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汽車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智能化技術的普及以及消費者偏好的變化,正在重塑行業格局。
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並非所有品牌都能在這場變革中站穩腳跟,一些品牌可能會在這場競爭中消失,品牌、車型都有可能成為歷史。
作為消費者,如果2025年有買車的打算,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一些品牌真的不建議在2025年入手。
首先是法系品牌不要買
現在法系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持續低迷,2024年全年銷量僅為61623輛,同比下滑20.8%,全年銷量甚至不敵國產新勢力一月的銷量,市場份額微乎其微。
法系品牌車型銷量不佳,部分車型月銷量僅個位數,從這個情況來看,恐怕難以支撐品牌長期運營,退出中國市場的風險極高。
而且法系車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進展遲緩,仍依賴老舊的1.6T和1.8T發動機,缺乏競爭力,未來一旦品牌退出,維修保養和配件供應將成難題,消費者可能面臨「絕版車」困境。
其次是日系合資品牌不要買
日系與部分合資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中轉型步伐緩慢,市場競爭力逐漸下滑,部分品牌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投入不足,產品線單一,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現在隨着自主品牌和新勢力的崛起,更進一步侵蝕了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相比自主品牌,部分合資品牌在配置和價格上缺乏競爭力,特別是智能化配置,日系合資約等於沒有。
然後是燃油車中的冷門品牌不要買
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導致了燃油車市場正在快速萎縮,2024年部分燃油車品牌銷量同比下滑超過20%,市場份額被新能源車型迅速蠶食。
而冷門燃油車品牌未來的銷量還會更低,隨時可能面臨退出市場的風險,且部分品牌在節能減排和智能化技術上進展緩慢,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最後是部分造車新勢力品牌不要買
造車新勢力中,部分品牌因資金鏈斷裂、產品質量問題頻發而陷入困境,一些品牌月銷量僅幾千輛,企業連年虧損,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產。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部分品牌可能因資金鏈斷裂或市場表現不佳而被淘汰,還有一些新勢力在產品質量和可靠性上存在短板,消費者可能面臨頻繁維修和故障問題。
如果2025年有購車需求,個人建議應該從品牌、技術和售後等三方面優先考慮。
消費者應關注品牌的市場表現,選擇市場表現穩定、銷量持續增長的品牌,新勢力如小鵬、理想、問界、小米等,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應避免冷門或邊緣化品牌。
同時要優先考慮技術領先的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具有技術優勢的品牌更值得信賴,如比亞迪、特斯拉等品牌在新能源技術上處於領先水平,消費者可以考慮。
另外還要重點考慮售後保障完善的品牌,確保品牌在國內市場有穩定的售後網絡和配件供應,像德系豪華品牌的奔馳、寶馬、奧迪售後水平都很好,燃油車可以優先考慮。
總的來說,2025年的汽車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了,因跟不上市場消費風向而淘汰的品牌會越來越多,消費者在購車時需謹慎選。
法系品牌、部分合資品牌、燃油車中的冷門品牌以及資金鏈脆弱的造車新勢力,均存在較高的市場風險。
建議消費者優先選擇市場表現穩定、技術領先且售後保障完善的品牌,以規避潛在風險,享受更安心的用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