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面對面丨專訪張亞勤:未來十年機械人的數量或將超過人類

央廣網北京3月26日消息(記者孔穎)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報道,過去一年,各行各業大模型層出不窮,人工智能技術正以超出預期的速度進化,而隨着大模型與更多實際場景相結合,相關應用也在悄然滲透進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來機械人數量會超過人類嗎?人工智能到底有多「智能」?當 AI 浪潮席捲世界:我們該如何與 「智能夥伴」 共舞?《博鰲面對面》,本期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

今年,人工智能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可以說是眾多媒體關注的話題,多家媒體紛紛向張亞勤院士拋出專訪的橄欖枝。結束了一輪採訪後,他馬不停蹄地坐到記者面前,聊起這些年他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經歷。

張亞勤表示:「記得我第一次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時候,當時我們討論3G,後來又討論互聯網技術,再後來討論『智能+』,更多的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人臉識別這些所謂的感知人工智能,但是現在AI發展得很快。」

十年後機械人數量將超人類,並非天馬行空

當下,從工廠里那些靈活調整生產任務的柔性生產線,到自動駕駛汽車,再到人形機械人,擁有實體的智能體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入我們的視野。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張亞勤認為,未來十年,全球機械人數量將超越人類。在他看來,這不是天馬行空的科幻設想,而是人工智能從虛擬邁向現實的必然軌跡。

張亞勤進一步說道:「首先,機械人能力越來越強,不管是工業機械人,還是家庭機械人,它可以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第二,機械人將會越來越便宜,會變成我們人類的『延伸』。未來,我們一定要學會怎麼和機器共存,但也需要控制好風險。」

記者:未來十年,如果機械人的數量超過人類的數量,那可能有些人會為自己的工作感到擔憂,這些擔憂會成為現實嗎?

張亞勤:我覺得這是我們人類的兩種智慧了。一種是創造新技術、新工具的智慧,另外一種是怎麼使用它,利用它為我們人類服務的智慧。我覺得人和人的交流是不可替代的,當然肯定有一些職業、工作會消失,但也會創造一些新的工作。我們看每次工業革命都是消失了一些職業,又創造了一些職業。我們人類要去適應,但與此同時,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也需要有一定的責任感。

在張亞勤眼中,過去業內常念叨人工智能有三大要素——數據、算力與算法,可其實更關鍵的要素是人才。他認為,最近中國在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中崛起,很大程度就得益於中國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年輕人才。高校肩負着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重任,要培養出具備批判性思維、能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善於創新的人才隊伍。

張亞勤說:「我們的教育系統需要培養不同的人才,需要有不同觀點的人才,讓大家把個性發揮出來,讓大家越來越不同,這在人工智能時代尤其重要。過去,可能很多學生學的東西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現在我們一直講產學研融合,希望能打造學術創新和企業創新的雙引擎。在我看來,包括課程體系、教育方式也需要大變化,需要更多地向學生講解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計算機架構、芯片設計以及行業融合。」

人工智能需要有「邊界感」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隱私安全、知識產權保護、人工智能倫理……針對人工智能風險的討論也如影隨形。

張亞勤說:「首先要從科研、技術方面去完善它,讓它有邊界感。現在大模型不清楚自己不知道什麼,源於它本身還沒有邊界。同時,需要一些新的政策支持,需要技術和政策制定者密切合作。」

記者:您剛剛提到一個關鍵詞AI的邊界感,怎麼讓它有邊界感?

張亞勤:比如說,我要寫一首詩或者畫一幅新畫……對於這些有創意的事情,人工智能幻覺是件好事,是本身AI的一個特點,但有時候我需要找一些固定信息,比如我在做什麼工作,我哪裡畢業的,我發表多少篇論文……這些東西就不要去生成。它要區分什麼是要生成,什麼是去尋找目前的信息,需要和人類的價值觀去對齊。當然從技術角度來講,我們需要建立人工智能的記憶系統,包括短期記憶、長期記憶。目前的AI系統其實記憶不完整,這就會造成邊界的問題,產生AI幻覺。

未來人工智能還有哪些可能性?

儘管人工智能未來可能面臨諸多風險問題,但張亞勤對人工智能的前景依然充滿信心。在他的新書《智能湧現》里就提到,過去數十年,從溝通、消費、娛樂到生產、交通、商業往來,無不深深烙刻上數字化的印記,眼下,數字世界正逐步與物理世界、生物世界走向融合,無盡前沿之門從未關閉。

「現在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說還是在42公里馬拉松的前5公里。我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分成三段式。第一階段是信息智能,比如DeepSeek;第二階段是物理智能,就是把人工智能大模型用到無人車、無人機、機械人或者大型的物理設施里;第三階段是生物智能,把人工智能接入到大腦等我們的身體里,接入生物體。目前我們還處於信息智能,雖然這已經對我們生活有了很大的影響,但想想看,在未來十年,我們會有更多的機械人,無人車將會變得越來越普及,機械人可以作為我們人類的延伸,這將十分令人振奮。同時,我們也要防範風險,必須保證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張亞勤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