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觀察|重新審視商業健康險:變化正在發生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

疫情之後,民眾的醫療健康需求「覺醒」。今年前9月健康險原保費收入達6666億元,同比增長17.4%,超過同期保險業總保費7.2%的漲幅,健康險佔比提升到了18%。

疾速行進中,未來的空間依然可期。

今年年初,銀保監會等13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

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表示,要進一步豐富商業健康保險產品,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商業健康保險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我國醫療健康險迎來了爆發的風口,由政府牽頭、保險公司合作承保的普惠型商業醫療險迅速走紅市場,「京惠保」上線一周時間,參保人數已突破50萬。這進一步表明,民眾對商業健康險的需求仍然存在,健康險公司大有可為。

但回歸現實的另一面,健康險市場目前依然面臨客戶獲得感不強、數字化程度偏低、健康服務創新不夠等諸多挑戰。這其中,專業健康險公司該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值得深考。

對於太保安聯健康董事會秘書、戰略部負責人兼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周卿來說,健康險的意義格外重要,因為他跟隨健康險行業一路前行。

2009年,他以投資人的視角來看,當時的專業健康險公司還沒有形成商業模式;2012年,他以研究員的視角來看,當時健康險仍是處在邊緣的險種;2015年,他加入太保安聯健康,健康險已是孕育中的海量市場。

近期,適逢太保安聯健康北京分公司成立5周年,周卿對未來健康險行業的發展給出了獨特的思考。

重疾險地位無法撼動

醫療險創新最多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對於健康險市場來說,道理也是如此。

據統計,目前保險行業銷售的商業健康險包括疾病險、醫療險、醫療意外險、護理險和失能收入損失險共五大類,總計有5000多種產品。這其中,重大疾病保險和醫療險佔據主導地位。

而在長達13年後,重疾險新定義出爐,給重疾險市場帶來了新的風口。11月5日,中國保險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正式發佈《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0年修訂版)》,將原有25種重疾定義完善擴展為28種重度疾病和3種輕度疾病,並適度擴展保障範圍。

重大疾病保險是健康險領域非常重要的保險產品形態,根據新規範,重疾險舊產品銷售截止日期為2021年1月31日。相關數據顯示,在過去11年,重大疾病保險為消費者提供了超過3000款產品,累計承保近2億人次。

周卿預測,重疾險未來五年仍然是絕對總量最大的險種。由於產品簡單直白、易銷售,對於保險公司又有很高的新業務價值率和穩定的現金流,因此未來重疾險仍將以壽險的營銷渠道為主力,並成為健康險市場中絕對量增長最大的險種。

正如周卿所說,目前重疾險在健康險業務總保費中佔比近60%。而此次重疾新定義出爐後,保障範圍擴展、賠付條件更為合理,引用標準更加客觀權威。根據多家研報指出,重疾險價格有望小幅下降,並激起新客戶的投保熱情,整個行業有望迎來新風口。

而作為健康險另一重要險種的醫療險,因為疫情的影響需求逐漸增大。在周卿看來,醫療險將是未來五年增長最快的險種,也將是創新最多的領域。

「醫療險的本質屬性是『服務』而非『金融』。重服務屬性的產品,並不是要採用精算技術以低費用、高槓桿回報的形式贏得客戶,而是和海底撈等知名消費服務機構一樣,靠批發零售、高效供應鏈管理模式,為客戶提供有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周卿分析道。

確實,百萬醫療險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從短期險變成了長期險;而今年出現的「惠民保」等普惠醫療產品,可以看出個人補充醫療險的迭代更替周期越來越快。周卿指出,未來此類產品將成為健康險創新的重點、增長的熱點,成為各種新技術應用場景中運用最多的險種,這對於中小保險公司而言,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重新審視商業健康險

健康險產品,是金融屬性還是服務屬性?

2019年,銀保監會發佈《健康保險管理辦法》,明確指出健康保險是國家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健康保險的保障屬性。2020年以來,全國超過40個城市推出了惠民保險,廣受民眾歡迎。

在周卿看來,現階段保險仍有着很強的銷售驅動屬性,而以醫療險為代表的健康保險產品具有很強的服務屬性,要正視健康保險公司是一家「服務屬性」高於「金融屬性」的公司。太保安聯健康總經理陳巍也曾指出,中國保險業正經歷「營銷驅動」向「服務驅動」的演變,健康險「服務+保險」的商業模式將迎來高速發展期。

在「服務屬性」的定義下,一系列健康險產品推出的背後,邏輯正發生着變化。

從產品角度來看

不管是個人產品還是團體產品,都要兼具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從健康管理角度來看

要符合人性,要能給客戶帶來持續反饋,要和嚴肅醫療系統深度綁定。

從保險科技角度來看

目前保險科技對健康險的「改造」還不夠徹底,更重要的應用場景應該聚焦在中後台。

深耕行業多年,對於專業健康險公司的發展,周卿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 要正視健康保險公司是一家「服務屬性」高於「金融屬性」的公司,未來的發力點,是充分運用互聯網和保險科技來改造中後台。

○ 創新健康險產品要實現「叫好又叫座」,背後是簡單的產品形態和核保流程,並符合保險最基本的大數法則原理。

○ 產品、服務和模式不被迅速複製,前提是底層的核心系統支持能力足夠強大。

○ 要發揮好保險牌照資源,用好保險公司的品牌公信力、信用背書能力和規模化營運風控能力,並和大健康合作夥伴建立最廣泛的合作。

這背後,其實是太保安聯發展的路徑正在被業內認可和借鑒。中國太保2019年年報顯示,其子公司太保安聯健康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47.17億元,同比增長71.9%;實現凈利潤0.07億元,為開業五年來首次盈利。

而在疫情影響下,線上化轉型不可避免,太保安聯健康對於科技的投入不斷增加。據悉,太保安聯健康開發了智能核保引擎「E核芯」建立風險決策樹模型、打造醫療數據交互平台「U享賠」,首創了智能反欺詐工具「智控羅盤」等等。

回到整個行業,儘管中國的健康險市場增長強勁,但探索之路仍將繼續;重新審視商業健康險,有一些變化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