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讓我來!」這句話從不同年紀的孩子口中說出,聽在媽媽耳朵里,感受會大有不同。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們一家旅遊歸來,當行李出現在傳送帶上,我正準備去拿的時候,當時10歲的孩子突然說:「媽媽,讓我來!」我心頭一暖,嘴上簡單說了聲好,臉上卻按耐不住掛了一個微笑,內心又像打翻了五味瓶。孩子終於有了該有的擔當,讓老母親着實有種苦盡甘來、修成正果的感覺!
如果同一句「媽媽,讓我來!」從一個三五歲的小孩口中說出,又會是如何一番光景呢?

超市掃碼的尷尬
如今,很多大型超市都裝有掃碼自助付款的設備。我就不止一次聽見年幼的孩子喊着:「媽媽,讓我來!」有的媽媽積極配合,和孩子一起地找出包裝袋上的編碼,逐件慢慢地掃碼。時間是多花了一點,卻不失為一個學習良機。
要是孩子堅持自己獨立完成,不肯讓媽媽幫忙,手忙腳亂地半天也弄不好,媽媽勸說不了已夠難受,還要忍受來自身後的不友善目光。當同一件貨品重複掃碼,不得不取消並重頭開始時,脾氣再好的媽媽也忍不住想發脾氣吧。到最後媽媽禁不住粗暴「奪權」,孩子一肚子委屈,尷尬收場。

要想逆轉局面,有治標和治本兩個層次。想要達到立竿見影的治標效果,爸媽就得讓孩子明白,有時候,孩子對爸媽的要求必須絕對合作!找個合適的機會,跟孩子說明這個要求,然後一起協商一個專屬暗號,只要爸媽發出這個暗號,孩子便要立刻停止忸怩,聽話合作。
同時爸媽也要謹記,這是與孩子協商的結果,遵守承諾是本分,切忌畫蛇添足給予額外獎勵,爸媽只要說聲「謝謝你遵守承諾」便足夠了。
教養不可假手於人
上述情形有兩點要留意:首先是爸媽的寬容度與自身心情時有關聯;其次是爸媽是否擁有讓孩子尊重的權威。
孩子不合作的後果,因媽媽當下的心情而定,犯錯可能會被寬容,也可能惹來打罵。長此以往,孩子對正確與錯誤的認知會出現偏差。
因此,在要求孩子做到之前,爸媽要先做好自己,適當控制情緒,「是其是,非其非」,牢記把孩子帶到世上的基本責任,「養育成人,培養成材」,這是治本之道。

現代家庭過分寵愛孩子,一切以孩子優先。過於緊密的親子關係,若不適時隨孩子長大而放手,讓孩子學習走自己的路,應有的界限和規範便會變得模糊。孩子該負的責任都被爸媽攬去,既然不用負責,自然可以愛理不理。爸媽氣餒了,便使勁兒去教育孩子,或催促,或脅迫,或指責,親子關係只會朝着惡化的方向發展。
學習成長的機會慘遭剝奪,孩子沒有自己的目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做什麼、要怎麼做,通通沒有頭緒!要打破這僵局,爸媽不能、也不該把教養責任外包給學校。教養從來不可假手於人。
讓孩子為自己的學業負責,讓孩子為家庭出力。做得好便送上一聲讚賞,做得不夠好便送上一句鼓勵,溫柔但堅定地支持孩子繼續嘗試,讓孩子從失敗之中摸索出路,活出自己的人生。

文中繪本內頁來源於《掃除大作戰》 ©辻村亞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