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家長跟多妹分享自己的苦惱:
在家裡跟孩子說話,孩子經常沒有反應,有時候提高音量說了好幾遍也沒有聽見,最後只能靠「吼」,這種時候孩子才緩緩抬頭問:「你剛才說什麼啊?」
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說說。
孩子是「故意」裝聽不見的嗎?
很多時候,他真的不是故意的。和大人相比孩子其實很天真,一般情況是不會故意裝作沒聽見,除非在鬧情緒的狀態時,是真的不想回應。孩子聽不見通常有以下三個原因:
01 聽不懂
大人在說話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指令不明確,這時候孩子聽不懂,就做不出下一步的反應。
例如:父母讓孩子收拾房間,只是告訴他:「你房間那麼亂,趕緊收拾一下」。由於孩子的額葉發育還不成熟,計劃執行能力還不完善,收拾房間這件事對他來說就變得很難。
所以,過了一會父母發現孩子沒有任何動靜,就會再問一遍「我叫你收拾房間你聽見了嗎?」孩子可能聽見了,但是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加明確的指令,比如:你房間那麼亂,趕緊收拾一下。你把地上的書撿起來放在桌上,床上亂放的襪子收進衣櫃,桌子上用過的紙巾扔進垃圾桶,等等諸如此類。
02 注意力分配能力不足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特別是學齡前的兒童,很難做到「一心二用」,尤其是孩子在做自己很感興趣的事情上。
比如,當孩子在認真畫畫的時候,你在遠處跟孩子說話,他就很容易忽略掉這些信息。這是孩子的注意力分配的問題。
注意力分配是指個體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對象或活動上。
如果同時進行兩種或兩種以上活動時至少有一項是要非常熟練的,甚至已經達到自動化程度。比如,有的孩子搭積木已經非常熟練,你讓他一邊搭積木一邊唱歌,他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讓一個沒有玩過魔方,又被魔方深深吸引的孩子,一邊玩魔方一邊唱歌,他就會因為沉浸在魔方里而無法完成唱歌這件事,因為魔方對他的刺激強度更高。
03 聽力選擇能力
「在各種聲音嘈雜的雞尾酒會上,有音樂聲、談話聲、腳步聲、酒杯餐具的碰撞聲等,當某人的注意集中於欣賞音樂或別人的談話,對周圍的嘈雜聲音充耳不聞時,若在另一處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會立即有所反應。」
這個現象就是「雞尾酒會效應」,是指人的一種聽力選擇能力,在嘈雜的環境中,我們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談話上,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對話或噪音。
從這個效應我們可以得出一點啟發,就是在跟孩子說話時,善用一些可以引起孩子注意的詞。比如:
原本:「快去洗手,我們準備吃飯了」
改為:「XX(孩子名字),注意啦,別玩了,先去洗手,我們準備吃飯了。」
大人在跟孩子說話時,如果不先叫孩子的名字,孩子可能會自動屏蔽掉這些信息。如果加上名字之後,會讓孩子及時捕捉到父母的指令。
另外,如果家長平常總是過多的嘮叨,孩子也會選擇性屏蔽信息。
家長這麼做,讓娃隨時有回應
改變說話語氣 >>>
減少對孩子的批評、指責和說教,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
● 講話內容要簡單、具體且清晰;
●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把重點放在交流上;
● 以平等的身份溝通,不是試圖以家長的身份壓制他們;
● 孩子和自己講話的時候也要做到及時回應;
● 避免一直強調,如果一件事說過3次以後還沒有調整,就要換一種方式。
善用肢體語言 >>>
在理解了孩子注意力分配的問題後,家長在表達之前,不妨先走到孩子身邊,盡量蹲下來,目光跟孩子平視,輕拍他的肩膀,保證孩子的注意力在你的身上,讓孩子看着你的眼睛的時候,再進行溝通,效果會更好。
改變說話方式 >>>
多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表達,多建議和鼓勵,比如:
☼ 把「你再不聽話……我就……」換成「我希望你……那樣的話……」
☼ 把「你必須……不然我不會再管你了!」換成「如果你不能……我就會難過」
☼ 把「你趕緊給我做完」換成「我覺得你再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
家長要明確,我們溝通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有合作的意願並且完成這件事情,否定、批評對於我們想要的結果都無濟於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