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兒童食品」標籤騙了,沒營養反而有危害,很多家庭還在吃

2022年07月02日08:55:14 育兒 1208

某研究院發佈的《2022兒童食品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如果食品上標有「兒童」字樣,84.8%的家長更願意購買。

而根據《兒童零食市場調查白皮書》顯示,近年來,兒童零食市場正在以超過10%的複合年增長率持續增長。

這些增長的背後,跟家長對兒童食品的需求以及兒童食品的價格偏高有關。

比如某電商平台知名品牌兒童水餃定價為300克21.5元,而其他不帶兒童字樣的同品牌水餃,定價則為1千克14-23元不等。

別被「兒童食品」標籤騙了,沒營養反而有危害,很多家庭還在吃 - 天天要聞

在很多家長眼裡,貴的就是好的,說明食品標準要求更高,孩子吃着也更健康。

另一方面,很多兒童食品,都會以適合孩子入口的小個頭,讓孩子喜歡的可愛卡通形象,以及更多迎合孩子的口味出現。

比如,市場上很多的兒童牛奶,會增加糖或甜味劑,讓兒童牛奶比普通牛奶更能吸引孩子,也讓孩子更願意長期飲用。

別被「兒童食品」標籤騙了,沒營養反而有危害,很多家庭還在吃 - 天天要聞

但打上「兒童」兩個字,就真的是更適合孩子吃的嗎

事實是,並不是!

兒童食品,還沒有國家標準

目前,我們國家相關食品的安全標準,也只針對0至36個月的嬰幼兒配方食品、輔食。對於兒童食品,國家並沒有統一標準。

2020年5月,《兒童零食通用要求》曾對兒童零食就原料、感官、營養成分等方面進行了規範,但這個標準不要求生產商強制實施。

這就是說,食品包裝上是否印刷「兒童食品」字樣,由商家做主!

兒童食品,未必適合兒童

比如兒童奶酪,大部分屬於再制奶酪。在生產過程中需要額外加入糖,鹽,以及其他添加劑等。

一些兒童牛排,甚至含有反式脂肪酸,長期食用,會損害孩子神經系統的發育,甚至會危害心血管系統和心臟等。

還有一些兒童食品包裝上寫着「0糖」字樣,但查看配料表,只是不含蔗糖,而含有其他的果糖麥芽糖乳糖等。同樣是糖,吃多了會危害孩子的健康。

別被「兒童食品」標籤騙了,沒營養反而有危害,很多家庭還在吃 - 天天要聞

所以,兒童食品,並不代表就百分百健康無憂。有些兒童食品長期食用,甚至會危害孩子的健康。因此在給娃選食品的時候,一定要擦亮雙眼。

如何給娃選擇健康食品

  • 參考兩高三低原則

家長給孩子選食物,可以參考兩高三低原則,也就是高鈣高蛋白質,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低鈉。

補充鈣質和蛋白質,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有大的好處。

脂肪類和碳水化合物,按照《中國兒童平衡膳食算盤》, 可以給孩子選擇優質的肉類和穀物產品,防止過量導致身體肥胖。

  • 選擇天然健康食品做兒童零食

《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中,建議每個年齡段孩子,最佳零食都首先選擇水果、奶類和堅果。

別被「兒童食品」標籤騙了,沒營養反而有危害,很多家庭還在吃 - 天天要聞

天然食物比加工食品營養更多元化,添加劑更少,更利於孩子的健康發育。

  • 學會看食品配方表

食品配方表的成分越簡單,也就表明添加劑越少,食品也就越安全健康。

配料表中,配料名稱越靠前,表明含量越高。

再次強調,目前我國並沒有設置專門的「兒童食品」分類。家長們切記,不要看到商品包裝上打着「兒童」二字,就認為一定是對孩子的健康是有益的!貴也不代表好,還是要根據孩子的發育特徵,在飲食方面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搭配。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 天天要聞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原來,你會經歷必須經歷,你會走過必須走過的,你會失去不可避免的,你會承受難以承受的,你會撐住不能撐住的,你會肩負必須肩負的一切,這就是人生。
一個人(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一個人(深度好文)

自誕生至終結,無人能全程相伴。父母會老去,留下我們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朋友會散落在天涯,各自追尋夢想;愛人或許也會在某個轉角離去,留下我們獨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孤獨,並非我們主動選擇,而是生命賦予的必然課題。周國平曾言:「孤獨是人的宿命。」學會與孤獨共處,方
寶寶燒水壺會有毒嗎?四大風險危害要規避 - 天天要聞

寶寶燒水壺會有毒嗎?四大風險危害要規避

寶寶燒水壺不僅是專為寶寶而設計的,用它還可進行燒水、煮茶等,而且優質的寶寶燒水壺燒水效率快,且能夠幫助我們節約時間等,但我們如果選購到劣質寶寶燒水壺,可能就會存在加熱效率慢且加熱不均勻、還會散發有毒有害的物質等,這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危害非常大
「小暑逢單,地下不幹;小暑逢雙,天乾地裂」,啥意思,有道理? - 天天要聞

「小暑逢單,地下不幹;小暑逢雙,天乾地裂」,啥意思,有道理?

「小暑逢單,地下不幹;小暑逢雙,天乾地裂」是一句流傳於中國民間的農業諺語,其核心是通過觀察小暑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單雙數,預測後續的天氣旱澇趨勢。這句看似簡單的俗語背後,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規律的長期觀察與智慧總結,但其科學性和實用性仍需結合現代氣象學與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