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
#佛教哲理故事#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座莊嚴的寺院座落在山頂之上,每當月圓之夜,寺院的大門便會敞開,迎接各地的行者前來參悟佛法。在這樣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一位心懷疑惑的年輕行者拜見了智慧深邃的老僧。年輕行者問:「大師,世間何為善,何為惡?如何才能辨識內心的聲音?
11月08日
1974
佛學
佛教中的「素」佛教中的「素」與西方人所講的「素」並不是一回事!葷」究竟指什麼?僅僅是指「動物肉」嗎?相信很多學佛人都會有以上這樣的疑問。佛教所說的不沾葷腥,其實是有「葷」和「腥」兩種不同的概念包含其中。現在大多數人把「葷」,僅僅理解為肉類,以為只要不殺生、不吃肉就是在吃素。
12月06日
1650
佛學
逢大事,結婚、葬禮,民間有習俗,不走回頭路。結婚是喜,迴路「回爐」諧音,對於幸福,人們寄予厚望,新人若回,不吉利;葬禮乃悲,回頭,不甘,不忍,不舍,亡者難安,舊情臟事帶不走。我事中,常聞「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語為救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廟宇、連廊,祈福同樣,亦不走回頭路。
12月28日
1639
佛學
弘一法師說:「儘力之後,就選擇隨緣吧,人的手就那麼大,握不住的東西太多了,世間一切皆為空歡,沒有一樣東西真正屬於你,你來皆大歡喜,你走,兩手空空,唯一屬於你的,就是你活着的每一個瞬間。」人生就像一場旅行,我們來時皆大歡喜,而離去時卻常常兩手空空。
12月06日
1875
佛學
佛教雖然從印度傳過來,但在中國發揚光大了。父母教我們去寺廟拜佛磕頭,從小耳濡目染。遼寧某小學生集體去博物館參觀,小學生看到幾尊佛像紛紛跪下磕頭,博物館裏的佛像才是真的,更靈驗!真的覺得,現在的00後更相信佛祖,父母教的很好。從小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
11月12日
1388
佛學
夜晚,福建偏僻山區的神秘寺廟在餘暉中顯得尤為神秘。數百年前建成的這座寺廟紮根於當地居民的信仰,成為心靈寄託的場所。太陽緩緩下山,金色的餘暉溫柔地灑在山間,照亮了寺廟周圍的竹林和清澈的溪流。寺廟內,上千名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年齡的僧人安詳地坐在一起,懷着對佛法的虔誠和修行的願望。
11月12日
1854
佛學
在中國的遼闊土地上,有座名叫五台山的地方,它靜靜地躺在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台縣,這裡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無數信眾心中的聖地。五台山,這個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心生敬畏,它不僅僅是一座山,更是一種信仰的象徵,一種文化的象徵。
01月24日
1056
佛學
智勤和尚俗姓朱。隋朝仁壽年間,因為獲得舍利,新建大興國寺來安放,智勤就生活在此寺。他年紀雖小卻善於護念己心,每當與人說話,無不溫和誠懇。他學法非常精誠,有許多感應,冥冥之中受到佑護。
12月04日
1730
佛學
#佛教哲理故事#在古老的喜馬拉雅山脈中,隱藏着一座被雲霧纏繞的寺廟。這座寺廟裡住着一位智慧的老和尚,名叫悟空明。他的名字意味着「覺悟的虛空與光明」。老和尚有一個年輕的徒弟,名叫凈心,因為他總是試圖保持內心的純凈。
11月08日
1390
佛學
文|東成西九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出家,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弘一法師告誡世人: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要學會「轉念」,換個角度看問題,才會豁然開朗,才會身心輕鬆。
12月11日
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