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2022年07月05日05:49:26 育兒 1185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文/37度暖爸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的難以相信這一幕……

小區綠地,一個8歲男孩對着兩個女孩自己扇耳光,一邊扇自己一邊道歉。兩個女孩大約十一二歲的樣子,一個叉着腰、一個抱臂,面帶嘲笑地看着男孩扇自己,嘴裏還嚷着:「使點勁兒,要不以後就不跟你玩了。」

這一幕讓我的職業病犯了,我走上去制止了男孩繼續傷害自己並詢問原因。男孩低頭不語,兩個女孩大咧咧地說:「誰讓他剛才跳出來嚇唬我們來着?他要是不扇耳光,我們就不和他玩了。」

「如果你們被別人要求扇自己耳光,你們會開心嗎?」我反問兩個女孩。

「傻子才會自己打自己。」兩個女孩好像覺得我的問題很二。

男孩的頭更低了,肩膀也在不規律地抖動,我蹲下來跟男孩說:「孩子,你要記得,你不可能討好全世界,也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你。如果你感覺有人讓你不舒服,可以告訴你的父母,可以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也可以拒絕和他交往。因為,這是你的權利。」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因為擔心,我送男孩回家。在門口,媽媽對自己的兒子說了一句溫柔的廢話:「你真傻,別人讓你打你就打?你為啥不打她?」

抬起頭,媽媽微笑着向我道謝:「小孩子鬧點矛盾,沒事!勞您費心給送回來。」

沒事……指責……多少孩子因為父母的忽視已經變成了卑微的討好者!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我不願意給別人貼上「討好型人格」的標籤,或許只是有一部分討好存在,我就姑且稱之為討好者吧。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他們自卑且敏感,不配得感、不值得感強烈,認為只有自己表現更好才能獲得他人喜歡。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在關係中被看見,然而受傷的總是自己。即使不開心也不敢表現出攻擊性,擔心對方無法承載自己的攻擊而導致關係破裂,常常對關係存在高期待,所以也常常失望。

他們就像是一個乞丐一樣,希望能被別人發現自己的價值,然後能施捨一點感情,就會覺得很甜。所以,討好者也很容易相信別人,他們在各種關係中,小心翼翼,卻很難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體驗。因為討好,這種邊界感模糊的行為,彷彿是在邀請對方來「侵略」自己,只能讓對方更加變本加厲。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孩子會將與父母互動的場景,內化成為自己與外部世界互動的模板。或者更直白一點說:孩子認為父母怎麼對待自己,其他人也會這麼對待自己。另一方面,討好者通常看不到自己的真實價值,自我價值感低,總把別人的問題歸結為自己還不足夠好。

在《女心理師》劇中莫宇的職場故事以及兒時經歷,完美地詮釋了討好者的心理動態:

鏡頭一:

外面下着大雨,莫宇已經走到公司樓下,看着微信上同事買奶茶的請求,即使心中一萬個不願意,也還是去購買了奶茶。因為他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付出,讓別人喜歡上他。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鏡頭二:

公司同事早早下班,一起去KTV,而莫宇並沒有收到邀請。而在前一天,剛入職不久的同事請大家吃飯,臨時換了飯店也沒有通知莫宇。在打車回家的路上,還收到了同事幫忙加班的請求,莫宇又一次妥協了。同事們花天酒地的開心和莫宇捧着泡麵加班的狀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他為什麼這麼「慫」?為什麼不敢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請求?因為在他心中有一個不合理的信念:我不能任性,別人不喜歡我,是因為我做得還不夠好。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鏡頭三:

在莫宇小時候,他跟父母說:「最近有人欺負我,我不喜歡別人給我起外號,還推我。」

低頭忙碌的爸爸,眼神始終沒有離開過書桌:「那是同學跟你開玩笑呢!不喜歡就跟他們說,你不能像在家一樣任性,要和同學好好相處。」

「我說了,他們不聽。」小莫宇非常委屈地反駁道。

「不是你先招惹他們,他們怎麼會欺負你呢?」媽媽把「蒼蠅不叮無縫蛋」的理論運用自如。

在父母的推動下,莫宇掌握了討好的新技能。我想當時的小莫宇一定伴隨着孤獨、恐懼而又無助!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一般來說,父母存在以下幾種行為容易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第一,經常指責、批評孩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因為這樣能大大降低父母的育兒投入。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學會了忽視自己的感受,逼迫自己關注父母的情緒和感受。

第二,缺乏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比如:考試成績好,父母會開心,家庭氛圍也更和諧,還會獎勵孩子禮物。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愛是有要求的,只有我表現更好、更乖巧才能保持家庭氛圍和諧,才能獲取到爸爸媽媽的愛。因此,孩子會迎合父母的要求,忽視自己的需求。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第三,父母總是將孩子和其他孩子對比。父母喜歡將孩子的各個方面和其他孩子做比較,尤其是將孩子的缺點、弱項和優秀的孩子做比較。孩子因此失去自信,自卑、自我價值感低,形成討好型人格。

第四,父母忽視孩子的需求。當孩子提出某些要求時,父母採取強硬、忽視、冷漠對待的態度拒絕。例如:爸爸在忙、你不能要這個東西、你自己去玩……諸如此類的話,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的需求不重要,因此產生愧疚、羞愧的感受。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總而言之,人是群居性動物,具有社會屬性。當一個孩子在家中無法讓精神需求獲得滿足,自然會向外求。討好型的孩子,因為在家中缺乏與父母安全的情感鏈接,或者說在家得不到,所以只能向外求。因此,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出討好的姿態,希望以此獲得群體的接納。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關於討好,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去除掉潛意識中的討好,就是無意識中的討好行為,而不是說絕對不能有討好行為。例如:我們會討好領導、妻子(丈夫)、朋友,這樣的討好是有意識的討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處理一些事情,或是生活得更好。

所以,討好行為沒有對錯之分,討好也是人的一種資源,一般來說,討好者的情緒敏感度較高,極易察覺他人的細微情緒變化。如果經過調整,善於利用,會讓自己在關係中表現出高情商。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如果,你已經發現了孩子開始表現出了討好,甚至具備了討好的人格特質,你可以這樣做:

第一,多鼓勵孩子,樹立自信,養成獨立人格。在積累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調整自己的認知,重新發現、肯定自我價值。

第二,不再以乖巧、聽話、成績等方面作為愛孩子的交換條件。嘗試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和愛,不會因為孩子表現好或不好,就增加或減少父母對孩子愛的付出。

父母4種行為易養出討好的娃,卑微怯懦,行走在關係中的情感乞丐 - 天天要聞

第三,父母尊重孩子的個人感受,而不是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標準、感受來判斷、衡量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開始學會自尊,尊重自己的感受。只有當孩子開始喜歡自己,尊重自己,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第四,允許孩子表達攻擊性、不同觀點,只有當孩子能夠開始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攻擊性,才有足夠的心理能量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

結語:討好者都是好人,捨不得傷害別人,所以常常忍着委屈迎合別人,也因此他們如果無法剔除吸附在身上的討好,也就無法過好這一生。當委屈、自責、內疚積累過多,甚至會引發抑鬱。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討好的特質,請幫助他儘快變得強大、獨立,因為他很弱小,不會拒絕他人,也不會保護自己。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親子心理諮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嗎? - 天天要聞

親子心理諮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嗎?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我對孩子太過急切,像極我爸當年對我的樣子,也是我最討厭的樣子。如何心平氣和地看待孩子這一路走過去的印記,如何放下那份自私的執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可以感受到題主的焦慮和無奈,表面上題主是為孩子的平庸而感到失望,其實是你對於自己...
萌態百出!熊貓寶寶圓潤如煤氣罐,網友:這誰能頂得住啊! - 天天要聞

萌態百出!熊貓寶寶圓潤如煤氣罐,網友:這誰能頂得住啊!

在翠綠茂密的竹林中,藏匿着一群令人忍俊不禁的可愛使者——熊貓寶寶。它們宛如一顆顆精緻雕刻的玉球,圓潤得如同家中的「煤氣罐罐」,讓人一見便心生歡喜,愛意滿滿。作為中國的國寶,熊貓寶寶不僅因其黑白分明的獨特毛色和憨態可掬的模樣在全球圈粉無數,更
妙筆天成,弘揚國粹——張德聰 - 天天要聞

妙筆天成,弘揚國粹——張德聰

篆書,作為中國古老書法之一,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在篆書書法中,其字形勻稱、線條優美,給人以古樸、端莊的美感。張德聰先生的篆書,每個字的線條都呈現出一種流暢、圓潤的美感,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享受。特別是在書寫長篇作品時,篆書的線條之美更加凸
熊孩子在情感表達上有哪些特殊方式 - 天天要聞

熊孩子在情感表達上有哪些特殊方式

熊孩子在情感表達上確實有一些特殊的方式,這些方式可能與其他年齡段的孩子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特殊方式:直接而強烈的表達:熊孩子可能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不經過太多的修飾或考慮。例如,他們可能會直接告訴父母他們想要什麼玩具或食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