
多點輕鬆自在,人就幸福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