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4月9日,人工智能領域的「師徒反目」大戲迎來高潮:OpenAI正式向舊金山高等法院提交訴狀,指控其聯合創始人之一埃隆·馬斯克存在「系統性騷擾行為」,並要求法院禁止其通過社交媒體和公開言論實施的「惡意宣傳」。這場訴訟不僅撕開了AI巨頭與科技狂人之間的舊日瘡疤,更將科技公司治理、商業倫理與理想主義敘事的衝突置於聚光燈下。
從創始盟友到訴訟宿敵:七年恩怨再翻篇
2015年,馬斯克與山姆·阿爾特曼等人共同創立OpenAI,宣稱要「確保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然而,這位特斯拉CEO在2018年退出董事會,並停止資金支持。彼時雙方尚維持體面,聲明強調「避免未來利益衝突」。但裂痕在2023年徹底公開化——馬斯克多次抨擊OpenAI「背離非營利初心」,指責其與微軟的合作是「將人類未來賣給華爾街」。
此次反訴文件揭露更多細節:OpenAI指控馬斯克自2022年起通過「威脅性郵件」「煽動性推文」及「策動第三方調查」等手段,試圖迫使公司公開核心技術代碼、解散營利性子公司。訴狀中一份2023年1月的郵件顯示,馬斯克警告「若不回歸開源路線,將發動輿論戰摧毀OpenAI信譽」。這與其公開宣稱的「擔憂AI安全」形成微妙反差,暴露出權力博弈的本質。
「騷擾」指控背後的三重戰場
OpenAI的訴訟策略精準鎖定三大戰場:
- 法律戰場:以「侵權干預商業關係」為核心,指控馬斯克通過施壓合作夥伴(包括微軟和沙特主權基金)阻礙OpenAI融資。法律專家指出,若能證明馬斯克行為導致具體經濟損失,OpenAI可能獲得數十億美元賠償。
- 輿論戰場:要求法院禁制令封堵馬斯克的「推特炮」。據統計,馬斯克過去一年發佈327條貶損OpenAI的推文,其中21條被標記為「事實存疑」。OpenAI試圖以司法手段遏制其7800萬粉絲的輿論影響力。
- 道德戰場:訴狀強調馬斯克自身商業利益的矛盾——其旗下xAI公司正在開發競品Grok,暗示所謂「開源捍衛者」實為清除競爭對手。這種敘事將馬斯克釘在「偽理想主義」的恥辱柱上。
AI帝國博弈:理想主義敘事的破產
這場訴訟折射出AI行業理想主義敘事的深刻危機。OpenAI最初以「非營利」「開放協作」為旗幟,卻在ChatGPT爆紅後成立營利實體,估值飆升至860億美元。馬斯克則從「AI威脅論」佈道者轉身為xAI創始人,其Grok模型被曝使用推特數據訓練——雙方都在理想主義外衣下進行着殘酷的商業廝殺。
更深層矛盾在於AI治理權的爭奪。OpenAI在訴狀中強調「獨立董事會制度」,卻被揭露微軟擁有觀察員席位;馬斯克一面攻擊OpenAI「缺乏透明」,一面拒絕公布Grok的訓練數據來源。這場訴訟揭開了科技精英壟斷AI話語權的真相:當技術權力足以重塑人類文明時,道德高地不過是商業博弈的掩體。
硅谷法則的黃昏時刻
OpenAI的反訴標誌着硅谷傳統「江湖規則」的瓦解。過去十年,科技巨頭間的爭鬥多止步於公關戰與專利訴訟,創始人公開撕破臉實屬罕見。而此次雙方不惜在法庭上互揭黑料,反映AI競賽已進入「存量搏殺」階段——據PitchBook數據,全球AI投資在2023年突破420億美元,但90%流向OpenAI、Anthropic等頭部企業,後來者生存空間急劇壓縮。
更嚴峻的是,這場法律戰可能重繪AI行業規則。若法院支持OpenAI對馬斯克言論的禁令,將開創「創始人批評原公司需承擔法律責任」的先例;反之,若馬斯克以「公眾利益」辯護成功,則科技公司的商業機密邊界將被重新定義。無論結果如何,硅谷長期信奉的「快速行動、打破陳規」信條正遭遇司法鐵鎚的拷問。
結語:沒有聖徒的戰爭 OpenAI與馬斯克的法庭對決,本質是一場沒有道德聖徒的戰爭。當馬斯克在X平台上痛斥「OpenAI已變成微軟閉源子公司」時,他或許忘了自己也曾試圖收購這家公司;當OpenAI以「騷擾」為名訴諸法律時,其訓練AI所用的數據版權爭議仍在全球引發訴訟。
這場混戰給人類的警示遠超個案本身:在AI技術奇點臨近的今天,商業利益、權力慾望與人類福祉的糾纏已無法用簡單的善惡評判。或許唯一的出路,是建立超越個體野心的全球治理框架——畢竟,當AI開始理解人類的謊言時,我們至少該學會對自己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