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囑託一年間|威海:培育新質生產力 推進高質量發展

升級傳統產業 壯大新興產業 布局未來產業

威海:培育新質生產力 推進高質量發展

海工裝備、輪胎、紡織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紮實推進,核風光儲新能源、碳纖維新材料、現代海洋等領域新興產業快速壯大,水下機械人、無人機、手術機械人等未來產業加快布局……威海堅持「大抓經濟」的鮮明導向,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智改數轉 傳統產業煥新升級

傳統產業是「家底」,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沃土。

在蕪船(威海)綠色海工產業基地的「黑燈車間」,僅有幾名工人值班,忙碌穿梭的AGV無人運輸車自動配送,不停揮舞的機械臂精準焊接……「『黑燈車間』引入全自動化生產線,在國內首次運用3萬瓦激光切割、機械人T排焊接等五大技術,搭配最先進的動態視覺技術、薄板激光複合焊技術,實現人機高度協同,整體節約人工40%,車間自動化率達80%。」威海蕪船船舶製造有限公司生產管理部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實現了船舶分段製造「板材—切割—焊接—打砂—噴漆」全工藝流程數智化、綠色化,「目前手持訂單41艘,在建船舶12艘,涵蓋雙燃料汽車滾裝船、瀝青船等多個船型,生產計劃已排至2029年。」

距離蕪船(威海)綠色海工產業基地兩公里處,是造船業的另一龍頭——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

3月28日,招商工業威海船廠數字化綠色智能工廠項目開工。作為國內首個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廠,該項目在海船領域率先開闢了「設計—製造—管理」全鏈條智能化新賽道,引入智能化生產線,配套數字化智慧管理平台,實現從鋼材入庫、預處理、分段製作到預舾裝的智能化、全流程管理。「我們威海船廠錨定的是高端客滾船細分市場新賽道,這個項目為我們衝刺全球價值鏈頂端提供了有力支撐。」招商工業威海船廠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目前手持25艘船的訂單,合同總金額150億元,生產計劃已排到了2028年。

船舶與海工裝備是威海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近年來,威海把船舶與海工裝備列入全市十條優勢產業鏈重點發展,推動船舶企業提高新船型研發設計能力,提高智能化數字化造船水平,打造豪華客滾船、重吊船南極磷蝦船、遊艇等15大類40多個品種的「威海品牌」。2024年,威海全市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實現營業收入268.1億元、利潤1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7%和19.8%,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穩住傳統產業是接續新產業的基礎。除了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紡織服裝、輪胎製造、機電裝備等傳統產業在威海經濟發展中同樣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讓「老樹發新芽」?威海選擇的「打法」是發揮好數字要素的「乘數效應」,以數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發展。

近年來,威海不斷強化政策激勵和服務保障,引導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等措施,提升核心競爭力,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記者從威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獲悉,2024年,威海總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工業技改項目數量激增至773個,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3.3%,在全省排名中位列第三。今年,威海也將推動157家有設備更新需求的企業完成設備更新7000台(套)以上,帶動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工業技改項目600餘個。

聚鏈成群 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固本,更要興新。

日前,在威海光威集團,一場碳纖維的強度測試正在進行,工作人員竟然用一根魚竿拉動了坐着4名成年男性、重達近3噸的小型廂式貨車,魚竿雖然彎曲卻不斷。一根魚竿緣何如此強韌?秘訣就在於這根竿使用的是T1100級碳纖維。「T1100級碳纖維,強度是鋼鐵的十幾倍。」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董事長叢宗傑介紹,面對國外技術封鎖光威集團成立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二十年磨一劍,不僅實現國產碳纖維「從無到有」,還成功研發出T300到T1100、M40J到M65J等15大類全系列型號,多種碳纖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近年來,威海超前布局,搶佔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聚鏈成群,加快打造中國碳纖維基地,把「一束絲」做成了「一條鏈」。

威海依託全省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鏈鏈主企業——光威集團,在臨港區打造碳纖維產業園,持續引進國家碳纖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24家高端科研平台,與42家高校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加速形成配套協作、資源共享、優勢顯著的特色產業鏈。目前,碳纖維產業園已招引落地40多個產業鏈項目。

以園聚鏈、以鏈集群,威海從上游裝備製造、碳纖維研發生產到預浸料中間體,再到碳纖維製品和回收,形成了一條完整產業鏈,並向汽車輕量化、風電光伏、樂器等民用高端領域延伸,成為首個國家級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基地。2024年,該市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鏈實現營業收入69.6億元。

不只是新材料領域,威海圍繞全市八大產業集群其他重點產業的發展需求,統籌政策、資金、平台等創新資源,加快謀劃產業布局,搭建創新平台,優化產業發展生態,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通過支持龍頭企業擴張、推動骨幹企業膨脹、產學研協同創新等舉措,全力推動新興產業穩步發展。

持續壯大的新能源產業集群也是威海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之一。

國和一號、高溫氣冷堆等三代、四代先進核電技術率先投入商運,石島灣擴建一期工程進展順利;半島南150萬千瓦項目全容量併網發電;京能成山200兆瓦/400兆瓦時儲能電站併網運行……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達742萬千瓦,佔比71.2%,為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綠色動力」。

作為全省唯一集齊「核風光儲」新能源類型的地級市,威海依託規劃建設的榮成核電、乳山海上風電、文登儲能三大基地,在清潔能源發電項目建設中,同步開展產業鏈招商和產業培育,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2024年,威海新能源產業集群已擁有規模以上企業49家,實現營業收入206.35億元,同比增長13.8%。

截至目前,威海已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新醫藥與醫療器械產業集群、碳纖維等複合材料產業集群、乳山市海上風電高端裝備產業集群等4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壯大集群規模,威海實施優勢產業集群提升工程,工信部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積極構建完善多層次、全方位的科技創新支持體系,建成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6個,居全省第三,累計培育首台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軟件、首件套電子產品等創新產品172項;財政部門則把支持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優化科技支出結構,2024年全市財政科技支出10.71億元,比上年增長20.87%。

布局落子

未來產業蓄勢騰飛

前瞻謀劃和引領發展未來產業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坐在操作台前,頭戴3D眼鏡,雙手套上控制桿,隨着一連串的指尖動作,3隻機械手便在患者身上精準實施手術……醫生像操作VR遊戲機一樣,操作着第三代「妙手S」手術機械人,為千里之外的患者做手術。

威高集團,威高「妙手S」手術機械人通過10餘年的創新研發和優化迭代,蹚出了一條區別於國外的創新路徑,成為國內首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手術機械人。目前,這款擁有8000多個零件的「大傢伙」,已在國內成功完成60多例5G遠程手術,最遠的是從青島到貴州跨越3000公里的遠程泌尿外科手術。

「威海造」機械人中還有一系列神通廣大的水下機械人,它們不僅能下到最深6000米的深海,具有海洋電力、海洋油氣、深海採礦、海洋科考等多種作業能力,還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填補了諸多行業空白,實現了全產業鏈百分之百的自主研發。

近幾年,山東未來機械人有限公司相繼攻克了深海動力傳輸、通信、導航定位及多裝備智慧協同技術等諸多難題,成為國內民營企業中唯一一家全體系生產深海作業機械人的企業。更神奇的是,未來機械人實現了模塊化設計,可以為客戶提供各種定製方案。「比如這款深海鋪纜作業機械人,可以在1300米到3000米深的水下進行線纜鋪設作業。如果水下地質比較硬,需要機械結構來挖溝,只需要把其中的噴水模塊拆掉,換上另外一套適應環境的工裝就可以繼續作業。」公司研發二組組長杜陽介紹。就這樣,一台深海鋪纜機械人可以變身成為水下掃測機械人、切割機械人、鑽孔機械人、捕獲機械人等。

也正是憑藉著深海機械人的「72般變化」,未來機械人迎來了一個又一個訂單。「國內訂單量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今年的目標是完成4億到5億元的銷售額。訂單還在不斷地接,有些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公司董事長陶澤文說,他們還將應用AI技術,讓深海裝備的自我感知能力、施工調整能力更加優化。

AI的應用需要高效的計算能力來支持實時決策和數據分析。當下,威海正以前瞻性的戰略眼光,搶先布局算力中心,以前沿科技驅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速邁進。

今年,中科融合算力威海分中心啟動了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DeepSeek官方模型提供的是一種標準化的能力,很少能進行定製化響應。比如說開發一種特製海洋裝備,讓DeepSeek來設計生產流程的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但通過本地化部署以後,就可以用數據對它進行『投喂』,把它訓練成一個海洋裝備製造的專家。」該中心項目經理金樂介紹,對DeepSeek進行本地化部署後,安全性更高、思維邏輯更複雜、能力更強,「目前,算力規模已有500P,二期建設完成後,總算力規模將超過2000P。」

目前,中科融合算力威海分中心能夠為人工智能、智能製造、低空經濟等諸多領域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同時還可為製造企業進行模擬試加工測算,在原材料選擇、生產工藝等方面給予決策輔助,切實降低企業研發和生產成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威海提出「超前布局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拓展新領域、開闢新賽道」。為此,威海印發《威海市未來產業招商圖譜》,為全市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提供精準指引。根據圖譜規劃,威海將重點發展無人裝備製造、工業互聯網等細分領域。其中,低空經濟板塊以無人機、無人船、無人車為核心,打造立體安防無人裝備智能製造基地;數字經濟領域則聚焦工業互聯網、5G智能工廠等方向,推動經開區智慧谷數據產業園區、臨港數字經濟園區、環翠遠遙淺海科技灣區等5大數字經濟園區差異發展、突出特色、形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