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組件企業專利戰正酣之時,硅料環節的技術之爭同樣再掀波瀾。棒狀硅領袖企業通威股份計劃新增1萬噸/年的「粒狀硅」中試線。
通威股份方面2月21日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該粒狀硅項目為配套增強棒狀硅競爭優勢的研發項目,核心工藝、關鍵參數及品質管控體系已形成獨立技術路徑,與行業其他技術方案存在實質差異。
通威股份主導的棒狀硅與協鑫科技主導的顆粒硅是目前硅料環節的兩大陣營。企業對於不同路線的選擇備受關注。
去年12月,通威股份旗下硅料企業曾被傳招聘顆粒硅方面工藝技術員。通威股份證券部工作人員其時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該招聘信息為不實信息,公司沒有進行顆粒硅的生產,目前所生產的硅料均採用西門子法。
不過在技術路線紛爭的背後,成本或將是最具分量的考核因素。
技改新增粒狀硅中試線,此前曾傳招聘顆粒硅技術員
就近日引起市場關注的新增粒狀硅產能事項,通威股份方面2月21日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該粒狀硅項目為配套增強棒狀硅競爭優勢的研發項目,核心工藝、關鍵參數及品質管控體系已形成獨立技術路徑,與行業其他技術方案存在實質差異。
通威股份1月下旬通過官網發佈的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永祥新能源二期技改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徵求意見稿公示相關文件顯示,該項目總投資4億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對二期項目進行技術改造,新增1萬噸/年高純多晶硅生產線和1萬噸/年粒狀硅中試線,最終形成10.1萬噸/年多晶硅產能(含9萬噸/年太陽能級多晶硅、1萬噸/年太陽能級粒狀硅和0.1萬噸/年電子級多晶硅)。
出處/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二期技改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徵求意見稿)
上述文件中提出的「粒狀硅」說法,與硅料環節另一由協鑫科技(3800.hk)主導的硅料技術顆粒硅較為相似,因此引發市場對於通威股份技術「轉向」的猜測。
通威股份方面提供給貝殼財經記者的回復中着重提出,其粒狀硅技術與「行業其他技術方案」不同,並稱出於知識產權保護及商業機密考慮,具體信息暫不對外披露。
通威股份此次技術選擇上的改變並非空穴來風。
去年12月,一張工藝技術員的招聘圖片在網絡上流傳,該圖片顯示,進行招聘的公司為大連瑞來企業顧問管理有限公司,招聘職位的描述包括「顆粒硅車間項目節點推進,產線與產品處理產線試車、dcs開停車運行與維護」等,工作地點為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後者即通威旗下主要的多晶硅生產基地之一。
通威股份證券部工作人員其時回復貝殼財經記者稱,該招聘信息為不實信息,公司沒有招聘相關技術員,也沒有進行顆粒硅的生產。目前公司所生產的硅料均採用西門子法。
成本或成技術路線選擇的最終考量
顆粒硅是多晶硅產品的形態之一,採用的生產工藝為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另一目前更主流的產品形態為採用三氯氫硅西門子法製造的棒狀硅。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佈的《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3年-2024年)》顯示,隨着2023年硅烷法顆粒硅產能和產量的增加,顆粒硅市場佔比有所上漲,達到17.3%,棒狀硅佔82.7%。
協鑫科技在2022年年報中宣布將有序退出高生產成本的西門子棒狀硅生產領域,把有限的產能轉移至顆粒硅。自此硅料領域形成兩大陣營分庭抗禮。
通威股份也曾先後發聲為其西門子法技術「站台」。早在2021年3月,在協鑫宣布擴建顆粒硅產能的背景下,通威股份一度遭遇資金出逃,股價大幅下跌。通威股份隨後發佈公告,公司對硅料生產的技術路線一直高度重視(包括顆粒硅技術),在投建產能時經過充分調研和論證,公司認為改良西門子法是已經經過長期運營,市場成熟和穩定的工藝路線,其具備產品品質穩定、生產效率高、裝置穩定性高、運行安全性高等特點,能夠兼顧產品品質和生產成本的保障。
2024年2月,通威股份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表示,公司立足改良西門子法自主探索的、用於高純晶硅生產的「永祥法」已迭代至第八代工藝水平。
2024年5月,通威股份公告稱與隆基綠能(601012.sh)簽署高純晶硅產品銷售合同,約定2024年至2026年期間,買方合計採購賣方不少於86.24萬噸高純晶硅產品。
而在技術路線紛爭的背後,成本或將是最具分量的考核因素。
協鑫科技1月下旬發佈的顆粒硅業務最新進展相關公告顯示,2024年四季度,公司顆粒硅產量7.09萬噸,銷量7.46萬噸,含研發費用現金成本28.17元/公斤,較三季度的33.18元/公斤再次大幅降低15%。
貝殼財經記者暫未找到通威股份公開的成本數據。不過可作為參考的是,另一棒狀硅企業大全能源財報曾披露,公司三季度多晶硅單位現金成本38.93元/公斤。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付春愔