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5月22日訊(記者 唐植瀟)小米成立15周年之際,小米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雷軍又回到公眾視野,一口氣發佈了多款新品。
其中,既有外界期待已久的小米自研芯片玄戒O1、YU7,也有小米15SP手機、OLED大屏平板、手錶S4,以及相關的空調、電視機等中高端家電。
「芯片是繞不過去的一場硬仗」。雷軍表示,小米創業15年,其中芯片就研發了11年。他表示,這11年有多少艱辛,有多少汗水,有多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痛苦。
能夠看出,此次發佈會更像是小米成立15年來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據雷軍在現場介紹,截止目前,小米手機的市場份額已連續19個季度位居全球前三;汽車、芯片、智能工廠完成從0到1的跨越;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正式閉環。雷軍認為,小米已經成為擁有「最完整生態」的科技公司。
「在硬核科技探索的路上,小米是一個後來者,也是一個追趕者,作為後來者一剛開始肯定不完美,總會被嘲笑、被懷疑,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我相信這個世界終究不會是強者恆強,後來者都有機會。」對於未來五年(2026-2030年),雷軍表示,公司預計還會在研發上投入2000億元。
雷軍喊話,玄戒O1要對標蘋果
據《科創板日報》記者了解,2014年,小米成立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開始「造芯」。2017年,小米正式發佈了首款採用了28nm工藝的自研SoC「澎湃S1」,這款芯片搭載在了小米5C手機上。但在2019年,小米暫停了「大芯片」SoC的研發,轉身投入了「小芯片」,「大芯片」項目一度擱淺;2021年,雷軍拍板,重啟手機SoC自研。
細數了芯片研發的波折,雷軍稱,2021年至今的芯片研發之路「幾乎從零開始」,芯片項目的啟動之初,便設定了極高的目標:必須使用全球最先進的三納米製程,架構性能要進入第一梯隊,核心指標要有機會對標蘋果。「五年前,小米加大核心技術研發,下決心五年投入1000億元。五年過去了,大約投入了1020億元。」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玄戒O1最終採用了台積電第二代3nm工藝,晶體管規模達190億,與蘋果A17芯片處於同一技術代際。CPU部分為四級十核心設計,包含兩顆主頻達3.9GHz的超大核X925,官方宣稱安兔兔跑分突破300萬。
根據Geekbench 6.1.0數據,玄戒O1單核得分為2709,多核得分8125,已逼近高通驍龍8 Gen 3的性能水準。
在能效表現方面,雷軍稱玄戒O1在日常場景中已接近蘋果芯片的功耗控制能力,高負載下的遊戲體驗也具備更優的發熱曲線和幀率穩定性。
雷軍坦言:「我們當然沒有指望第一代就超越蘋果,但如果不試一次,就永遠不知道是否有可能趕上。」從玄戒O1的架構策略與能效調優路徑來看,小米的核心意圖並非追求某項極致參數,而是構建一個能橫跨手機、平板、穿戴乃至車端的通用算力框架。
與玄戒O1一同亮相的,還有三款搭載該芯片的核心終端產品:小米15S Pro手機、平板7 Ultra與手錶S4。這是小米首次實現自研SoC跨手機、平板與可穿戴設備的落地應用。不過,玄戒O1當前尚未實現車端或家電場景的全面部署。
其中,小米手錶S4搭載了自研的玄戒T1芯片,是小米首款集成4G基帶的可穿戴芯片,支持eSIM通信,並可實現遠程控車、取景拍照、視頻錶盤等多種功能。
雷軍在發佈會上表示,T1芯片通信部分已在超過100個城市、累計15萬公里路測環境中完成基站實測,正在推進量產階段。
Canalys指出,玄戒O1的發佈,意味着小米將成為繼華為之後,國內第二家實現旗艦級SoC量產並商用的手機終端廠商。
根據Omdia的Smartphone Tech報告,2024年小米所用SoC芯片仍全部來自第三方供應商,其中聯發科佔比63%,高通為35%,紫光展銳佔2%。
但《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對於小米自研芯片的動作,高通CEO克里斯蒂亞諾·阿蒙回應稱,小米自研芯片預計不會對高通業務造成影響,「我們仍然是小米的芯片戰略供應商,將繼續為其旗艦機型提供驍龍平台支持」。
實際上,就在5月20日,高通宣布與小米續簽多年期合作協議,未來小米將繼續在高端手機中搭載高通驍龍8系列處理器,並成為首批採用下一代平台的廠商之一。
Omdia首席分析師Zaker Li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玄戒O1作為小米首款旗艦SoC芯片,當前仍處於初代產品階段,預計出貨規模將被保守控制在數十萬級,主要用於驗證系統能力與產品協同路徑。
在玄戒O1芯片發佈的同時,小米也同步推出了多款智能家電新品,包括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與凈水器等,均已納入HyperOS系統統一管理範疇,構成「家端」生態的重要基礎設施。
雷軍在發佈會上表示,小米過去五年的戰略目標之一,是完成「人車家全生態」的初步閉環。而芯片作為連接終端、操作系統與應用服務的底層單元,正在成為這一生態中真正的結構黏合點。
踩着SU7的肩膀,YU7 要來了!
除了芯片,小米首款SUV——小米YU7,是此次小米15周年發佈會的重頭戲。
相比較汽車工業一百多年的歷史,小米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後來者」。
2024年,小米首款電動車SU7上市。一年零兩個月內,累計交付超25.8萬輛,4月單月交付2.8萬輛,成為20萬元以上價位段的新能源車型月銷冠軍。
作為小米汽車的首款量產車,SU7的市場表現為小米開了個好頭。同時,這款主打高性能電動車上市後,也伴隨着外界對其產能、輔助駕駛、安全性等方面的重點關注與質疑。
而從雷軍發佈的配置信息看,「踩着SU7的肩膀」,小米YU7在不少方面做了改進。
發佈會上,雷軍介紹,小米YU7車長5米、軸距3米、車寬2米,明顯區別於SU7運動轎車,定位中大型豪華高性能純電SUV。雷軍強調,YU7在設計語言上雖然延續家族特徵,但並非SU7的「加高版」,而是全新比例下的整車平台重構,強調「優雅、肌肉感與駕控融合」。
在整車硬件架構上,YU7搭載自研的「四合一中央控制器」,將智能座艙、整車控制、輔助駕駛與通信模塊高度集成,體積縮減、功耗優化、通訊效率提升。
雷軍稱,該控制器是小米過去15年在電子系統積累的集中體現,「就像一個車載小服務器」,可支持複雜感知鏈路、高速數據上傳與多模塊協同計算。比如原本「哨兵模式」需跨多域完成視頻上傳,在四合一架構下能實現40%功耗降低與流程壓縮。
值得注意的是,與SU7不同,YU7搭載700 TOPS英偉達平台,包括入門款在內全系標配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和7顆LED鍍膜高清攝像頭,構建高冗餘感知體系。在車輛操控系統方面,配備CDC可變阻尼減振器,電池容量最大達101度,續航最高可達835公里,充電系統支持800V快充平台。「這一次我們全套硬件都是高端配置」。
據介紹,YU7將提供三種版本:標準版、Pro版與Max版。標準版配備96.3度電池包,CLTC續航為835公里;Pro版增加雙電機四驅與快充能力;Max版則在動力與配置上進一步升級,配備101度電池、續航為760公里,主打高性能四驅。三款車型均全系標配激光雷達、700T算力平台與連續阻尼減振器。
雷軍在發佈中多次對比Model Y,並指出「Model Y後驅版為26.35萬元,按配置來看,YU7至少貴六七萬元」。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現階段玄戒O1芯片尚未部署於車載域控制平台。
而業內普遍也認為,車規級SoC面臨驗證周期長、集成要求高等挑戰,小米仍需結合系統適配、安全標準與產品節奏逐步推進芯片上車路徑。
在發佈會尾聲,雷軍宣布將面向車主推出駕駛培訓計劃,覆蓋剎車響應、低附着路面脫困、場地繞樁等項目,強調「性能車不僅需要被交付,更應被正確使用」。該計劃也被視為小米在產品交付之外,進一步拓展用戶體驗邊界的延伸嘗試。
《科創板日報》記者走訪深圳地區小米汽車交付中心發現,雖然小米YU7展車還沒有到店,但已有不少用戶前來諮詢YU7上市節奏,門店方面表示展車將很快到店,「等展車到了,我們第一時間聯繫您。」
(科創板日報記者 唐植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