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罕見承認,華為突破制裁壁壘,逆勢搶佔全球市場

前言

3月20日,英國《金融時報》對英偉達CEO黃仁勛進行了專訪。在專訪時黃仁勛表示,中國當前的人工智能市場極為強大,未來或許對全球的相關領域造成衝擊。

隨後黃仁勛強調「華為是中國最強大的科技公司,征服了他們涉足的每一個市場」。華為的崛起,衝破的絕非僅僅是美國主導的科技戰格局,更是令全球科技企業倍感壓力。

黃仁勛並不是第一次讚賞華為企業,其實早在2023年,黃仁勛在新加坡接受採訪時就宣稱,華為是人工智能芯片領域極為強勁的競爭對手,是一家勢力非常強悍的企業。

英偉達將繼續把華為列於競爭名單中,畢竟,在技術受限的狀況下仍保有這般凝聚力、競爭力與創新力,是極為可怖的。

美國制裁與華為的突破

其實華為在早些年的時候還不具備這麼強大的市場競爭力,當時只是小有名氣,不過這還是引起了美國的注意,如果這樣任由華為發展下去,對美國的地位將會產生影響。

美國科技實力雄厚,二戰後借科技戰相繼挫敗蘇聯、日本等國,如今與中國進行科技競爭時,美國仍沿襲舊策,先制裁頭部企業,再遏制腰部企業。

從2018年開始,美國就開始使用各種方式來抑制華為的發展,在此之前,美國就已經迫使中興接受不該有的條款。

直到2019年5月19日,美國正式開始對華為進行制裁,比如:實體清單、芯片斷供、5G全球圍堵,導致華為手機和基站等相關業務退出了歐美市場。

不光如此,美國還要求其盟友也對華為進行施壓,遊說歐洲開始禁用華為設備,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華為擠出國際市場。

美國實行技術封鎖後,華為的處境變得更差,通過當時華為手機的市場佔比就可以看出來,在2020年的時候市場佔有率還是斷崖式領先,但在2021年就已經跌出了前五。

不光國內,國外的銷售情況同樣慘淡,就以歐洲手機市場份額排名為例,華為的跌幅達75%這一驚人數字,從第二名驟降至第五名,當時都已經快淡出歐洲市場。

可見,美國實施的一系列制裁手段將華為推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在這兩年中,華為也確實背負了很多罵名,比如旗艦手機用落後的芯片,這不就是想割韭菜等等。

不過,輕言放棄不是華為的做法,面對困境,華為喊出了一句振奮人心的口號:沒有傷痕纍纍,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

事實證明及時外部壓力再大,我們並不會輕言放棄,反而讓我們堅定了技術攻堅的信念。隨後,華為就開始了「悶聲發大財」,一心開始搞科研,提升自己的科技實力,厚積薄發。

終於,在2023年8月29日,當時時任美國商務部長的雷蒙多進行訪華,就在這時,戲劇性的一幕上演了。

就在當日,華為突然上架了搭載全新自研麒麟芯片的Mate60系列手機,該手機一經發佈便引發軒然大波,此次自研芯片可謂狠狠回擊了美國,擊碎了美國封鎖芯片的美夢。

2024年末,雷蒙多於卸任發言之際著重指出,在芯片競賽里,華為優勢極為強勁,對華為進行阻撓純粹是枉費心力。

此次雷蒙多訪華,被網友稱為是專程趕來為華為新品代言的。然而,華為的創新之旅豈會就此止步。

就在2024年鴻蒙系統迎來蛻變,原生鴻蒙正式面世,它採用了國產自研的鴻蒙內核,實現了端雲垂直整合,不再兼容安卓應用,是突破技術,全新的操作系統。

而鴻蒙系統的問世,亦標誌着華為及其合作夥伴僅耗時10年,便打破了歐美主導內核30餘載的局面。

在2024年9月10日,華為正式發佈了三摺疊手機Mate XT,這是世界第一款三摺疊手機,它實現了由雙摺疊手機到三摺疊手機的跨越,實現了手機平板可隨意切換的使用場景。

第二年年初黃仁勛在英偉達北京迎春會現場還親自體驗了Mate XT手機,隨後就露出了驚嘆的表情,他表示非常不可思議,直到現在Mate XT仍是唯一量產的三摺疊手機。

在今年,華為推出的所有移動端新品都已搭載了原生的鴻蒙系統,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還表示,鴻蒙電腦還會在今年5月與大家見面,希望它可以幫助華為PC再創輝煌。

華為有今天這樣的成績,只靠自身一人一定是獨木難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華為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呢?

華為打破技術封鎖,背後是誰在助力

任何一家企業的成功壯大都不是偶然,華為也不例外,在美國進行技術封鎖的時候,只能自己自行摸索,找出一條可以實現突破的道路。

從這次美國制裁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否則就會受制於人,所以華為就投入大量資金,不斷支持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突破「卡脖子」環節。

首先華為就對芯片進行了設計,儘管無法使用台積電先進制程,但它還是設計出來麒麟芯片,並且通過堆疊技術來提高性能,聯合其他國內企業研發,減少對國外ARM架構的依賴。

中國必須有自己的操作系統,這樣才能逐漸的擺脫對安卓的依賴,才能在關鍵的時候不會看安卓的「臉色」。 通過開發國產數據庫、編程語言(倉頡)來減少對美國技術工具的依賴。

如果想讓自身強大,就必須「擴張領地」,不斷擴大自己的自身市場份額,這樣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在國際上我們也要尋求其他國家的支持。

所以華為開始承接國外的建設項目,比如資源豐富的中東和非洲,承接中東沙特NEOM智慧城市、非洲數字政府項目,賺的盆滿缽滿,還贏得了他們的支持。

為了謀發展,我們仍需要擴大產業範圍,隨着華為問界智駕的推出,華為再一次站到了風口浪尖,汽車的需求遠比基建要多,汽車的出口可以快速的打響華為知名度。

在被美國制裁的名單中,不光有華為,還有歐菲光、長江儲存等其他產業,在面對困境時,各企業都空前團結,不斷加深合作,而華為也扶持國產光刻機、材料廠商,做國產化替代。

不光是企業自身努力,面對技術封鎖,社會和國家都團結一心,廣大人民群眾都在對美國進行抵制,國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幫助華為突破困境。

比如政府採購傾斜,讓企業參與政務雲、國企數字化項目,再比如鼓勵參與「東數西算」等國家級工程,鞏固國內市場基本盤。

面對共同的敵人美國,俄羅斯也深知必須提供幫助,否則一家獨大下個倒霉的就是自己,所以俄羅斯也開始全面接納華為設備,替代思科、愛立信。

由此可見,華為的成功並不容易,多方都為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也表明了中國強大的實力,極大地提振了國民的信心。

而華為也重新回歸市場,並且在國內外的市場上活躍起來,憑藉超前的思想和開闊的眼界,華為拍案決定進軍人工智能領域。

華為重回巔峰,開始主導AI領域

這兩年來,AI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逐步走進大眾的視野,毫無疑問,AI將會是顛覆未來發展水平的革命性技術,也就是說誰能先掌握AI,誰就能拿到主動權。

在芯片領域吃過虧的華為當仁不當,憑藉著近幾年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經有了可以超前研發的資金和人才,可以再人工智能領域大展身手。

如果我們把人工智能比作一棟房子,那麼算力芯片就是這棟房子的地基,因此美國又開始想歪主意,想先將「算力芯片「這個地基慢慢侵蝕,然後使「房子」搖搖欲墜。

就在此刻,華為又推出昇騰AI芯片,性能與英偉達不相伯仲,填補了中國高端AI芯片的空白,這不但給英偉達施加壓力,更讓美國的美夢化為泡影。

現在華為在人工智能的領域已經達到了第一梯隊,在芯片、應用場景開發等多個方面都有着強大的競爭力。

雖然在通用大模型和高端算力的方面稍微落後於美國的頭部企業,但是「AI+行業」的差異化路徑已經形成獨特壁壘,成為全球AI領域不可忽略的存在。

華為達成了絕地反擊,在國內市場開啟領跑之勢。這一成果不僅是華為之勝,更是中國科技的勝利。他為中國眾多企業都樹立了典範,為各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起到了正向激勵的作用。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只有將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才能掌控市場,在市場中遊刃有餘,位於不敗之地。

最後,也期待着華為可以推出更多新產品,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幫助我們走在世界前列,遙遙領先。

極目新聞——2025-03-22——「中國最強科技公司」!英偉達CEO黃仁勛點贊華為

新浪財經——2025-03-22——3月20日,黃仁勛接受英媒《金融時報》採訪時點贊了華為,並直言華為是中國最強大的科技公司,征服了他們涉足的每一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